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M >> mao >> 毛泽东 >> 正文

 

[组图]孟锦云:陪伴毛泽东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待、欺辱,还包括对医务人员的人格污蔑、诬告。李曾提到江在文革前就诬告他用毒药害江,后来是毛训斥江,才得以了结。江青对三十年代跟她稍有间隙或知情人的迫害是众所周知,不用赘述。那么毛到了晚年和江是什么关系呢?

在政治上,毛曾对江提出严肃批评,“四人帮”的提法就是一个例子。但是,究竟毛对江是什么态度呢?一直传说在延安时,中央曾规定江只许照顾毛的生活,不许参与工作。但即至今从未见过正式成文的东西。1975年因江青对威特曼夫人泄密之事,毛对江做出了最严厉的批评与警告,一向沉稳的陈云都感到时机已近,曾为落实中央过去的“规定”的“存在”和江青的其它证据,专程到东北密见延安时中组部知情的王鹤寿与陈伯村。据李志绥回忆,当时邓小平曾与四人帮正面交锋,毛支持了邓,表示要把江赶出政治局。李感到十分奇怪,为什么邓不趁热打铁,把江青彻底打倒。当然,如果毛未下决心,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虽然李的回忆录对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全盘否定,其中带有很多个人的恩怨(李家30几间私房被没收。李去美国后,他的公房竟又被中管局收回)。但李也承认,毛最后实际在工作上支持邓小平,批评“四人帮”。据李回忆,后来毛远新当了毛的联络员,不断对毛灌输邓小平要翻案,否定文革,实际是否定毛(毛当时已不能自己阅读),形势才发生变化……

实际上,李也承认,后来李接触毛的机会也很少。那么当时在毛身边的小孟看到了什么?一天,小孟交给了毛泽东一封朱老总的亲笔信。毛感到奇怪,为什么不打电话,或叫秘书传话呢?这是文革以来仅有的一次。信的开头仍然称“润之兄”,毛笔行书,寥寥几语,毛一下满脸阴云,顺手拿起铅笔在信下写道(指江):孤陋寡闻,愚昧无知,30年来恶习不改,立刻撵出政治局,分道扬镳。然后重重地签上“毛泽东”。原来朱老总的信就是向毛反应有关“红都女皇”的事件。毛被激怒了,批示转到总理处,周恩来却批示“暂缓执行”,当然周这样办是有他的考虑的……毕竟如果毛真的彻底下决心搞掉江,周何乐而不为?

毛泽东和江青在实际生活中是什么关系呢?李志绥曾提到毛和江早已分居,他认为毛允许江在政治上出头是作为生活上的一种“交易”。这毕竟是李的个人见解。据小孟的回忆,毛泽东有一段时间,情绪非常坏,冲小孟也发脾气。有一天,毛突然问小孟:“孟夫子,如果全国人民都知道了我和江青离婚的消息会怎么样?”小孟楞了一会儿,才说:“您不是没跟江青离婚吗?”显然,毛的问题不是问小孟,而是问自己。他自己回答:“孟夫子,不要你回答,你是回答不上来的。离婚,我到哪里去起诉哟。离婚总要办个手续吧。到那时,不知是法官听我的,还是我听法官的。那可能要大热闹一番。总有一天,一了百了,统统解决。”

据孟回忆,毛后来根本不愿见江青。江青每次想见毛都十分困难。毛的房间只有两个人可以随便出入,那就是张玉凤和孟锦云。不管是谁,上至政治局常委,下至毛的私人亲友,无论是国策大计,还是私人访问,都必须经过张或孟的通报之后,方能决定见与不见。她们两人24小时轮流值班。甚至连毛服用的饭食,都是放在客厅后,由张或孟拿进去。就是江青,这个不可一世、对谁都霸道无理的泼妇,对张、孟却是一反常态,格外热情。江青为了接近毛泽东,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感情和本性。尤其是对张玉凤的“巴结”、“献殷勤”,在小孟的回忆里和在李志绥的书里都被提到多次,即使是在中国公开的“四人帮罪行”材料里也可窥见一斑。

据小孟回忆(郭金荣著),身居“夫人”地位的江青对张玉凤百般殷勤。“小张啊,我从杭州带来一块真丝双皱的料子,是淡粉色的,送给你做连衣裙,可再合适不过了……”“小张啊,送给你一块瑞士金壳小表…….”一有机会江就找张聊天,照相,吃饭,打电话。张玉凤见毛不同意见江青,有时就撒娇地说“你干什么老不见人家啊,人家老太太怪可怜的。”“你就见她可怜了,你还没见到她可恨的时候呢!”毛这样回答。有一次,张穿上江送给她的衣裙,站到毛的面前:“您看我穿这条裙子好看吗?”毛说:“好看,好看,谁给你的?”“你猜不着。”“还不是小刘送给你的。”“嗨,他上哪儿去买这么漂亮的衣服啊。告诉你吧,这是江青同志送给我的,我特意穿给你看看。”毛马上把脸一沉:“快去脱下来,一点都不好。以后不要要她的东西!”

国外报纸上称张玉凤是毛泽东身边的“俗女人”。据李志绥的书讲,张玉凤总是对毛泽东的医疗方案横加干涉。往往是全国最主要的有关医疗专家组经过反复研究,经向中央汇报同意的方案,张玉凤一句不同意,就无法进行。而张在哪里听说的,或什么杂志上看到的东西,要往毛泽东身上试,医生们不同意,最后被逼说同意,去无科学根据地进行。据李的书上称,张对任何医生以至中央领导人,只要不同意,就当面强白,提到有一次使总理都下不来台。更有甚者,李称有一次,第一“副主席”、总理华国峰要见毛泽东,正好张在睡觉。华在外等了一、两个小时,张未醒,华最后只好回去了。不知李的这些描述的真实性。李曾提到,王海荣在很早时曾对张的行为十分愤慨;李还提到,小孟曾告诉医生们,就在毛去世前,张曾和毛大吵,毛随即心肌梗塞,病情加重……

“大跃进”前后和毛泽东停止吃肉

“大跃进”的农业浮夸风和土法“大炼钢铁”给中国人民所代来的惨痛教训和灾害,今天已是太明显的、人人皆知的事实,也成了西方世界常常用来的笑柄。彭德怀元帅直言相谏,为民请愿,现在传为佳话,是人人佩服的英雄。可当时,他几乎是孤军奋战,受到了残酷的打击,有一些人真是投井落石,更多人则是随波逐流,做出违心的事来保全自己。

毛泽东当时是怎么相信这些天方夜谭的呢?据李志绥大夫的回忆,毛开始时还是理智的。他到安徽,省里拿出“土法”小高炉“炼”的钢向毛报喜。毛因在前苏联夸下海口15年钢产量“超英”,他一再估量能不能达到。毛曾纳闷地说:“如果小高炉可以炼钢的话,为什么还要那么大的高炉呢?难道外国人都是笨蛋?”可是后来,毛也相信了。回到中南海,居然中南海里也盖起了小高炉。毛泽东是农民出身,他显然不懂工业。但是农民出身的毛难道能相信一亩产上万斤,甚至十几万斤粮食的神话?其实,毛开始就对那些数字提出过疑问。到了1959年,弊病已明显。据李志绥讲,毛泽东的韶山之行,将他从梦中唤醒,已知道灾难的降临,但他仍相信“大跃进”的基本路线是正确的。毛不愿使群众的冲天干劲受到打击。照他讲:“主要是宣传上的问题,要泼泼冷水,降降温。”当然后来的政治风云就不用赘述了。

三年“灾害”终于降临。如今50岁以上的中国人对当时的挨饿,恐怕都记忆犹新。据李志绥的书讲,毛泽东66岁生日在广州,当时的书记陶铸要举行祝寿宴会。毛感到全国人都在挨饿,不愿大吃大喝,又不愿扫大家的兴。就说不要提祝寿,你们聚聚可以,我就不参加了。据李讲,而那些人却无毛的襟怀,他们摆了八大桌,名菜俱全,最突出的是燕窝乳鸽和沙锅鱼翅。

毛泽东回到北京后,看到全国人民在挨饿,自然心疼疾首。为了表示节约,决定不吃肉了。周恩来总理和刘少奇知道后都十分担心,要求汪东兴“做做工作”。据说有一天东北送来了老虎肉和鹿肉,汪让李大夫去劝毛尝尝。毛拒绝了,让放到大食堂给大家吃。毛身为主席,能带头不吃肉,精神固然可嘉。然而,在实际当中,对解决中国人的饥荒不起任何作用。倒是如果他听从良言,早些纠正冒进,会有用得多……

“最高指示”不管用

小孟进中南海半年多了,主席对她工作满意,经常让她读报纸、文件,有时甚至让她处理信件、代毛圈阅党中央文件。而小孟还不是共产党员!小孟总感到心里很不安。

有一次,毛又叫她代毛圈阅文件。小孟说“”您知道我可还不是个党员呢,这可违反了组织原则。您这么大一个主席也不发展我入党。“”孟夫子,我可没权力发展你,你可以写个申请嘛。“小孟写完后,给毛读了一遍。毛说:”你18岁就申请入党,已达10年了。你的决心不小哩,我同意你入党,我同意。“”你要同意就行了。“”不,我同意不算数,你要找党小组长……“”您同意都不算数,还有谁同意才算数。“”要按组织原则办事嘛……“

小孟按主席的要求把申请交给了党小组长。张玉凤听说了,不高兴地说:“你不知道主席身体不好,你老打搅他干什么……”小孟没说话。过了许久,小组长找她谈话:“小组会上讨论过了,有的同志说你有些骄傲自满,希望你再努力吧。”

小孟在中南海一直没能入党。1986年,她终于被批准入党,那是她离开了中南海十年之后!

读了十七遍的“资治通鉴”

毛泽东读书成癖,这是众所周知的。江青也标榜自己爱读书。但他们的不同是毛常常看书看得忘了一切,别人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郎咸平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组图]孟锦云:陪伴毛泽东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