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进这本集子的诗、书、画作品,都围绕着一个题材——竹。 二十多年来,当世人热衷于电脑,十指在键盘上尽情跳跃,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十二分方便和速度之际,我却像苦行僧般,捏着一支老祖宗传下来的竹管毛笔,一钵清水、一张宣纸,无休无止地悠悠磨着一砚黑墨,慢板如歌。如果说,电脑时代的人都是向前向上的,那么,我可真是不合时宜了。我的路是“朝后”“朝下”走的。我“后退”到从传统文化的根和源上去研习诗词歌赋,当然还有历朝碑帖和绘画;“朝下”是把目光盯住生养我的这片土地,还有土地上生生不息的竹林。 自《诗经》始,历代不乏咏竹赋竹的诗文佳作传世,文、艺相通,竹对中国音律起源亦产生过重大影响。晋代就有“丝不如竹”之说,还有以“丝竹”为音乐的名称,至唐更将演奏者称为“竹人”。时至今日,竹板、竹笛、箫、笙、巴乌、葫芦丝等仍是常见的乐器。以至日常生活中,竹的用途更广泛,无处不在的竹筷、竹席、竹凳、竹椅、竹箩、竹篮、竹杠、竹箱、扁担、毛笔等等,我粗略计过,新华字典收录的5000汉字里,带有竹字头的字就有210多个,可谓举足轻重。竹子并无牡丹之富贵,无松柏之伟岸,又无桃李之娇艳,还无梅荷之清香,但竹子朴实无华,不炫耀自己,不苛求生长的环境,默默地将自身的一切奉献给人类,甚至在大旱之年,竟开花结实出“竹米”,解救灾荒中的饥民。我曾在一幅画中题诗赞道:琅虽壮不为梁,留取气节拒风霜,只因安分知天命,卓然玉立傲群芳。于对竹的熟悉,我甚至可一眼分出竹丛中的雄与雌,因而将自家画室取名为“心竹园”、“知竹堂”。 知道我要出这本诗书画集,林墉先生给我写下“大竹有缘”四字,并对我说:别小看了这四个字,其中第一个字最要紧,此“大”是广义的大,有缘人才能画“大”竹。你还要注意我写这“大”字时,第一笔有意写小一些,也可作“人竹有缘”读。林墉先生可真是用心良苦,激励有加了,又对我说,下来你要画就画既是竹又不像竹的竹。此话有禅味,耐嚼。 中国的竹类据说有300多种。若问我主画哪一种,我实在无法回答,尽管我能随口说出不少,但下笔时却从未想过画何种,只是信笔写去,直抒胸臆,但求一吐心中逸气。我相信郑板桥的话:眼中竹不等于心中竹,心中竹又不等于手中所画之竹。我还把齐白石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高论奉为座右铭。因之,无论作大幅小幅墨竹,从不起小稿样,心中略有感觉,便动笔了,第一笔下去后,接着笔笔紧追,相依相随,相生相克,相得益彰,一气呵成。作大画如雪竹、风雨交加之竹海,虽无法在短时间内一次完成,却努力把握住整体的气韵、墨韵和章法。 有人问我为何独沽一味——写竹。其实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就打下不错的传统文学及西画和书法功底。八大、石涛,特别是板桥,可说是二十多年来一直伴我的老师,他们的作品无时不在影响我的心灵。而家乡的那大片竹子林,那汹涌澎湃的竹海涛声,常常在我心中激荡,令我不能自已。我选择写竹,原因有二:上苍给每个人一天的时间是公平的,每天我只能用有限的时间写画。记得儿时读课文《小猫钓鱼》的故事,得出一个结论,凡事不可贪多,花多眼乱。认定竹,写下去,心专石穿,把时间集中起来写竹,有如用聚光镜将阳光聚在一个点上,我相信这个点能燃烧。其二是我读书画时有一个体会,凡传世之名家,纵然能画大千世界的千姿百态,细考之几乎(当然不是全部)都有一个经典品牌:如板桥之竹、白石之虾、悲鸿之马、黄胄之驴、山月之梅、雄才之松……并非他们只善作此,而是他们在大千世界里选择了一种自己最有艺术感觉的题材,将全部心血融进去,思想和艺术已经达到前无古人、当时巅峰之成就。 写竹之时,我心中常按捺不住要记一些画外的感慨,融进画中,于是便写了一批咏竹的诗,从中选出50多首或题于画中,或写于书法。这些诗先后见诸《诗刊》《羊城晚报》《南方日报》等报刊杂志,被喜欢咏竹诗的同道传抄。我总以为,最好的诗意,无论怎样的丹青高手,也无法画出;同样地,最美妙的艺术,无论用何文字,也难传其精神。 中国画的基本功是书法,写墨竹,对书法的要求更高。读墨竹画作,我常是从落款处读起。书法好,文辞妙,画便有几分可读。否则,无论怎样劳作,到底难脱流俗之嫌。 中国书法艺术,以点线构架万千世界,乃祖先之大发明,功高至伟。且看点、横、竖可谓简单至极,细细究去,则大有乾坤,无穷无尽。线似舞女舒长袖,似屋漏痕,似锥划沙,更似百年古藤;点中变幻奇妙,水墨滴处,如玉珠落盘,却携雷电之势。君不见大千世界从一滴始。线如江河纬地,点似日月经天。难怪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句。 多年临池,发现前人古人在写雪竹、狂风暴雨之中的竹方面,仍留有较大空间,尤其大幅巨制,未有所见。今于自家笔墨,发奋探索,略有心得,祈方家不吝赐教。 十分感激尊敬的老领导叶选平、卢瑞华为本书题写书名。 衷心感谢刘大为先生和梁江先生为本书作序,令我深受教益。 数十年来,我深感幸运,在文艺路上每前行一步,均得到众多师友的关爱扶持:程贤章、陈国凯、卢瑞华、黄华华、林墉、刘济荣、李丰雄、杨依现、侯焕昌……他们有如在我探索时举烛前行之智者,让我能一路平安走来。 感谢我的爱妻张莲和儿子俊峰,他们母子陪我熬过无数不眠之夜,为我研墨铺纸,为我解除一切后顾之忧。他们是我的作品的第一批读者和“评委”。 在此诗书画集付梓之际,我尤其要向荣宝斋出版社的张建平总编辑、王勇责编表示敬意和谢忱,是建平先生三年前与我约稿,尔后多次敦促,令我下定决心,两面“作战”,一边完成我的第三部长篇小说《苍天厚土》,一边为此诗书画集熬更守夜,才有这些作品的面世。
丙戌中秋于心竹园 知竹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