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L >> liang >> 梁红玉 >> 正文

 

梁红玉

世忠用梁红玉的计谋,以少于敌军十倍的兵力包围敌军达四十八天之久,也足以名震华夏,名震夷狄。黄天荡一战使金军丧胆,再也不敢随便过长江南侵。
  后来韩世忠和岳飞、刘俊一起三路大军北伐,梁红玉专门训练出一支女兵队伍,屡立奇功。
  抗金菜、牙根粮
  蒲儿菜又有“抗金菜”的美名,它与抗金名将、民族英雄韩世忠、梁红玉夫妇有关。传说南宋建炎五年,金兀术率数十万大军南下,意欲一举摧垮南宋政权,一统中国。金兵十万
  兵临淮安城下。此时南宋名将韩世忠和夫人梁红玉正屯兵驻守镇江(京口)。这里正是两国争夺的重要地域。为了有效地扼制金兵攻势,梁红玉夫人亲临淮安,率领水陆精兵抗击金兀术。一连几场恶战,宋兵斗志旺盛,金兀术损兵折将。一天深夜,金兀术急调数万金兵将淮安县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发誓非要活捉梁红玉不可。好一个抗金女英雄梁红玉,她身披战袍,屹立城楼,鼓动全体将士誓与淮安共存亡。她的表率作用,极大地鼓舞了宋军士气,淮安城里父老全力支援,有人的出人,有粮的出粮,军民同心同德,将金兵攻势一次又一次瓦解了。
  随着围城日子一久,淮安城里粮食已所剩无几。梁红玉知道朝廷调拨的军粮是远水不解近忧,只有发动军民想办法解决。这时,淮安老百姓又送来一些饭菜。为首老人说:“只要我们还有一口粮,就不能让将士们挨饿!”梁红玉说:“感谢父老盛情。只要有我梁红玉人在,金兀术别想进得了淮安。但是城内口粮总有吃光之日,我们必须另想办法才是上策。”老人说:“可以到柴蒲荡里挖蒲根吃。
  过去饥荒年景,吃那东西还是能抵一阵子的。”梁红玉立即吩咐一部分军士跟随老人去挖蒲根。回来经过加工后,分给将士们吃,有了食物就有了体力,打败金兵也更有信心了。就这样一连几个月的坚守城池,南宋军民靠吃蒲根终于击破了金兵攻陷淮安城的计划。在金兵死伤无数的不利形势之下,金兀术决定退兵了。
  淮安军民欢呼取得了重大的军事胜利。韩世忠元帅也奉皇上之命前来淮安慰问褒奖得胜军民。韩元帅问:“你们是如何应付无粮困难的?”有人回答:“我们是吃抗金菜、牙根粮坚持下来的。”韩世忠不解地问:“什么是抗金菜、牙根粮?”梁红玉夫人笑道:“抗金菜就是蒲根上取下的蒲儿菜。牙根粮就是父老乡亲们从牙缝里省下来的一点儿粮食。”韩元帅感慨地说:“淮安军民真是好样的。只是这蒲儿菜到底如何?”梁红玉夫人笑道:“快让人送上一些给元帅品尝品尝……”说完,早有父老献上煮熟的一盘蒲儿菜。韩世忠尝了尝,连说:“好吃,好吃。”
  从那时候起,蒲儿菜就成了淮安百姓公认的美味菜肴了,只是在制作工艺上日臻精细,并且可以配制成多种色味俱佳的风味菜就是了。
  马拉坟
  马拉坟在东武村附近。传说擂鼓战金山的女将梁红玉就战死在这里。
  话说梁红玉在金山把金国八十万大军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宋朝趁机三路北伐,反攻到淮河一线。梁红玉的和丈夫韩世忠带兵一直咬着金兀术穷追不舍,连打了十几仗。战斗中梁红玉的大腿上中了一箭,血流不止,无法随大部队一起行动了,只好带了贴身的女兵留在村里养伤。
  将养了几天,前方传来消息,韩世忠打了大胜仗。敌人被击溃了,一支金军的残军突然出现在村子附近。由于事出突然,村里的百姓来不及撤退。眼看村子就要被血洗。梁红玉镇定自若,一面将村子里所有的人都组织起来保卫村子,一面派人飞马去向大部队求救。
  两天过去,仍然不见援兵。梁红玉不顾自己重伤未愈,决定带着贴身的女兵出战,将敌军引开。梁红玉身披百花袍,手提绣鸾刀,胯下桃花马,带领着女兵们将金兵杀得人仰马翻。鏖战中,梁红玉望见敌阵中央有个骑白马,身穿大红袍的敌将在指挥。她心想“擒贼擒王”,就挥刀催马向敌将杀去。
  敌将见梁红玉杀来,连忙招架,才两个照面,手中的兵器就被梁红玉磕飞了。敌将吓得亡魂皆冒,转身就跑。主将一跑,那些残军就更没有斗志了,顿时一哄而散。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梁红玉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梁红玉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