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民同志戎马一生,长期担任部队的政治领导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他牢记毛泽东同志关于军队政治工作要做到“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的三项基本原则,并身体力行,带领部队去完成各项战斗任务。在半个多世纪的军旅生活中,他身经百战,历经许多苦战、鏖战几天几夜甚至几十个昼夜才取胜的战役、战斗,也打过一些不费一枪一弹,不伤一人一骑的传奇式的胜仗。本篇仅就其“百战谱”中采撷1936年的东征、西征战役中几场奇特的政治仗,以飨读者。
东征战役中的政治仗
193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会议认为,日本帝国主义继“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之后,进一步向华北发动新的侵略,企图吞并华北五省。而国民党蒋介石政府仍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日本帝国主义步步紧逼的侵略行径不予揭露进行抵抗,反图我红一方面军经过艰苦长征刚抵达陕北立足未稳之时,将红军就地歼灭。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义愤。北平学生在党的领导下发起“一二九”运动,喊出的“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获得了全国人民热烈的支持和声援,掀起了全国抗日救国的新高潮。在这个新形势下,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规定了党在新形势下的策略路线: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在军事方面,确定红军的发展方向应当向东,“准备直接对日作战”,“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并指出了游击战争在战略上的重大作用。这时,红一方面军万名指战员刚刚经过忍饥受寒、艰苦跋涉长征二万五千里到达陕北,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许多山头还寸草不生,与四季常青的南方老革命根据地实在相差很远。大家心想,陕北这样荒凉的山沟本来就很穷困,突然增加了我们一万红军,今后怎么生存,如何发展,怎样战斗?正在大家迷茫之际,瓦窑堡会议的决议似灯塔,如北斗,照亮了大家的心,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担任第4 师第11 团政治委员的李志民心里也有了底,立即召开各种会议,兴奋地反复深入地向大家传达瓦窑堡会议决议精神,把全团官兵的心火火地鼓动起来。
为推动“一二九”运动在全国掀起抗日救亡高潮,准备对日直接作战, 1936 年2 月,中央决定以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组成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挺进山西,奔赴抗日第一线。
抗日先锋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叶剑英任参谋长,王稼祥(后为杨尚昆)任政治部主任。由第1 军团组成右路军,下辖第1 师、第2 师、第4 师和第81 师;由第15 军团组成左路军,下辖第73 师、第75师、第78 师;由第30 军组成中路军,下辖第30 军、第15 军团第224 团和第81 师一个营。李志民与团长罗开桂一起率第4 师第11 团参加右路军的东征行列。
2 月19 日前后,抗日先锋军右路军在毛泽东、彭德怀的直接指挥下,先后集结于陕西省吴堡以南的沟口一带,准备东渡黄河。此时,国民党太原绥靖公署主任、山西军阀阎锡山已将其兵力25 个旅作了二线部署,以其第71师的三个旅在黄河东岸沿黑峪口至禹门口300 多公里的正面构筑工事作一线防御;其余各旅分布于临汾、长治、晋城、太原和浑源、大同等地区作为二线机动;同时,还以其占据在黄河西岸的吴堡、义合和神木、府谷等地区的第101 师四个旅牵制我军兵力,以阻止我军渡河。彭德怀为保证部队顺利渡河,亲自带领参谋人员到渡口察看地形,选择渡口,组织动员皮筏子、木船等,做好充分的渡河准备工作。李志民看到彭老总(红3 军团官兵从上到下都是这样亲切地称呼彭德怀同志)又一次亲自摸黑沿河岸察看地形,崇敬和钦佩之情油然而生。自从1928 年冬李志民调到第5 军以来,一直在彭老总直接指挥下战斗、工作。每次战斗,彭老总在战前都要亲自一遍遍地察看地形,观察敌情,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制定作战方案,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保证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李志民逐渐从彭老总身上学会指挥打仗,也逐渐体会到这才是真正的爱兵,最大的爱兵!
2 月20 日(农历正月二十八日)晚,毛泽东、彭德怀亲率右路军利用夜幕的掩护,乘敌人不备强渡黄河,一鼓作气冲破敌人防线,迅速占领山西省中阳县的留誉镇、三交镇一线。与此同时,左路军亦从陕西省清涧县的河口强渡,并迅速占领了山西省石楼县的义牒镇、塘马镇一线。至23日,抗日先锋军已控制了黄河东岸南北50余公里、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