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拼贴,而且每一章都写一种农具,讲一个故事,反映一个当下的农村问题,这样会不会有些形式化、概念化?
李锐:《太平风物》讲了许多关于农具的故事。每个故事都从不同的切面切入,每个故事都展现了一段丰富的历史。这些故事单个看像短篇,如果你放在一起看,就会发现感觉不一样。它不是短篇集,也许就是一本书吧。为什么不索性写个长篇呢?因为长篇要求一个统一的结构,这就不如短篇灵活。是你要表达的内容决定了你行文的形式,我一直在寻求形式的突破。
作家和市场
新民周刊:王朔前不久在接受采访时曾说,中国当代主流作家都面临一个中年危机问题,调整不过来,就是重复自己。你怎么看待你们这代作家目前比较低产的现象?
李锐:我觉得重复没有意思,所以一直在不同的平面上进行创新与尝试,对我的叙事内容、叙事方式进行变革。我是“老三届”,这一时期的作家也就有这一时期作家的特点与风格,这是别人不能够改变的。当然没有上山下乡这段经历,别人也创作不出像我这样的作品。每个作家的情况都不一样,每个时代的作家也有每个时代自身的任务。而对于我而言,不要忘记自己本职就可以,我一直在追求“语言的自觉”,已经努力20多年了。
新民周刊:你在2003年退出了中国作协,当时是怎么考虑的?对最近洪峰乞讨引起的作协之争有什么看法?作家到底该不该靠国家养着?
李锐:我2003年离开中国作家协会。当然,退出作协并不表明我远离了写作,我并没有退出山西省作家协会,因为我不愿放弃写作和出版的权利。我也没有其他什么特长,写作是能维系我生存的唯一手段。
现在世界上,除了美国以外,作家大多还是由国家资助,国家出资来解决作家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美国的作家可以去大学当驻校作家,也可以去私人的基金会获得赞助从事写作。这样就更自由,不受意识形态的束缚。
新民周刊:目前“80后”这一代作家已经完全脱离了作协的老机制,率先进入了商业市场。但是多产之后的重复和社会责任感的欠缺成了先天性不足。你怎么看“80后”?
李锐:“80后”作家,相对来说商业味道太重,还不够成熟。真正的小说家的炼成是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他们这一代也有他们这一代的事,一些人专门写畅销书,而其中肯定会有一些人有更高的追求。他们中的一些自称是新新人类,什么新人类啊?别拿幻象骗自己了。没有什么大成就就出来骂人,出来冒傻气!但是就像每一代人都会长大一样,他们也终究会长大的。没有关系,给他们一些时间,他们会醒过来的。
新民周刊:你怎么看待前一阵炒得沸沸扬扬的“作家财富排行榜”呢?一些“80后”作家都名列其中,而传统意义上的精英作家却榜上无名。
李锐:这是你们媒体给炒出来的吧。作家财富排行榜,这个东西没有意思,这是把作家当娱乐明星看。上不上榜并不能代表什么,我看好作家都没有上榜,我也没有必要上那个榜,那也不是什么光荣榜。至于“80后”,我还是那句话,他们早晚会长大的、成熟的。(钱亦蕉 宋 伟)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