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志愿者助推神舟七号
新华社北京9月24日电(记者 白瑞雪 孙彦新)记者日前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了解到,神舟七号任务备战期间,从普通人中征召、选拔的志愿者第一次参与了中国的大型航天医学实验,为航天生理机能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2007年11月,由21名志愿者参加的国内首次中长期“头低位60天卧床实验”,在中国航天员中心启动。
这项取名为“地星一号”的实验过程长达60天,报名并通过选拔的志愿者,持续平躺了1440个小时,吃喝拉撒、洗脸刷牙全部在床上完成。
“刚开始的第一天我觉得很好玩。7个男人在一间屋里,有足够的时间侃大山。”一位志愿者回忆说,“到第3天,就不觉得这日子是享受了——我开始头晕目眩……我几乎不去算日子了,老师告诉我们实验过去了一半,我们既高兴又沮丧……最后的两三天特别漫长,我几乎整夜没有合眼……实验楼外的计时器终于响起来了,那是起床的闹铃吗?我们终于可以起床啦!”
实验的最初目标是,至少15人完成60天卧床实验。到实验结束时,参加实验的21人全部完成。他们每天的生理状况测试结果,为太空失重对人体心血管的影响、阻抗振动对空间骨丢失和肌肉萎缩的对抗作用、失重状态下中国传统中药对人体的防护作用3大主要实验项目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数据。
这项实验的技术负责人、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李莹辉博士说,随着神五、神六突破了载人航天的一些核心技术,能否克服失重对身体的影响从而实现长时间在轨驻留,成为中国进一步探索空间的一个关键问题。而“头低位”卧床实验,则是世界各国公认的研究人体失重状态身体机能的最好方式之一。
“我们都知道,坚持躺60天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虽然不少人在中途有过退出的念头,但志愿者们最终都以惊人的毅力坚持下来了,我们非常感动。”李莹辉说,“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支持。”
香港中文大学等也共同参与了这次实验。
载人航天火箭系统“70后”挑大梁
新华社酒泉9月24日电(记者 张汨汨 李宣良)在载人航天工程火箭系统,35岁以下年轻人占到了三分之二,“70后”如今已成为研发队伍的中坚力量。
“我们有了老、中、青搭配合理、后劲十足的人才梯队。”载人航天工程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荆木春说。
国家政策的不断倾斜,载人航天工程影响的不断扩大,使航天事业有了越来越强的吸引力。曾经门可罗雀的招聘点,现在“挤破头”。许多一流高校的毕业生,争相向航天科技集团投送简历。
“近几年,火箭技术研究院每年要吸收几十个新人,人才素质不断提高。”荆木春说。
连续不断的发射任务、不断增大的工作量,也促进了年轻人的快速成长。“过去一个人几年仅研究一个单机,现在几项任务同时开展,一个人负责几十个单机。年轻人来到这里,就像进了强化班,提高非常快。” 火箭系统副总设计师宋征宇说,他在35岁时就已担任副总设计师职务。
“早些年,即使要担当一个副主任设计师,没有10年时间根本不可能。”荆木春说,“而现在,30多岁当厂所领导、20多岁当主任设计师已经不是新鲜事了。”
多年的探索研究,火箭系统已拥有了一套完整的研发流程,“我们有实施规范、设计手段、评价标准,还有大量典型的参考事例,成熟的研发体系,推动了人才的快速成长,新人到了我们这儿,有的在很短时间就能担当重任。”宋征宇说。
青春血液的注入,使得火箭团队增添了许多时尚与新潮。然而,“火箭”精神绵延几十年的脉络,却一直清晰。老一辈“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如今被强化成“更严、更细、更慎、更实”。在新老“火箭人”的共同努力下,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可靠性评估指标从过去的0.97提高到0.9807,更安全、更可靠、更舒适。
专家展望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展前景
新华社酒泉9月24日电(记者 张汨汨)“一个系列,两种推进剂,三种模块”是火箭专家们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规划的蓝图。
“新一代运载火箭已经呼之欲出,许多关键技术的攻关进展顺利。”载人航天工程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荆木春说。
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总体发展思路包括:
思路一:两种推进剂。
现有的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推进剂有污染、毒性大,生产和使用都不方便。新一代火箭将使用液氧煤油和液氢液氧两种新型推进剂。
“液氧煤油和液氢液氧燃烧后形成的是水和二氧化碳,无毒无污染。”荆木春说,新的推进剂资源丰富,生产方便,价格便宜。它们所组装的高压补燃发动机性能高、推力大,更加安全可靠。
思路二:三种模块。
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由5米直径模块、3.35米直径模块和2.25米直径模块等组成,不同的模块进行不同的组合,可以满足不同的任务需求。
“模块化的组合设计,可以克服目前我国火箭‘型号多、功能单一、研制重复’的缺点,有助于实现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荆木春说。
思路三:一个系列。
三种模板进行不同组合,可以组成大、中、小各种构型的运载火箭,既可以发射空间站,也可以发射小型卫星,包括我们目前能够发射卫星的所有序列都能覆盖到。
“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成功,不仅会大大提高我国运载火箭的技术水平,提高我国在世界航天发射市场的竞争地位,也将为我国未来航天事业的发展打下牢固基础。”荆木春说。
中国具备培训外国航天员的技术能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