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学古诗,对其中一些感动不已,还常常骄傲地在人前吟诵。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句,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想像。但对另外一些却感到句意平平,乏善可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是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了。 看这首诗,真是通俗易懂,不过是贾岛与童子的一问一答,咋就成了千古名篇,并“历来为人传诵”?记得老师当时说这首诗语句生动,写景优美,刻画了隐士的“高隐”品性时,我还问老师“生动”在哪里、“优美”在哪里。也许是乡村老师语文水平有限吧,他只是嘿嘿然。看来,唐诗中也有“混子”,且一混就是一千多年,人们也鲁钝,居然被“混”了一千多年。我当时诚然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样子。
近来教女儿学诗,又与这首诗不期而遇,读之,思之,竟然品出了一些味道。
这首诗的题目叫“寻隐者不遇”,当描写隐者。既说“不遇”,如何描写?第一句“松下问童子”,可见隐者居所植松。隐者爱松,松代表隐者。在我国文化里,“松”可是高贵之物。如“松鹤延年”,“松”代表永恒;“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松”代表高洁;京剧《沙家浜》中有一句唱词“要做那泰山顶上一棵松”,“松”代表坚贞;而武术家更讲究“站如松”,“松”代表勃勃的英气。松喻隐者,用心可谓深矣。“童子”也有内涵,想那炼“长生不老丹”的太上老君,身边有童子;红孩儿那么厉害,一心想吃唐僧肉,被观音菩萨收做了童子。而太上老君、观音菩萨可都是解困济苦的神仙。这个隐者是否也解困济苦呢?果然第二句写隐者“采药去”。可见隐者虽隐,还想到要“悬壶济世”,造福百姓。第三、四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备言山大、云深、林密,既写了隐者隐居的环境,又间接写了采药的艰苦。诗写到这里,一个隐者的形象已呼之欲出,其志趣是何等高雅,其品德又是何等高尚。
古语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隐者以山为归宿,可见是个仁者。“仁”是什么意思呢,查字典知“仁”表示“同情、友爱”的意思。隐者入山采药,“悬壶济世”,其为仁者,诚不虚矣。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素来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为人生指南。这个充满仁爱之心的隐者是否仕途穷困,进而要成为“良医”呢?贾岛把隐者写得如此完美,应该表现了贾岛对隐者的神往,由此推出贾岛很可能仕途不得志吧。这种意思在诗中也有体现,就是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这句诗与其说是写隐者“云深不知处”,不如说是贾岛面对深不可测的官场,找不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而发出隐曲的呐喊。我心中忽然充满了悲凉之感。要知道,贾岛可不是一般的人物,诗云“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星辰顿觉闲。天恐文章中道绝,再生贾岛在人间”,可见贾岛是他那个时代的文章魁首、人中俊彦。于是,一个疑问冒了出来:贾岛隐居了吗?我苦苦思索,突然恍然大悟:没有!人家是“寻隐者不遇”嘛。他虽有“羡鱼之心”,却没有“退而结网”。此时我的心情才稍微有点欣慰。
以上假想是真的吗?我立即找来相关资料一查,果然一篇简介赫然入目:贾岛,字浪仙,又称阆仙……屡试不第,被讥为科场“十恶”……被谤,责为长江主簿,后迁普州司仓参军,卒于任所。其诗多写枯寂之景、穷愁之情……果然,与我所思一一合榫。朦胧中,贾岛一袭青衫,飘飘然向我走来。他向我深深一揖,然后紧紧握住我的手,边顿边说:“知我者,成南也。有人说看我这首诗‘如同欣赏一幅白云缭绕的山水画’,我哪有那种心情!我的风格就是写枯寂之景,穷愁之情嘛……”读诗至此,不由得浑身畅快淋漓。
灯光如豆,遍洒一室清辉。
作者: 张成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