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吴蔚
祖大寿不得已诈降后,危机一过反戈一击,再次弹尽粮绝再次投降却得善终
祖大寿,字复宇,辽东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沙场老将。袁崇焕威震辽东之时,祖大寿任前锋总兵,挂征辽前锋将军印,驻扎在锦州。在宁远保卫战、宁锦大捷、北京保卫战中,他都立下汗马功劳。
后金的皇太极,对这位猛将仰慕已久,他曾经试着给祖大寿写信,说是想派使者吊明熹宗之丧,并祝贺新皇帝崇祯登基。祖大寿回绝了,可谓是明朝最坚决的主战派。
皇太极非常欣赏祖大寿,为了将其招至麾下,用了很多心思。他先派人搜捕居住在永平三十里村的祖大寿的族人,抓到祖大寿的两个儿子、一个侄子,以及其他亲属。祖大寿的这些亲戚都被带回盛京,软禁起来,但是,待遇相当优厚。皇太极几次写信给祖大寿,还让祖大寿的儿子写劝降信。祖大寿毫不理睬,继续率领袁崇焕旧部,驻守宁远、锦州、大凌河等要塞,抵御后金的入侵。当时,这是明朝最精锐的部队。
崇祯四年,祖大寿奉孙承宗之命,修大凌河城。同年八月,城才修了一半,皇太极便以倾国之师,迅速将大凌河城团团围住。
站在高处,皇太极察看大凌河城内的防守,长叹一声:“明善射精兵,尽在此城。”士兵尚且如此精干,更何况统帅呢,皇太极有了收服祖大寿之心。他并不急于下令攻城,只用围困之策。皇太极说:“此城之兵,犹枪之有锋,锋挫柄存,亦复何济?”他命人在大凌河城外挖壕筑墙,以便长期围困。八旗兵在大凌河城周围50里内,挖壕四道,按八旗左右翼方位,扎营盘45处,完全切断守城明军与外界的联系。
祖大寿并不示弱,头一百天,他督军出城与八旗兵交战数十次,各有伤亡。突围不成,明朝四万援军又被皇太极亲率主力击败,祖大寿只能闭城坚守。
皇太极不但亲自写信,还命令23名明朝投降的文武官员,各自写好劝降书,送给祖大寿。面对二十多封劝降书,祖大寿不予理睬。
明军坚守了三个月,城里粮食吃完了,开始杀马。马杀完了,开始吃平民百姓。平民百姓吃光了,开始吃军中的老弱病残。军中的老弱病残也吃光了,接下去就是健壮将士们互相残杀。到了这个地步,大家都认为只剩投降一条路。
祖大寿长叹一声,说:“人生岂有不死之理?为国为家为身,三者并重。今既不得尽忠报国,也只好保命了。”于是,他与皇太极在城外设坛盟誓,算是正式投降。
2
投降后,祖大寿以妻子家眷在锦州为借口,向皇太极献策,愿意带一支兵马,换上明军的衣服,混进锦州。这样,他可以留在城里当内应,攻下锦州指日可待。
皇太极满心欢喜,立即给他五千铁骑。在半路上,祖大寿借大雾甩开同行的贝勒阿巴泰等,单独奔进锦州城,然后开始率领明军抵抗八旗兵。
皇太极被祖大寿用诈降涮了一把,恼羞成怒。以后,他两次御驾亲征,攻打锦州、宁远,就想擒住祖大寿,出出这口恶气,可都无功而返。即便这样,皇太极也没有下令杀死被监禁在盛京的祖大寿的亲人,反而对祖大寿的子孙“厚抚之”。
就这样,祖大寿又为明朝多守了十年的城。不过,祖大寿始终未能消除崇祯皇帝的怀疑。其实,从他当年为袁崇焕下狱、反出山海关开始,这种君臣间的怀疑就已存在。明朝派洪承畴镇守宁远的最初目的,就是监视祖大寿,防止他像祖氏其他成员一样,投降后金。
崇祯十四年四月,后金再次倾国而来,包围锦州城。这一次,整整围了一年,洪承畴的13万援军,在松山被击溃,洪承畴投降。祖大寿粮尽援绝,锦州城中又开始发生人吃人的惨剧。皇太极多次招降,迫于无奈,祖大寿只好再次投降。
即使有上次诈降的教训,皇太极仍然没有计较,任命祖大寿为正黄旗总兵。满人将领都劝皇太极,即使不杀祖大寿,也不能再重用他。皇太极不听。
后来,祖大寿平平安安活到老,虽然没有为后金出力,但是,皇太极疑人也要用的器量,打动了许多人,许多明朝的将领不战而降。据《作家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