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
皇太极驾崩后,极度悲哀中的庄妃也清醒地意识到,宫廷内必然会引起
皇位之争。权衡再三,庄妃内心不禁添上一层忧愁。肃亲王豪格执掌正蓝旗
,又有郑亲王济尔哈朗、阿巴泰为之撑腰,况且豪格素有战功,足智多谋,
况且又是皇上的嫡亲长子,既有势力,又合情理,继承父皇之位,理所当然
。自身平素与睿亲王多尔衮交往频繁,宫廷上下无人不知,若肃亲王为君,
必排斥睿亲王,难免株连受害。想到此处,不禁忧虑重重。
正独自思忖时,见多尔衮走进宫来,便起身迎道:“睿亲王此时来得正
好,正与你有要事相商。”多尔衮落座后,轻声说:“玉儿,你内心忧虑,
我完全明白,我来正是要与你商量此事。”
多尔衮看着忧虑的庄妃,接着说道:“继位之事,一定要相机行事,我
决不逆势而行,如争执不下,可举出福临为君。” “让福临继皇位?”这
可出乎庄妃意料之外,她不由得一惊,说:“福临六岁幼儿,怎能料理国家
大事?再说他又无战功、威望,岂能服众?” “福临继位,是两全之策,一
是表明我多尔衮大仁大义,并无夺位的野心;二是顶住肃亲王的野心;三是
福临幼小,可由我与郑亲王辅佐,这样一来宫廷大权岂不落入你我之手。玉
儿还戴上了皇太后桂冠,岂不美哉!”多尔衮说罢,伸出手去拉庄妃的手,
想把她搂在怀里。庄妃推开他:“事到这种关键地步,你还是这般没正经,
你若真有诚意,大事成后,我让你做太上皇。”
多尔衮一听喜上眉稍,就势吹熄了灯,将庄妃紧紧抱在怀中。两人亲热
一番,计议已定;多尔衮不敢久留;又悄悄溜回王府,连夜依计行事。
于是,在第二天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上,多尔衮提出一个折衷方案:立皇
太极第九子六岁的福临为帝,由济尔哈朗和他辅政,等福临年长之后,当即
归政。这一方案,打破了僵局,为双方接受,这样,既排除了他的政敌豪格
,又可使他实际上享有帝王之权。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二十五日,六岁(五周岁)的福临即位,改明年为
顺治元年。睿亲王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同辅政,继而称摄政王;实际上
济尔哈朗仅管“出兵等事”。他作为摄政王,实际上是当时满州政权最高统
治者。不论多尔衮主观上如何打算,他拥立福临这一行动,在客观上避免了
满洲贵族的公开分裂和混战;并且争取了两黄旗一部分大臣,如固山额真谭
泰、护军统领图赖、索尼等人,对他都表示了支持。这对下一步协调一致入
关作战,夺取全国政权,无疑是很重要的。
P229-231
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