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作者的内心 内心与小说的关系,亲密得该是如同母亲与婴儿的关系一般,没有前者,后者的诞生就是不可能的;没有后者,前者存在的意义也就大大逊色。真正写作者的内心,甚至可以说是为了小说的存在而存在的。 世间有多少形形色色的诱惑,为什么内心只对小说情有独钟?不单是因为小说本身的魅力,更不是小说以外的任何原因,更多地是因为内心与小说的关系是这样地与生俱来,这样地难以分割,小说诞生的时间并不说明什么,重要的是小说的孕育,小说的特质与内心的渴望不知在什么时候就达成了默契,只等待有一天两者的结晶呱呱落地。 小说的诞生缓解了内心的不安、紧张,但缓解是暂时的,不安、紧张是永远的,因为内心除了与小说的关系,还有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且正是有了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才有了与小说的关系。内心与小说就像一对同谋,它们看周围世界的眼光总是有距离的,带有几分审视甚至几分敌意,怀疑是它们形成同谋的最根本的基础,永远不要指望它们顶礼膜拜什么。怀疑似乎成为了它们的信仰,可是,在它们的深处,或许有与怀疑非常相悖的东西正闪烁着更诱人的光芒。 由于内心的力量只够支付小说的,甚至连支付小说的力量都很勉强,内心在明晰、强大的世界面前就显得格外地软弱、自卑,为克服这种软弱、自卑它只有与小说结成更紧密的同盟,试图通过小说显示它的强大。事实上,愈是与小说紧密结合,软弱、自卑感就愈是强烈,这就似一个难以突破的循环,在这循环里它只有服从循环的规矩。 2.写作者的视角 看起来,写作者的视角就像女人的视角,细微、琐碎,还动辄就牵动全部身心。其实,在细微、琐碎的背后,通常隐藏着世界的本真,谁能说世界的本真可以小视呢?因此,写作者的视角如果看起来像男人的视角,一切从宏大、广远出发,做出英雄救世的姿态,那他看到的东西很可能是不真实的,他的写作也就不那么乐观了。 想一想,我们活在这世上,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难以洞察的神秘联结,简直处处都存在着可感而不可言说的微妙关节,且这些关节还是变化的,不确定的,就像万花筒一样,稍不留神就已经是换了一种联结的方式了。真想不出,除了小说还有什么可以深入到这潜层世界中去,可以把本不确定的世界同样以不确定的语言展示于人,以使人活得多少明白、智慧一些。 不确定是绝对的,我们分分秒秒都似处在不确定的状态中,这增加了我们的犹豫和茫然,即便时时都想确定、明晰起来,即便有一刻真的确定了什么,那结果也很可能是相反的,叫人沮丧的。因此,小说的本质决定了我们走向小说的必然,同时也就决定了我们看世界的视角。 3.写作者的口味 真正的写作者与大众的口味是绝不相同的,他通常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人和环境,他总是处于一种饥饿状态,怀了强烈的渴望,仿佛时时在准备饱餐一顿。事实上等待他的往往是失望。能够缓解这状态的也许只有阅读,阅读很快使他跟渴望拉近了距离,他在阅读中开始寻找着属于他的世界。然而阅读很多时候都是不尽人意的,只有很少的机会才能出现与心魂的真的贴近。那时候他的感觉真是难以言说,就像饥渴难奈时终于找到了可口的食物,又像黑暗中看到了捧了烛光的同伴。他便与这同伴有了短时间内的虚拟的前行,尽管与爱情一样短暂,但这前行留给他的印象无疑也会跟爱情一样影响他的一生。 不断地寻找他渴望的食物,不断地缓解他强烈的渴望,同时也不断增加他新的渴望。不知不觉之中,他的渴望和他的食物都不会再是最初的渴望和食物了。只有一点没有变,即时时的难奈的饥饿感。 4.写作者的行动 在外人看来,写作者似乎是从没有行动的,他每日都在思考、写作中度过,要是没有人看到他的作品,他就等于一个白白地消耗光阴的现实生活中的废物。即便是能够发表作品的人,现实世界也不会把他看得多么重要,现实世界看重的只是对当前社会的有效性。好在他对行动的思考完全是另类的,他认为真正有效的行动只能是创造一个与现实不同的世界,那是他自己的世界,也是全人类的世界,那世界与他身处的世界最根本的不同在于,一个须用灵魂感受,一个则是用身体感受。因此他把这看作是他一生最重要的行动,其它所有的行动在这行动面前都成为一掠而过的模糊的背景。 他对灵魂的看重使他的包括身体在内的生命愈发增加着质感,但同时也愈发增加着身体与灵魂的分裂。身体本能地趋向于安分、稳定,而灵魂追寻自由的本性又绝不肯对身体有半分的妥协,因此愈到后来,写作者表面的行动就愈趋于消失,而他灵魂的思考,却正经历着常人难以意料的美丽的飞跃。 当然,灵魂对身体也十分地关爱甚至赞羡,比如日常生活中的细微、琐碎,常常令它有与经历那美丽的飞跃时一样的欣喜和震颤,但这与妥协无关,这只表明灵魂与身体依恋又分离的关系。 在写作者的“行动”中,内省占了很大的比重。别看他表面是振振有词、十分自信的样子,其实他胆怯,敏感,莫名的罪感常常会加重他对自己的折磨。他记得每一个令他尴尬、难堪和懊悔不迭、难以挽回的细节,那就像他生命之网中的纽结,每一个纽结对他都不容忽略和遗忘。 以上可说是对写作者某些方面的认识,真做起来,比认识不知还要艰难多少倍。不过,一些东西也许压根是不具由认识到实践的普遍性的,那实践独属于一个人,其他人只能隔岸观火般地作远远的眺望。 尽管这样,一代代努力的人仍是绵延不断。我自己,则愿成为这努力中的一个。 1999.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