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重为一斤,可换铜钱一万枚。这是一个很大的数目了。
同时也把当年曾经侮辱过韩信的那个淮阴"少年"找来,要了结一下过去有人让他从胯下钻的这桩旧日公案。韩信没有惩罚这个人,而是封其为楚中尉。楚中尉,是楚国最高的军事、治安长官。韩信的这个表现应该如何理解?有人说这表明了韩信的胸襟宽广、宽宏大量。其实并不尽然。如果真是不计前嫌,就可以完全不必再来这一回。他一定要在大庭广众之中把这件事摆列一回,而且对他不仅不打不骂,而且还要给他来个不小的官做,这件事情传开后给韩信所带来的光辉与满足感,决不是简单地把那个人打一顿或者杀掉所能比拟的。
分析韩信的这个故事,绝不仅仅是为了讲韩信,《史记》中有许多这种报恩报怨的故事,如伍子胥、范雎、苏秦、韩安国等等,这是司马迁在借着写古人以抒发他自己压在胸中的愤怒与不平。司马迁有一种相当强烈的复仇情结。
四,韩信的鸟尽弓藏,被刘邦、吕后杀害
司马迁写《淮阴侯列传》,主题就是同情韩信。韩信每灭一国后,都被刘邦夺走其兵,韩信一生用新兵作战。《淮阴侯列传》的主题有两方面,一面是写韩信浴血奋战,为刘邦平定诸国的过程;另一方面则是写刘邦对韩信的种种控制与防范,在韩信率军东征的整个过程中,头上总有一只大黑手在盘旋着,先是不断地抓走韩信的军队,待韩信最终破杀项羽后,大黑手便把韩信也抓起来了。
《淮阴侯列传》还记载了武涉劝韩信归项羽、蒯通劝韩信独立,韩信都不为所动。其中,蒯通的分析相当触目惊心,分析韩信的实际处境说:"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分析韩信与刘邦的关系、情谊说:"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分析以往的历史经验说:"以交友言之,则不如张耳之与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则不过大夫种、范蠡之于句践也。"并说:"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
两段话篇幅很长,占了《淮阴侯传》全文的四分之一,但韩信皆不听。作者的目的就是以此表明韩信不想背叛刘邦,反证日后加以"造反"罪名的冤枉。韩信被吕后杀害时才说"恨不听蒯通语"。
结束语
综合司马迁笔下有关韩信的各篇作品,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韩信从主观上从来没有背叛刘邦的思想,他对刘邦是感恩不忘的;韩信希望通过为刘邦服务,获得一块封地而称王,做刘邦国内的一个诸侯;刘邦强加以"谋反"的罪名将其杀害,并灭其三族,手段残忍,令人憎恨。唐代刘禹锡诗:"将略兵机命世雄,仓皇钟室叹良弓。遂令后世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
但司马迁同时也清醒地看到了韩信有其自取灭亡之道:别说韩信有违背命令、态度狂傲等原因,即使韩信处处谦虚谨慎,也未心能善终,因为韩信的本领太高,对最高统治者的威胁太大。刘邦在打天下的时候没有韩信是绝对不行的;但刘邦在取得天下后,只要韩信存在,最高统治者就总是心怀恐惧。所以当他听到吕后杀了韩信的话时是"且喜且怜"。"怜"什么,因为韩信的确有冤枉,杀韩信,他问心有愧;"喜"什么?长期以来压在他心上的一块大石头,今天终于搬掉了,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