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G >> gao >> 皋陶 >> 正文

 

[图文]皋陶和皋陶文化

了一个同心协力,统一行动的保障。在皋陶所处的时期,各个区域性的氏族、部落联盟间的兼并战日益加剧,都想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争取到更多的土地和人民。如南方的三苗部落联盟就是与华夏部落联盟抗争中最大一个,而禹治水工程又是个跨区域的行动,没有一种强制的方法,很难克服种种障碍统一进行和取得成功。故后世颂皋陶“功不在禹下”,也是有根据的。

皋陶在以舜为领袖的华夏联盟中和协助禹治理洪水时,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所以禹成了夏后以后,才打算将他作为接班人。因为皋陶不幸早死,遂封其后人于英、六。皋陶族后裔的动向,在《皋陶与六安》(第一集)一书中,专家、学者们有详考和精论,就不再复述。

少昊部落是古东夷集团的一个大部落,其中又分出若干支族分布在广大的东夷地区。少昊部落是以鸟为图腾,故东夷集团的氏族、部落大多是以鸟为图腾。东夷集团的另一个较大部落是太昊,有学者认为:东夷的两个祖先是太昊和少昊。“二者不象是先后相继的关系,而可能是同一时代相邻的两个部落或部落群”⑩。这是可信的说法,因为有关太昊传说很多,比起许多推测来更接近中实。据《左传》记载,“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⑪即以龙为图腾。又说太昊风姓。⑫风字在商代甲骨文中是个凤鸟的象形字,卜辞中借为风雨之风。记事刻辞中有“凤入百”⑬。说明凤(风)族是臣服于商王朝,有贡纳关系,向商王武丁进贡一百个龟甲(或牛骨)。凤(风)族可能就是传说中太昊时凤(风)姓的后裔。以此可知太昊氏族风(凤)姓,仍是与鸟为图腾有关系。郭沫若先生在考释甲骨卜辞中的夷方时认为:“尸字假为夷”、“尸方当即东夷也。征尸方所至之地有在淮河流域者,则殷代之尸方乃合山东之岛夷与淮夷而言”。⑭“岛夷”,《夏本纪》中称为鸟夷。“淮”字甲骨文原形从水从隹,“隹”作鸟形。《夏本纪》称:“淮夷蠙珠暨鱼”。《集解》引郑玄说:“淮夷,淮水上之夷民也”。甲骨文中的淮,有两用:一是淮水,即今淮河;一是地名。⑮故淮夷也是一个以鸟为图腾的氏族。

据《帝王纪》说:“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因之而以赐曰偃”。⑯偃即燕之后起字,甲骨文中燕字象形,西周金文作匽。故偃姓也是以鸟为图腾的氏族,皋陶族出自少昊部落当是可信的。皋陶的族居地曲阜,即奄地。《史记·周本纪》周公东征:“东伐淮夷,残奄”。《集解》引郑玄说:“奄国在淮夷之北。”皋陶之后裔封于六,即今六安地区,也是淮夷的族居地,所以皋陶族是属于古东夷集团。皋陶文化是继承古东夷文化发展而成的一种区域文化。这种文化的内涵也就是东夷文化内涵的延续和发展。这种区域文化,应当说在皋陶及其后裔所代表的是一种先进的农耕和礼乐文化。

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中华民族形成一样,自上古就是由生活在祖国大地上的各氏族、部落共同创造,经过几千年的变化、发展,最后融合而成为中华民族前身——华夏族。在儒家那种以中原区域的一切为正宗的思想未形成以前,似乎看不出各氏族、部落有多大的差异。当然,由于地区上的差异和自然条件不同,伴随社会生活的变化,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不同的差异才反映出来,大体说来在西周以前还不突出。儒家思想形成以后,逐渐产生一些误导的说法,到了春秋以后有的基本上形成不可动摇的结论。如“蛮夷猾夏”、“蛮夷率服”。甚至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无)。”⑰蛮有指南蛮即荆楚,夷是指东夷。其实南蛮、东夷并不落后,考古发掘的收获已经作出证明。南蛮主要是以荆楚为代表。楚文化的考古收获证明并不比中原文化落后。但自西周王朝建立后对楚一直是歧视。春秋初楚武王熊通自称:“我蛮夷也”。楚国在当时势力已强大,说此话是一种自豪的语气。关于楚文化的问题这里不去探讨。东夷文化也是众所周知的,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和发掘出土的资料证明,以鸟为图腾的东夷先民们在农业、手工业方面都不比中原地区的落后。手工业中的制陶,生产工具的制造和金属冶炼技术的水平从目前看已处于领先地位。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中陶尊上的图形文字,证明东夷先民也是创造我国汉字者之一。

礼、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自古以“礼乐文明”著称于世。周公制礼作乐,是继承了商代礼乐而加以改革后成为“周礼”。商王族的祖先,即是出自古东夷集团的一个以玄鸟为图腾的部落⑱。商王朝之所以有发达的文化,不能不说与东夷文化有关。《后汉书·东夷传》:“东夷率皆土著,喜饮酒歌舞,或冠弁衣锦,器用俎豆。所谓中国失礼,求之四夷者也。”这样的记载虽然较晚,但是合乎历史实际,商代人好酒善舞亦见诸于甲骨卜辞。东夷的“礼”可能还比较复杂,因周灭商后封太公望于齐,“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⑲《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载:“杞桓公来朝。用夷礼,故曰子。公卑杞,杞不供(恭)也”。又《襄公二十九年》:“杞、夏余也,而即东、夷”。杞国为夏禹之后,商王朝的方国,在甲骨卜辞中其君称杞侯。故地在今河南杞县,周灭商后又封东楼公为杞君。杞成公时迁于缘陵(今山东昌乐东)。杞桓公时迁于淳于(今山东安丘东北)。虽然杞君处于齐鲁之邦,但仍保持着夷礼,足以说明东夷的礼有很强的生命力。

古代的乐与舞是不可分的,乐舞起源很早,传说上古各氏族、部落都有自己的乐舞,如伏羲之乐名《扶耒》,神农之乐名《扶犁》,黄帝之乐名《承云》,少昊之乐名《大渊》等等。乐舞是与原始宗教同时产生,是祭祀的主要仪式,起沟通神人的作用。故少昊“作《大渊》之乐以谐人神,和上下,是曰《九渊》”。⑳1979年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的一墓中出土一件叫做“笛柄杯”的乐器,有关专家认为是“迄今已发现的我们中华民族最早也是唯一的陶制横吹管乐器” 21《后汉书·东夷传》:“夏后氏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皋陶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图文]皋陶和皋陶文化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