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适的三次出塞和晚年入仕
|
时光。那时,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出了长安,来到洛阳,与杜甫相遇,李白要回东鲁的老家,杜甫要到大梁(开封)办事,于是两人相约携手共游大梁。他们在那里邂逅了高适。李白和高适二人恃才傲物的性格相近,李白比高适年长1岁,杜甫比高适小10岁,尚没有名气,但浑身才气横溢,忧国忧民。三人一见如故,共同游历了大梁的“古吹台”、“琴台”,李白留下了著名的《梁园吟》,高适留下了《古大梁行》。然后,三人又共同来到宋州,游览阏伯台、梁苑等古迹。他们还同睢阳太守共同驰猎,饮酒作赋,很是逍遥。三位大诗人共游梁宋,被后世称为文学史上的佳话,而这次相会,是李白和杜甫一生中惟一的一次相聚,被闻一多称为“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 三位大诗人在短暂的相聚时光里,谈诗谈人生谈理想,谈立功立言立德这些读书人的最高理想。他们“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酣饮豪歌,慷慨怀古,在猎猎秋风中谱写了一曲中国文学史上的华彩乐章。 高适对“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学任侠”才华横溢的李白很是推崇,但又对他过于恃才放旷、玩世不恭的态度不理解,他不理解李白为何这样轻易放弃了天子近臣的机会,“天子呼来不上船”、“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样的傲骨有些过分,为了功名,他高适会暂时屈膝的。比他年轻十岁的杜甫,也是胸怀大志,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就像自己多年前的样子。高适隐隐约约感到,三人虽然志趣相投,但在政治理想上还是有差别的。如今,五年过去了,李白还是放浪形骸,在江南一带游历。杜甫一直郁郁不得志,在长安、洛阳一带走亲访友。 他忽然又想起了他的恩公——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刺史张九皋,张九皋是前任宰相张九龄的弟弟,一直在京任尚书职方郎中。张九龄被贬为荆州刺史后,他也被外放,历任安康、淮安、彭城、睢阳(宋州)四州刺史。张九皋在睢阳刺史任上,读到了高适的诗,发现高适是个人才,对他很是推崇,延为坐上宾。天宝八年,唐玄宗开有道科,诏令各地地方官推荐有才者,到京经过考核授予官职。张九皋不失时机地推荐了高适,并把高适的诗呈给唐玄宗。高适的好朋友颜真卿这时也在京做官,把高适的诗编成一个集子,发给朝中的显贵。高适一下子引起了朝廷官员们的注意。唐玄宗下诏令高适进京谒见。等待了三十年的机会终于来了,高适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昼夜兼程,在炎炎夏日十天就赶到了长安。然而由于奸相李林甫、陈希烈当权,即使高适违心地给他们献上了颂诗,但仍没被重用,只授予了一个封丘县尉的小官。…… 高适思前想后,一夜没有合眼,第二天清晨,当小镇上到处飘荡着贺岁声、祝福声的时候,他带着青夷军又上路了。 故乡赋诗 半月后到了青夷军的驻地,飞扬跋扈的平卢节度使、东平郡王安禄山对各地来送青夷军的小吏很傲慢,令高适很是愤愤不平。安禄山与他同岁,本是一个不学无术的胡儿,他的母亲是军中的巫婆,安禄山在30岁前在幽州一带经商,经常赔本,30岁投军营,三年内官运亨通,成为平卢节度使张守珪手下的一员参将。一次张守珪让他带兵攻打契丹,他战败而回,按律被缚到长安,宰相张九龄对唐玄宗说,“将来此儿必乱天下,不如趁早除之”,但玄宗还是赦免了他。安禄山很善于钻营,拜杨贵妃作了干娘。杨贵妃还煞有介事地做了一个特大号的襁褓,把安禄山裹在里面。有一次安禄山入朝,唐玄宗问体重有200多公斤的安禄山,“你的肚子这么大,里面有什么?”安禄山回答,“只有对陛下的一颗忠心。”安禄山就是这样获得唐玄宗的信任,步步高升,唐玄宗不但把他封了王,还让他节制河北四州,安禄山一时成为天宝年间权力炙手可热的人物。 这次在军营,高适耳闻目睹了安禄山的许多恶行。奸臣当道,小人得志,贤臣良将怀才不遇,使高适对世道不公,对唐玄宗蒙蔽视听很是失望。 出了正月,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高适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高适的三次出塞和晚年入仕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唐诗赏析----高适 |
下一篇文章: 高适、岑参:赤胆忠心报国志 金戈铁马边塞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