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绚烂归于平淡的冯艺
|
黄伟
冯艺,1955年生于广西灵山县,壮族。冯艺少年时代因受从事文化工作的父母的影响,萌生了作家梦。文革期间,其父母受审查被关押,他为了逃避当时的动乱,曾背井离乡西出玉门,接受过天山南北风土人情的熏陶。1975年在工厂当工人期间发表了处女诗作《我是工人》。1976年被保送到天津轻工业学院学习工科。但因为不愿放弃自己的作家梦,恢复高考之后,冯艺于1979年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1983年毕业后分配到广西民族出版社,曾任广西民族出版社社长,1998年1月任广西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1999年12月任主席,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1、激情洋溢的青春体验 到目前为止,据冯艺的自述,其创作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975-1985年主要从事诗歌创作;1985-1992年主要从事散文诗创作;1992年到现在,主要从事散文创作。(参见《广西当代作家丛书?冯艺卷?后记》)在这三个阶段三种文体的创作中,作者自认为以90年代以来的散文创作成就最大。其作品集主要有《朱红色的沉思》(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逝水流痕》(花城出版社2002年出版)、《桂海苍茫》(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和《广西当代作家丛书?冯艺卷》(漓江出版社2002年出版)。其中,《朱红色的沉思》曾荣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考察冯艺的创作历程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这不仅因为其创作历程清晰地分为诗歌、散文诗和散文三个阶段,更因为这三个体裁不同的创作阶段清晰地显示了冯艺三种不同的创作内容。在《广西当代作家丛书?冯艺卷?后记》中,冯艺在对自己的创作作了分期之后,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他是这样说的:“这些习作是我经历了人生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之后去完成的。”这句话本意是什么难以索解,它或许涉及冯艺本人私密的心路历程。然而,这句意义含混的话却无意中对应了冯艺文学创作三个阶段的不同创作形态,我称之为合唱、独唱和交响乐。 所谓合唱,指的是冯艺的早期诗歌创作,诗歌创作阶段的冯艺多涉足青春题材,称得上是赤子之心,换言之,是一种明澈、纯净、欢乐的抒情心态,也即冯艺所言“无”的心态。所谓独唱,指的是冯艺的中期散文诗创作,散文诗创作阶段的冯艺多涉足少数民族题材,表明其获得了某种觉悟,即其作为壮族的少数民族身份的觉悟,其心态开始从浑然未觉、浑然一体的合唱状态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一种“独立”,也就是冯艺所言“有”的心态。所谓交响乐,指的是冯艺的近期散文创作,散文创作阶段的冯艺多涉足广西历史地理文化,其审视眼光已经从单一的少数民族身份中超越出来,表现的是脱离了某个民族视域而迈向人类共同体的“人文关怀”,又回到了冯艺所言“无”的境界。下面,我们不妨按此三个阶段对冯艺的创作进行一番解读。 《广西当代作家丛书?冯艺卷》中收有冯艺23首诗歌,属于冯艺早期创作的不多,仅《青春和生命》(1976)、《相信吧,天会蓝的》(1978)、《像风一样》(1979)、《母校,我的码头》(1980)、《榕》(1981)、《岩松》(1982)、《回望十万山》(1980)、《看见落叶》(1982)、《草原》(1983)、《三宣堂》(1984)共10首诗。这些诗本质上都属于青春题材。其中,《青春和生命》通过人、山、蚂蚁体量及能量的反差阐明青春和生命的值得珍视,是一首典型的青春哲理诗。《相信吧,天会蓝的》为高考落榜而作,传达的是青春奋发的自我励志情绪。《像风一样》释放的是考上大学乘车赴京求学的激情。《母校,我的码头》、《回望十万山》回望自己少年历程、回望父辈历史,表达的是青春期略带感激和反思的回望情绪。《榕》、《岩松》、《看见落叶》、《草原》、《三宣堂》等可归为青春启示诗,以青春的心境观察那些苍老、苍劲、博大的对象,对留连忘返于青春期自我迷恋情绪的主体构成启悟。青春期是一个人主体建构逐渐成熟的时期,它需要通过内在激励和外向学习来促成主体的成熟。就此而言,冯艺的青春诗所表现的激励和启示主题与通常的青春诗并无不同。这也证明冯艺拥有一个常态并且比较顺利的青春期。哪怕偶有挫折也终能度过,不至陷入长久的黑暗心态。这种常态顺利的青春期造就了冯艺健康、爽朗、豁达的心性。今天人们读冯艺这些青春诗,或许在审美独特性方面稍嫌不足。因为冯艺表达的主要是带有普遍意义的主流青春体验,其中个体的、个人的印记并不鲜明,即冯艺本人所说的“无”,不妨解释为其诗歌内容缺乏特殊的青春经历和青春体验,表达的多是常态的青春心理。这既是其所短,也是其所长。冯艺的青春写作不像某些“另类”写作,另类写作者青春期的特殊造就了其特殊的私语形态。这既为其带来了特殊的审美价值,同时也为其后继的创作带来了局限。冯艺的青春写作相反。仅从上面涉及的诗作可以看出,他外向学习的倾向胜于固执自我的倾向。就青春诗歌而言,它少了独特性;但就冯艺整体创作而言,它为冯艺的创作提供了推进发展的可能性。事实上,当冯艺进入其创作中期的散文诗阶段,他开始从主流话语进入了民族话语,即他的少数民族自我意识的确立。 2、边缘崛起的抒情策略 理论上说,冯艺求学于中央民族大学,这所有着鲜明的少数民族印记的中国特色的大学本该赋予冯艺鲜明的少数民族色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抒情诗写作阶段的冯艺虽然也涉及少数民族题材,但其基本价值取向却是主流话语的。这实际上更符合一个常态的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在青春期,一个人总是以外向扩张为主导的。对现代的、先进的、主流的文明的接受必然超过对特色的、边缘的文明的固守。然而,当这种扩张到达某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也就是当一个人进入相对成熟的而立之年,单纯明快、一往无前的扩张必然面临反思。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写作者往往会将单纯的审美冲动调整为更为深谋远虑的审美策略。落实到冯艺的创作,我们可以看出,进入而立之年以后的冯艺,在体裁形式上选择了边缘性的散文诗,在题材上侧重于少数民族生活题材,这既可以看作是其壮族意识的觉悟,抑或他所受的大学教育的滞后影响力开始发挥作用,也未尝不可以理解为他面对整个文学格局所进行的策略调整。毕竟,青春期不计功利、不计结果的冲动必然会被更为现实的理性所代替。作为一个执著于文学梦的写作者,只要他不愿意让自 [1] [2] [3] [4]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冯艺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从绚烂归于平淡的冯艺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我们的节日 |
下一篇文章: 广西:文学桂军一步一个脚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