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作家协会主席冯艺访谈录 近几年来,文学桂军对中国文坛发起的持续不衰的冲击和显著战绩,已大大地改变了广西作为一个文学边缘和弱势省区的旧观。广西文学创作的现状令全国文坛十分关注。近日,广西自治区宣传部召开了广西文学13年成就展示会。为此,记者采访了广西作家协会主席冯艺。 记者:冯主席,你能和我谈一谈广西文学创作的一些变化吗?在近日召开的展示会上为什么把东西安排第一个发言? 冯艺:上个世纪80年代,整个国家都已经改革开放,在思想解放后文学创作出现了复兴。广西在那个时期,似乎除了《彩云归》获了1979年的全国短篇小说奖之外,广西的作家在全国文坛就没有了更多的佳绩,广西文学创作处在了一个沉寂的状态,我们为此十分困惑。 1996年7月11日,广西区党委宣传部组织20多位区内青年作家在广西名胜古迹花山壁画附近的壮族山寨召开了一次文艺座谈会,这是一次勾画八桂文学发展蓝图的重要会议。与会的广西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潘琦等领导和青年作家们共同就如何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遵循文艺发展规律,振兴在全国文学界已落寞沉寂多年的广西文坛,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会上并酝酿实施振兴广西文艺的人才培养战略“213”工程(即到21世纪初,培养出20名在全国有影响的作家、艺术家,100名在全区有影响的作家、艺术家,3000名在地市有影响的作家、艺术家),并在稍后的1997年5月,广西区党委宣传部主持召开的“广西百名青年作者创作会”,会上,潘琦部长正式布署了“213”工程和广西签约作家制。我觉得这两次会议是广西文学创作发生根本性转折的重要会议,起码,我受到了振奋并引起了思考。经过7年的努力,今年回望我们的一步步脚印,我们已初步完成了“213”人才工程。 会议之后,1997年5月,首批广西签约作家应运而生。签约作家们不到一年连连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学期刊发表作品,并引起好评。当然这之前,青年作家们都经历了各自坚持不懈的艰苦创作历程,签约只是把他们集结起来进行团队冲锋。东西的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结束了广西连续多年无人获得全国文学奖的状况,实现了零的突破。继东西之后,鬼子的中篇小说《被雨淋湿的河》又获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还有一批作家陆续获得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与此同时,李冯的小说也引起了全国文学界的关注。1997年底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花城》和《南方文坛》杂志社、广西作家协会联合召开东西、鬼子、李冯作品研讨会,会上东西、鬼子、李冯被誉为广西文坛“三剑客”。次年著名评论家陈晓明在《南方文坛》第二期发表“广西三剑客的崛起”的专论。 你刚才说为什么安排东西在会上第一个发言,那是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决定,我想,可能因为他是打破了广西文学18年的沉寂的第一人吧。 记者:我知道从这之后,广西文坛的许多作家就成了全国知名文学期刊的重点约稿对象,而且广西作家的新作经常以头条位置出现于这些刊物上,整体地抢滩中国文坛。 冯艺:这是一个十分令我感动的景象。我总觉得文学桂军今天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靠几代作家共同努力,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今天,我们说文学桂军不能忘记陆地、李英敏、苗延秀、贺祥麟、韦其麟、包玉堂、周民震、王云高等一批老作家和许许多多为广西文学发展做出贡献的中老年作家,他们是文学桂军的奠基人。广西的作家团队精神很强,竞争性也强。正如现任自治区副书记潘琦所说的那样,“广西作家一人发作品,全体羡慕,一个获大奖全体光荣”,今天的创作队伍中,比如目前小说创作的还有黄佩华、凡一平、海力洪、沈东子、常弼宇,散文创作的庞俭克、张燕玲、廖德全等,诗歌创作的刘春、非亚、罗池等,刘春今年还荣获《诗刊》的“首届华文青年诗人”奖,获此奖的全国仅有三位青年诗人,都是颇有实力的作家,最近《中华文学选刊》推出的广西更年轻的作家映川、纪尘、凌洁等也具有冲击力,此外,光盘、潘莹宇、黄土路、伍稻洋也显示了良好的文学潜力。广西文学创作的成果获得,除了作家本人所必须具备的才华和刻苦经营所起的因素,对于大部分作家而言,自1997年开始的作家签约制度功不可没。到2003年为止,5批签约作家,大都成为近10年来广西文坛的主打作家。首先得益于1997年开始的作家签约制,使一批青年作家脱颖而出。有了经济上和政策上的保障,广西作家的创作心态更为平和,更具动力,佳作更多。 我认为这就是广西文学人才队伍的成长问题,我一直这样想,我们天天讲人才培养,讲人才战略,最终应该人才辈出,而不应该是只有几个老面孔,在任何一个领域各领风骚三、五年,才是这个事业发展的正常现象。要做到人才辈出,我认为除了作家本人的才情天赋之外,我们应尽可能地帮扶一把。据我所知像张燕玲、东西、鬼子、黄佩华等都很关心青年作者的成长,常常为更年青的作者看作品,向知名文学刊物推荐作品、写评论。我以为这些都是广西文学人才不断推出的良好环境。 记者:文学桂军可谓捷报频传,声名鹊起。广西文坛“三剑客”的作品进入中国文坛的前沿并受关注,你认为他们可以称之为文学桂军领军人物吗? 冯艺:谢谢您对广西文学创作的赞誉,至于领军人物这一提法,我认为这应该是广西文坛标志性的作家,这主要取决于作家的作品,取决于他的作品是否具备有全国意义。作家是要靠作品说话的。在这个意义上,东西、鬼子、李冯“三剑客”可以称之为领军人物,准确地说是新生代代表性作家,每一代作家都有其代表性作家,几代代表性作家形成了文坛桂军的领军人物。我为广西有他们而骄傲,我更期待他们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领军人物不能关门自封,更为重要的是文学桂军是一个团队,争名夺利只会溃不成军。 我认为广西的作家们都很清醒聪明,他们不会只想去争当领军人物,他们似乎更关心自己的作品在全国文学界的份量,也就是自己的作品是否被全国文坛所关注,自己的名字是否常常被人提到,广西作家们都在朝这方向努力。 记者:听说广西的文学主管部门和作协很关心广西作家的创作使人十分羡慕,你能谈谈吗? 冯艺:广西文学的快速崛起并锐气不衰,与广西区党委宣传部等主管部门领导对文学工作的重视与支持是分不开的。时任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潘琦是一位仫佬族散文作家,他还是中国作协全委。作为一位懂文学的部长,我刚才说的潘琦上任后即亲自主持召开了广西青年作家文艺座谈会,规划广西文学事业的蓝图,并组织推动了广西几批签约作家的产生。他与文学界始终保持密切联系,广西文学界的许多聚会,他都拨冗参加。他从政治上、理论上的高度告诫广西作家积极深入生活,反映时代精神,以精美的精神食粮奉献给时代和人民。在创作实践中他带头创作,频频发表散文新作;尤为可贵的是,他尊重创作规律,从不限制作家们的创作,给了广西一个创作自由的氛围。在生活中他与作家广交朋友,关心作家的疾苦,为作家排忧解难。他亲自为东西、凡一平两位青年解决了夫妻两地分居问题,使他俩免除后顾之忧,潜心创作,终成大器。凡一平近日回想起这一点,仍感念至深。他说:“作为一个广西作家我感到很幸运。我惟有努力地写作,才对得起潘琦部长对作家的那份关怀。” 新任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沈北海同志也是一个性情中人,他一上任就到作协看望我们,他十分关心作协工作,正在考虑为广西的文学创作解决作家们的实际问题做一些切实的工作,我感到我们遇到一个又一个的好机遇。 这种人文情怀同样也感染着我和我的同事们,这种情怀开阔我的眼界和心胸;我从作家中学到真诚和团结,学到善于尊重人和理解人。我想这样的人文环境真的很好。 因此,我们也尽可能地为作家们做实事。比如有一位青年作家在创作上很有潜力,工作在百色的一个边远县,为了他的创作,我们找了地委书记、行署专员,迅速地把他调到百色从事创作。还有一位签约作家是“飘族”,在北海、南宁飘着,没有一个固定的居所,我们也请南宁市委的领导把他调进了《红豆》编辑部,结束了他的“飘史”。这些当然是小事,但这增进了作家与作协的关系。 记者:记得中国作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上两次表扬了广西的《南方文坛》,《南方文坛》被国内同行及媒体誉为“中国文坛的批评重镇”。你认为文学桂军走向全国,《南方文坛》和广西的文学批评从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冯艺:出作品只是一个作家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要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同,刊物和评论家的造势必不可少。可以说,广西作家的整体出击,与《南方文坛》杂志的大力推举不无关系,“广西三剑客”这一称呼,就是我刚说到的1997年《南方文坛》等单位主办的研讨会上首先提出的。此外,该刊还作了许多广西文坛的专题。一步一个脚印推介广西文学。近几年,我常听到很多省外的同行说在《南方文坛》上又有广西作家某某的评论,我以为这是由于《南方文坛》办刊人的办刊宗旨所决定的,该刊主编经常说,要请全国知名批评家来评论广西作家,要请广西批评家评全国知名作家,利用刊物,形成互动,共上一个新的文化平台。该刊重点介绍过鬼子、东西、李冯、沈东子、黄佩华、凡一平、海力洪、常弼宇、杨映川等一大批广西作家作品,这个行动至今仍然在持续。 有了以上优势,广西小说的良好局面能十年如一日地保持下去,自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近几年来,广西桂军老中青三代作家坦诚相待,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出现了非常好的局面,这还得益于广西文学批评逐步恢复了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广西作协、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和《南方文坛》在追踪评论作家作品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共识,即回到批评本身,把讲真话放在批评的第一位,不要“捧杀”,更不要“拿了红包,很好很好”。我们无论是对知名作家作品,还是对新人新作,却是本着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在肯定作家作品优势优点的同时,着重指出其不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以利于作家的进步。因此,我们在召开各种文学研讨会、笔会时倡导一种率真与严肃的、争鸣与对话的学术氛围。这样,作家与作家之间、作家与批评家之间才能真正做坦诚相待,真心交流。也许,并不是每一个作家一下子都能接受真话,我相信只要是真正为文学的作家一定会慢慢地心生感激的。江建文、张燕玲、徐治平、陈学璞、黄伟林等评论家对广西文学的推介,李建平主编《广西文学50年》等等努力,都对广西文学发展作出贡献。 记者:这几年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广西作协为广西作家的创作创造了许多宽松条件,也扎扎实实地为作家们做了实事。我们注意“广西当代作家丛书”一次推出40位文学桂军,每人一卷,这套丛书的出版,在文坛反响不错,你们是想对新中国建国以来广西作家创作进行一次全面检阅? 冯艺:从作协的工作来看,我当然希望如此,但目前显然还远没有达到这个追求。对新中国建国以来广西作家的创作做一次全面、系统的检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几十年来,广西各民族作家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代表了不同时期广西文学创作的水平,是广西文坛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是中华文学宝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透过这些作品,可以看到广西作家队伍成长的道路和他们发展的历程,以及文学随时代发展进步,在创作内容技巧风格上的变化。因此,做一次总结,是一项十分困难而浩大的工程。以此整体体现广西这方水土新的文学实绩,以及它对中国文学创作的贡献。但是我们又不能望而生畏,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家,挑选其代表性的作品结集出版,为今后的广西文学史的研究铺几级阶梯,显然是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但这40位作家只能称其为“部分”代表性作家。正如潘琦在本丛书的总序中所说:“还有许多具有创作实绩的作家的作品未列其中,有待继续分批出版。”我想,我们还要更努力争取经费,经过不懈的艰苦努力,今年我们又推出20位作家的单卷,我想,一步一步地去做,力争实现80—100卷的宏伟计划。 除了这一套大型丛书,我们今年还编选出版了“广西签约作家小说精选”,正在编选出版“北部湾作家群作品精选”和“桂西北作家群作品精选”,我以为不论是谁做这工作都会扎实地去做一些具体的文学积累工作,给后人留下一些东西。 记者:广西有这样好的文学氛围,我听说广西的《红豆》、《广西文学》和《南方文学》等文学期刊去年也有大动作,这方面你是怎样看的? 冯艺:广西文坛一直呼唤产生在全国有影响的纯文学杂志。于是,出现三家杂志的新努力。《红豆》去年底改版,改版后的《红豆》封面雅气、开本别致、印刷精美,更为可喜的是它充满活力的内容和富有创意的栏目。该刊特邀评论家张燕玲、作家东西担任总策划,他们的办刊理念是“名人+新人”,立足广西,面向全国。每期都有名人新作,都有广西作者。例如韩少功、铁凝、残雪、刘索拉、赵玫、东西、鬼子、黄佩华、凡一平等广西区内外名家的新作,还有广西一批富有潜力的青年作家。使《红豆》在更高的基础和新的起点上进行了一次全新的开拓,产生很好的影响,表现了办刊人开阔的胸怀和不俗的眼光。除了较高的转载率外,《人民日报》、《文艺报》、《新闻出版报》、《文学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等著名媒体对《红豆》的崛起给予高度的肯定。 我认为当大家都去做媚俗的刊物时,文学阵地反而空出了一片市场。广西的文学创作一直活跃,当市场化之路走不通时,还不如回到纯文学。面对现实,《广西文学》和《南方文学》两家刊物的再次改版,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好事,也是广西文坛的喜事。 记者:从您的谈话中,我已经看到文学桂军的崛起是一种发展的必然,历史的必然。冯主席,您对文学桂军的继续辉煌有什么希望? 冯艺:我想,从作协工作出发应更加尊重文学创作规律,尊重作家的创作,做好服务,同时,也希望文学桂军加快战略转移,在长篇小说创作上有所突破,这两年东西、黄佩华在这方面已有不俗的努力,广西还缺乏具有全国影响的有厚度的长篇小说,这是广西文坛的痛疾。据我所知鬼子等一些广西作家正在为此努力,他的新中篇、新长篇将不久面世。因此,我还是用潘琦同志在文坛桂军回顾与发展研讨会上对作家所寄予的希望我们必须拒绝平庸,克服浮躁,反对唯利,保持平常,倡导艰苦,强化团队精神这些话来结束我们的访谈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