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立勃的长篇小说《白豆》发表在《当代》2003年第1期上,并荣获《当代》文学拉力赛2003年首站赛“最佳”称号,编者的话是这样说的:“一部长篇小说在刊登之前,全编辑部的男女老少都传看且都叫好,已很难得;而这部把编辑部男女老少感动得刻骨铭心的西部经典,竟出自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作者之手,就更其难得了”。4月,该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紧接着的两个月内,漓江出版社和春风文艺出版社分别推出了他的另外两部长篇小说《烈日》和《清白》。
董立勃并不是完全不见经传,他写作多年,20世纪80年代初就因写作风格特异引起新疆本土文学界的注意,但在国内文坛寂寂无名,直到今年初“一飞冲天”,一下子成了中国小说界的一匹黑马,引起极大反响,得到了普通大众和评论界的双重认可。日前,他从北京参加完《白豆》的研讨会回到乌鲁木齐家中,笔者通过电话采访了他。
努力写“好看”的小说
董艳:《白豆》出版后获得很多好评,在此之前,您的名字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比较陌生。
董立勃:非常陌生。我20世纪80年代初读大学时开始发表作品,后来也写过一些中短篇,影响不大。最近10年几乎没怎么动笔,一直在想。
董艳:想什么呢?
董立勃:我很困惑,有很多素材可以写,但找不到合适的方式来表达。小说一定要吸引人,不能吸引读者的目光,这样的小说不如不说。现在出版的很多小说,让人看不下去。我不想写这样的小说。
董艳:后来怎么又拿起了笔?
董立勃:想法变得简单了,一句话,怎么好看怎么写。别的东西,不管那么多了。也就是说,写好看的小说。
董艳:仅仅是“好看”?
董立勃:往“好看”方向去写,其他都不重要。这么多年没有写,写不出来东西,我反省了一下。就是把小说想得太复杂了,就像搞一个大工程,在各个方面都要达到一个高度。例如,要写得思想深刻一点,在结构上独特一点,赋予它社会学、历史学等等,其实你没有那么大本事,你做不到,也就无法完成了。不要让小说变成教科书,要去教育人、启蒙人。太多说教,已让人烦,打拼生活,也很累,这个时候,让读者拿起你的书,能轻松一点,愉快一点,就很好了,很了不起了。
董艳:有评论说,《白豆》在结构上像一个拉长的中篇,是不是您把它“简化”了?
董立勃:对。长篇小说给人的印象是,一定要有复杂的情节和线索,我尽量让线索简单,人物关系也很简单,就是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故事。深刻的东西,在形式上往往很简单。我没有刻意地引导读者对那个时代的体制、思想发生什么思考。我捧给读者的只是一个故事,一个好看的故事,故事里到底藏着什么,让读者自己去想。
人性美最为动人
董艳:《白豆》有原型吗?
董立勃:完全一样的原型是没有的。我在新疆的军垦农场出生、长大,对军垦生活非常熟悉。农场上有这样一批女性,她们有很多故事,“白豆只是其中一个。我的母亲,我的姨姨,都有过和“白豆”类似的经历。
董艳:白豆经历了苦难,但仍然美丽地活着,在她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质朴、坚强,洋溢着人性的美。您怎么看待她?
董立勃:在白豆的身上体现了我对女性的理想,甚至是对整个人类的理想。这些女性很单纯,对这个世界是没有任何提防,她们用善良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她们承受了很多伤害,几乎都是默默地忍受,但她们性格中有很固执的方面,比如对理想对爱情的追求。白豆的故事能引起那么多人共鸣,我想,很重要一个原因,她身上洋溢的人性美,是人们内心深处所渴望的,它和时代,和政治,和时尚,和贫富都没有关系,只要是人,都会被这种魅力所吸引。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