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人物档案资料名人名言生平作品主要事迹佳句轶事世界明星中外传记成才故事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李白:《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赏析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①,迷花倚石忽已暝。    
  ①“千岩万转”疑为“万壑”之误。李白《送王屋山人》诗云:“遥闻会稽美,且
度耶溪水。万壑与千岩,峥嵘镜湖里。”可证。但各本皆作“万转”,不敢妄改。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裳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兮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①,迷。    
  ①此句《河岳英灵集》作“暂乐酒色凋朱颜”。
 
    这是一首描写梦游天姥山的诗,杂用四、五、六、七言句,句法错落有致。转韵至
十二次之多。或两句一韵,或三句一韵,或四句一韵,或五句一韵。韵法亦变化多端,
或逐句押韵,或隔句押韵。这是李白的典型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因为全诗以七言句为主,故一般选本
都编入七言古诗或七言歌行类。
    诗题据《河岳英灵集》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近代版本都已省作“梦游天
姥吟留别”。前者说明是“别东鲁诸公”,可知是在离开齐鲁,正要南游淮泗的时期所
作。当时听到有人夸赞越中(今浙东)天姥山风景之奇,因而中心向往,居然梦到天姥
山去游览了一番,醒来就写出了这首诗,并且把它作为向东鲁几位朋友的告别辞。诗的
内容是“梦游天姥山”,诗的作用是“留别”。要了解这首诗,必须把它的内容和作用
联系起来;为什么作者要把一首记梦诗作为告别辞?这首诗与告别朋友的思想感情有什
么关系?
    因为韵法与思想程序有参差,这首诗不宜按韵法来分段。现在我们按思想程序把它
分成三段:第一段是开头四韵十句,这是全诗的引言。第二段从“湖月照我影”到“失
向来之烟霞”共五韵二十八句。这是全诗的主体,描写整个梦境,直到梦醒。以下是第
三段,二韵七句,叙述梦游之后的感想,总结了这个梦,作为向东鲁朋友告别的话。
    李白在好几首诗中,向往于蓬莱仙界,希望炼成金丹,吞服之后,飘然成仙,跨鹤
骑鹿,远离人世,遨游于神仙洞府。但在这首诗中,一开头就否定了瀛洲仙岛的存在。
他说:航海客人谈到瀛洲仙岛,都说是在渺茫的烟波之中,实在是难以找得到的地方。
可是,越人谈起天姥山,尽管它是隐现于云霓明灭之中,却是有可能看见的。这四句是
全诗的引言,说明作此诗的最初动机。“瀛洲”只是用来作为陪衬,但却无意中说出了
作者对炼丹修仙的真正认识。“信难求”这个“信”字用得十分坚决,根本否定了海外
仙山的存在,也从而否定了求仙的可能性。然则,李白的一切游仙诗,可知都不是出于
他的本心。连同其他一切歌咏酒和女人的诗,都是他的浪漫主义的外衣。杜甫怀念李白
的诗说:“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不见》)已把
李白当时的情况告诉我们了。他是“佯狂”,假装疯疯癫癫。他这种伪装行为,在杜甫
看来,是很可哀怜的。因为杜甫知道他有不得不如此的理由,下面更明白说出“世人皆
欲杀”,这也不是一般的夸张写法。可以想见,当时一定有许多人憎恶或妒忌李白,或
者是李白得罪了不少人,而杜甫呢,他是李白的朋友,他对李白的行为即使不很赞同,
但对李白的天才却是佩服的,所以他说“吾意独怜才”。
    第三韵四句是概括越人所说天姥山的高峻。它高过五岳,掩蔽赤城。赤城是天台山
的别名。天台山已经很高了,对着天姥山,却好像向东南倾倒的样子。四万八千丈,当
然是艺术夸张,珠穆朗玛峰也只有八千八百四十多公尺高,因为听了越人的宣传,我就
想去看看。谁知当夜就在梦中飞渡镜湖(在今绍兴),再东南行,到达了天姥山。“吴
越”在此句中,用的是复词偏义,主要是“梦越”,为了凑成一句七言诗,加了一个
“吴”字。
    第二段,全诗的主体,描写梦游天姥山的所见所遇。文辞光怪离奇,显然是继承了
楚辞的艺术传统。作者告诉我们:他飞过镜湖,到了剡溪(今嵊县),看到了南朝大诗
人谢灵运游宿过的地方。湖泊里有渌波荡漾,山林中有猿啼清哀。他也仿效谢灵运,脚
下趿着为游山而特制的木屐,登上了高山①,迷。从此一路过去,到了天姥山。走在半
峰上,就看到海中日出,又听到天鸡的啼声。经过了许多崎岖曲折的山路之后,正在迷
途之间,天色忽已暝暮。这时听到的是像熊咆龙吟的瀑布之声,看到的是雨云和烟水。
这种深山幽谷中的夜景,别说旅客为之惊心动魄,就是林木和峰峦,也要觉得战栗。这
时候,忽然又遇到了奇迹,崖壁上的石门开了。其中别有一个天地,别有一群人物。他
看到许多霓裳风马的“云之君”和鸾凤驾车、虎豹奏乐的“仙之人”,不觉吓了一跳,
蓦然醒来,只看到自己的枕席;而刚才所见的一切云山景物都消失了。    
  ①谢灵运游山,把他的木屐改装了一下,上山时去其前齿,下山时去其后齿,当时称为谢公屐。
 
    “云之君”是神,“仙之人”是仙人,合起来就是神仙。李白爱好修道求仙,为什
么遇到这许多神仙,非但并不高兴,反而惊慌起来呢?这一惊慌,使他的游兴大受打击,
在惊醒之后,便勾引起深深的感慨,甚至长叹起来。于是接下去产生了第三段。
    就全篇诗意来看,第三段才是真正的主体,因为作者把主题思想放在这一段里。但
是在这第三段的七句中,我们可以找到两个概念。一个是“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
东流水”。意思是说:人世间一切快乐的事都像做了一个美梦,一下子像水一般流失了。
这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对人生的态度是虚无主义的。另一个概念是“安能摧眉折腰事
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一个不为权贵所屈的诗人,从趋炎附势的社会中脱逃出
来以后的誓言,它反映一种积极的世界观,一种反抗精神。这两种思想显然是不同路,
甚至是相反的,然而作者却把它们写在一起。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到底哪一个是作者
的主题呢?
    当然,从来没有一个读者只看见作者这一个思想而无视于另一个思想。但在二者的
轻重之间,或说因果之间,看法稍有不同,就可能从这首诗得到不同的体会。作《唐诗
解》的唐汝询是偏重于前一种思想的。他说:
    将之天姥,托言梦游以见世事皆虚幻也。……于是魂魄动而惊起,乃叹曰:“此枕
席间岂复有向来之烟霞哉?”乃知世间行乐,亦如此梦耳。古来万事,亦岂有在者乎?
皆如流水之不返矣。我今别君而去,未知何时可还。且放白鹿于山间,归而乘之以遍访
名山,安能屈身权贵,使不得豁我之襟怀乎?
    这样讲法,就意味着作者基于他的消极的世界观而不屑阿附权贵,因为这也是一种
虚幻的事情。诗中所谓“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个“此”字,就应当体会为上面二句所
表现的梦境空虚。
    作《诗比兴笺》的陈沆提出了另一种解释。他偏重在后一种思想:
    此篇即屈子《远游》之旨,亦即太白《梁甫吟》“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
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
阍者怒”之旨也。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题曰
“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什。
    这样讲法,情况就不同了。它意味着作者基于他的积极的世界观,揭发和控诉了明
皇宫中充满着忌才害贤的小人,使他来不及有所作为,就被排挤出来。他回忆在宫廷中的生活,简直像个恶梦,至今心有余悸。于是“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一句就应当了解为指宫廷中的快乐生活,也像恶梦一样,只会使人心悸。作者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弃一切,对“古来万事”都有空虚之感。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为了维护自己的心灵,宁可从此骑鹿游山,决不再低眉折腰去讨好权贵们了。
    我同意陈沆的讲法。把第二段诗句仔细体会一下,可知作者所要表达的不是梦境的虚幻,而是梦境的可怕。游天姥山是一个可怕的梦;在皇帝宫中做翰林供奉,也是一个可怕的梦。如果说作者主题是描写梦境的虚幻,那又与“摧眉”句有什么关系?依照唐汝询的讲法,这第二段的创作方法是单纯的赋,依照陈沆的讲法,却是“赋而比也”。
    陈沆引用李白另一首诗《梁甫吟》来作旁证,确实也看得出这两首诗的描写方法及意境都有相似之处。李白有许多留别诗,屡次流露出他被放逐的愤慨。把这些诗联系起来看,更可以肯定游天姥山是游皇宫的比喻。有一首《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的五言古诗,就紧接编在《梦游天姥山》之后。曹与鲁是邻境,前诗留别东鲁诸公,后诗留别曹南群官,可知是作于同一时期。这首诗开头说自己早年修道求仙,后来碰上运气,供奉内廷。有过一些建议,很少被采用,只得辞官回家。下文说:“仙宫两无从,人间久摧藏。”这是明白地说学道做官都失败了,只落得在民间没落和流浪。《梦游天姥山》开头二句是说求仙“无从”,其次二句是说进宫或有希望。此下描写天姥山景色一大段,
实质是描写宫廷。结论是宫廷里也“无从”存身。“仙宫两无从”这一句可以说就是《梦游天姥山》的主题。

 

 

 

相关人物

安庆绪  安禄山  阿史那默啜  阿史那社尔  白行简  白居易  白法信   杜牧  杜甫  杜夔  高适  高欢  高颎  高侃  高骈  高仙芝  高力士  贺知章  韩愈  李隆基  李元昊  李忱  李纯  祖咏  张旭  郑仁泰  张巡  元谐  杨广  杨炎  杨坚  杨玄感  杨国忠  杨玉环  杨忠  王叔和  王君  王浚  唐文宗  唐玄宗  史思明  史弥远  裴度

相关文章

夜宿山寺英文译文   古诗词三首(A、B案)  古诗两首   李白   古诗两首课文研讨  古诗词三首分析   《赠汪伦》   李白诗35首赏析   李白生平事迹表   李白的游仙诗   《朝发白帝城》的三重宣示意义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赏析   千年的山月——李白《峨眉山月》赏析   亲山亲水送亲人——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鉴赏   《行路难》简析   读忆秦娥   李白的诗   深情厚意 壮志雄怀——谈李白的离别诗   《静夜思》赏析   《月下独酌》赏析   李白诗精选   李白诗歌中的英雄主义色彩   李白生平   李白蔑视权贵   李白的诗歌个性   李白传   李白:《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赏析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月下独酌》赏析   李白《行路难》赏析   李白·菩萨蛮   唐诗赏析<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山中问答》赏析   李白简介   李白(公元701-763年)   【琴曲歌辞·双燕离】李白   【琴曲歌辞·雉朝飞操】李白   【舞曲歌辞·白鸠辞】李白   【舞曲歌辞·独漉篇】李白   【相和歌辞·凤台曲】李白   【舞曲歌辞·白纻辞】李白   【相和歌辞·君道曲】李白   【舞曲歌辞·东海有勇妇】李白   送友人   听蜀僧浚弹琴   夜泊牛渚怀古   渡荆门送别   夜思   怨情   李白的诗   【相和歌辞·湖边采莲妇】李白   【相和歌辞·上云乐】李白   【相和歌辞·凤吹笙曲】李白   【相和歌辞·阳春歌】李白   【相和歌辞·大堤曲】李白   【相和歌辞·杨叛儿】李白   【相和歌辞·采莲曲】李白   【相和歌辞·乌栖曲】李白   相和歌辞·丁督护歌   相和歌辞·乌夜啼   相和歌辞·子夜四时歌四首·春歌(李)   相和歌辞·子夜四时歌四首·夏歌(李)   相和歌辞·子夜四时歌四首·冬歌(李)   相和歌辞·子夜四时歌四首·秋歌(李)   《望天门山》说课稿   以读促悟,披文入情——《早发白帝城》说课设计

古今中外人物大全,世界人物介绍,著名人物资料,企业家、名星、伟人、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个人资料个人简历作品

| 联系站长 | 按拼音检索人物 | 现代人物分类索引 | 古今中外作品 | 教育教学资料 | 职业培训资料  |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  ? CopyRight 1998-2028, 1-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