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之道》教学杂谈
|
《自然之道》教学杂谈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区大公桥小学 蒋蓉】 〖我的“自主发展—点拨启导”阅读教学法概述〗 实施过程。 本教学法大体由四个基本阶段组成,过程说明: “个体尝试”阶段:以学生个体探究为主,让学生不带着任何任务、目标去读,在初步感知基础上,产生新的兴趣,发现新的问题,并运用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尝试探究。 请看《自然之道》一课教学片断1: 学生在通过自读、小老师检查读和老师共同读等多种形式读书后,读准了字音,读顺了课文,紧接着: 师:当自己读了一篇好文章,不待老师讲,总有些感受、收获、问题想说、想问,是这样吗?好,咱们现在就一吐为快! 生:畅谈感受,并提出以下问题: ⑴ 向导到底知道还是不知道抱走幼龟会带来如此严重后果? ⑵ “自然界之道”是什么意思? ⑶ “凡人”、“寂然静止”有什么含义? ⑷ 为什么说“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⑸ “聪明”与“蠢”不是自相矛盾吗? …… 师:这些问题在哪里去找答案? 生:课文中。 师: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去读书,去课文中找出与这些问题相关的内容,运用它们充分说明你的观点,并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给自己印象最深的片断练习读得入情入景,留心把读书思考时独特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问题记下来。 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重难点,预设学习方法,开始尝试读书。“当他通过尝试,看到自己探索的东西与同学、老师的见解一致时,他尝到了成功的快乐,看到自己的理解与同学、老师有出入时,他会作长短比较。”这样,就在学习中学会了避免走弯路,学会了调动生活体验和已有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同时,这一环节给予学生足够自读时间,让学生面临问题,主动地进行探索、发现和体验。这是落实自主的、独立的、创造性的阅读的基本条件。 “小组探究”阶段:学生三四人可组成探究合作小组。小组成员在各自独立探究的基础上,交流已有的收获及问题,集中解答疑难,对仍存在的疑难通过查阅资料、反复品读、下位请教等多种方式交流协作地进行深入的探究。这一教学环节采用小组教学制,打破了学生心理定势,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每个学生都得到语言实践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一个独立、合作、高效、善于思考的学习小组,是需要长期实践与训练。组长会组织引导学生发言,当意见不一致时,能相互切磋共同探索,学生在这样热烈的研讨气氛中,会才思敏捷,畅所欲言。置身于这样的氛围,进而形成的“思想风暴”,最易激活人们的神经细胞,从而产生创造性思维,产生各种新异的思想,获得意料外收获。 “集体反馈”阶段:学生通过各自的独立和合作探究后,把自己获得的一切认知在全班充分的、具体地提出来交流。可以提出没有读懂的问题,可以畅谈自己的感悟或体会(对一个词的理解、对一句话的体会、对人物的看法、对表达方式的分析等等都可交流),对别人的见解有异议更要大胆提出,鼓励不同观点者相互争论。对学生争论的焦点,关注的热点,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品读领悟。在“反馈”阶段,教师要不断的煽情激趣,激励学生比一比:看谁探究的内容多、范围广、内容深,看谁能探究出别人没发现、没留意的东西,看谁能用别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去探索、去品悟。在交流、讨论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看问题的角度有异,理解的方式不同,生活感受不一样,对语言文字直接地感知、领悟和对内容的把握能力不一样,因此会大大拓宽学生看问题的视野,丰富学生各自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请看《自然之道》一课教学片断2: 师:现在咱们来个自由讨论式发言。针对这些问题想发表看法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说“我想说”;想把自己读得最棒的片断读给大家听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说“我想读”;想提出新的问题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说“我想问”。 生1:我想说。我从“向导若无其事的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界之道,就是这样的。’”一句话中体会出向导是知道后果的,因为面对嘲鹰马上就要叼走幼龟侦察兵的危急时刻,其他同伴都焦急了,催促他快想办法,而他却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他认为这是应该发生的,不必去管它。 生2:我补充一点。这句话中“自然界之道”,是指保持生态平衡的一条生物链。嘲鹰吃龟,龟吃鱼,鱼吃虾,这就是自然界的规律。向导是深深懂得这一规律的,因为课文开头已交待他是一名生物学家。 生3:我不同意你们的意见。你们看课文最后一句:“终于,向导发出了他的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样做,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危害。’”从这里可以看出向导多么后悔,多么伤心,从这一点可以推想他事先是没有预计到会有这么多幼龟被吃掉的。 …… 学生挑起了矛盾,双方展开了激烈辩论。 师顺势引导学生扣住关键词句论证自己观点,虽然讨论仍没有结果,但学生通过争论已深深体会到:这件蠢事让向导和七个旅行同伴产生了深深的自责与内疚,体悟到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否则好心办坏事。 师:食肉鸟到底是怎样蚕食幼龟的呢?课文中没有描写,能想象吗?(放音乐想象画面──舒缓的音乐把学生带到了阳光明媚的沙滩……突然,旋律加快,出现了众鸟嘶鸣、扑翅、啄食的声音,生凝神听之。) 生1:我仿佛看见了铺天盖地的食肉鸟突兀而来,它们狠命地啄着幼龟,把幼龟叼起到半空,再扔下来,我听见了幼龟的惨叫声。 生2:我仿佛看见许多幼龟正急忙爬向大海,突然许多食肉鸟扑上来,用爪子抓,把幼龟翻过来,用嘴啄它们鲜嫩的肉,一瞬间,沙滩上一片鲜红,只剩下一堆幼龟壳。 …… 此时生神情严肃,师顺势指导朗读,感悟“我们”见此景后的震惊与一切都过去以后的悲哀、自责、内疚之情,教学达到高潮。 此教学环节在生集体交流中,老师在“导”上下功夫,挑起矛盾,激发想象,学生在争辩中,能积极地想、独立的想,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课文情景中,让自己与作者做心灵的沟通,同作者一起去观察、体会、思考,并反复吟诵文字材料,此时文字符号在生眼中就携带了感情与韵味。 “拓展认知”阶段:在学生充分展示探究成果后,还要经过“反思”环节,使比较零散的锁碎的探究成果更系统、完整,通过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整理,内化自己的认知,并把新的认识延伸扩展,进而形成一定的能力。可通过加大探究难度、理解新的阅读材料、进行小练笔等形式拓展训练。 例如执教《自然之道》一课后,留给学生一个拓展性作业: 请你从中任选一题完成: 1、那些活蹦乱跳的幼龟怎样成为食肉鸟口中之物的,你丰富的想象定会让我们身临其境,请用一段话写下来。 2、今天课堂上还有许多想问的问题,或者你感兴趣的问题没得到解决,请你课后重点研究一个问题,并把研究结果记下来。 3、假如你就是那只幸存下来的幼龟侦察兵,当一名世界保护动物自愿记者来采访你,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请自拟题目写一篇小童话。 【浙江省 龙游县湖镇启明小学 吴红飞】 〖小学语文抑扬对比冲突型情感体验教学模式初探〗 抑扬冲突型情感体验教学模式的操作形式。 欲抑先扬,细扬粗抑式。 这种操作形式刚好与第一种相反,“欲抑先扬”是指在让学生深入体验“抑”的消极情感之前,先从相反的角度设置一个“扬”的积极情感体验的环节,再让学生在体验了“扬”的情感基础上去体验“抑”的情感。“细扬粗抑”的“细”是指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扬”情感的体验上,详尽而仔细地完成积极情感的体验。“略”体现在对于“抑”这种消极情感的体验的瞬间“自悟”,教学过程相对前者比较粗略。“抑郁”情感的“自悟”实现要以“扬”的放大体验为基础,前一环节的体验仍起到了一种“反衬”作用。以上操作设计的目的是想让学生经历一场“大起大落” 的情感颠簸,从而强化、深化学生的对“抑”的情感体验。 这种操作形式适用于以体验消极情感为目标的某一课堂教学。 如人教版实验教材四下的课文《自然之道》的教学设计。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在南太平洋一个海岛旅游时,看到一只正离开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龟被一只食肉鸟叼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赶走食肉鸟,把幼龟抱向大海。正当我们为自己保护小动物的善举而沾沾自喜时,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原来这只幼龟是侦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我们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 “后悔和愧疚”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为了引导学生深刻体验作者的这种情感,可采取“欲抑先扬,重扬轻抑”的模式组织教学。笔者先将课文支解成两部分,这两部分的情感是全然不一样的,所以这两部分的内容也不同时呈现,如下: 环节一:“扬”的浓妆艳抹——呈现救助幼龟部分,体验“我”以及其他游客救助幼龟的欢欣。 1、找到“我”极力帮助幼龟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2、想象“我”救助了幼龟后的心情,并试着组织一段话说一说。 3、“我”听了幼龟的感谢和其他人的称赞,会有什么反映?“我”会说什么,做什么,?又会有什么表情?请对“我”当时的状态进行想象,并通过语言、行动、神态描写出来。 4、以“我”为角色进行表演。 5、猜测:幼龟回到大海后会发生什么? 出示一道选择题:幼龟回到大海后,( ) A、又回到海龟中间,又见到了亲朋好友,又快乐茁壮地成长。 B、幼龟很珍惜第二次的生命,它时时想起曾经救过它的善良的人们,还经常去帮助大海中需要帮助的伙伴们。 C、(由同学们来补充这个答案) 6、幼龟得到我的救助后,心里会怎么感激“我”? 7、其他和“我”一起旅游的人又会怎样评价我的行为?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身份,对“我”说段话。 [评析:通过生活的迁移、想象、表演等手段的体验,救助了小龟后的欣喜和快乐是无法掩饰的。所有人都为小龟美好的将来感到高兴,为“我”的义举赞赏不已。没有人相信导游的行为是可取的,大家都为自己富有同情心激动。] 环节二: “抑”的轻描淡写──呈现灾难发生的部分,体验“我们”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情。 1、出示故事的结局(指名朗读)。 2、听了这样的结局,你吃惊吗?你还高兴吗?你还会为“我”的行为喝彩吗?请你说出心中的震撼吧。 [评析:这样的结局是令人震撼的。有个学生说,当他听到这个结局时,他感到自己的心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地狱,这种刺激是他从来未经理过的,很可怕。我们教学不正是要达到这样的砰然心动的效果吗?没有前一阶段的情感“飞扬”,也许就没有这种强烈的震撼。] 3、什么是“后悔”,什么是“愧疚”?你能代表人们对那些死去的海龟们做一次忏悔吗? 4、朗读文中表示人们此刻心情的语句。 环节三:实践延情——对课文情感进行总结,并学会把“自然之道不可违”的道理在生活中深化。 请以导游的身份给到海岛上来旅游的游客们写一封公开信。信的内容要围绕“自然之道不可违”的主题。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 魏兰英】 〖阅读教学主线要清晰〗 紧扣主题设计导入。 扣题要准。 比如人教版教材四年级第二学期的一篇课文《自然之道》,大体内容是一直刚刚出生的小海龟被食肉鸟嘲鸫发现了,小海龟面临被嘲鸫吞噬的厄运,人们哀求向导想办法救下了小海龟。这时,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沙滩上出现了无数的小海龟,引来了无数的嘲鸫,更多的小海龟在众多嘲鸫的袭击中纷纷丧命。这篇课文旨在告诉我们自然规律是不可违背的,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后果不堪设想。一位教师采用直奔课文主题的方法进入课文: 1、板书课题。 2、引导学生读课题。 思考:什么叫自然之道,“道”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3、教师引导: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有他们各自的生存规律,这些规律不能更改,更不能违背。读读课文想想,小海龟的生存需要哪些条件,课文的哪些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导入环节简洁有力,直扑课题,学生紧紧围绕课文主题阅读思考,较好的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整体性特点。 【湖北省宜昌市李家湖小学 朱庆祝】 〖撷取几片美丽的叶子──中年段语文教研组案例〗 记得我作为《自然之道》的主备人,在此课的导入设计上,就预设了四种:一种是释题导入,即引导学生查字典明确“道”在此处取“规律”之意,课文中讲了一个什么自然规律?人们是遵循自然规律还是破坏规律呢?……一种是故事导入,链接生活,举人类和生物和谐共生的实例或故事来导入。 一种是整合导入,从阅读“单元导读”,了解本单元的主题以及要求,并粗略了解本单元要学习的课文,这样从单元整体入手。第四种是谈话导入,同学们,大自然气象万千,美丽无比;充满生机,也充满了神秘。今天,我们,就将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内在规律。板书并齐读课题。 在集体备课中,老师们都一致认为学习这篇课文,要时时注重链接生活,因为自然与人类生活、生存息息相关。在执教中,充分给足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并品析重点词句,在读议、体悟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这句话时,同学们畅说欲言。有的说:“这真是文中的作者一行七人不懂自然规律带来的后果。”有的说:“如果向导当初坚持自己的主张就好了,就不会出现这样巨大的不幸。”而有的则说:“向导也是迫于众人的压力,不抱走海龟不行。”近而有的反驳说:“就是向导这小小的一抱,就导致大批大批的海龟成了嘈鸫的口中之食。向导明知这后果,却还是这样抱走了这个‘侦察兵’,向导是有责任的。”这一下课堂上沸腾起来了,有的说“正因为大家给向导施压,向导不得已才这样做的,所以他悲伤之极,所以他才‘悲叹’的说道”这正是学生的思维碰撞产生的火花,这正是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我不禁为他们拍手叫好,为他们富有灵性的思维和个性的表达而称赞不已。而我则学会了“倾听”,学会了“珍视”。全组教师一起听课,一起议课,修改并完善教案,再由同年级教师执教。我们边听课边融入其中,享受着教研的快乐。 【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 殷丹】 〖发挥创新的潜能──质疑是中国〗 《自然之道》这一课,在课后质疑中,有一学生提出:向导明明知道“我们”的想法会害了幼龟,为什么不制止,反而抱起那只幼龟朝大海走去?这问题提得多棒呀!其实,向导的态度、做法也是一个激活学生思维发表个性化感受的引发点,可以引起课堂的争辩。只有在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又有了善思善问的能力,才会迸射出这样的智慧火花。我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随即说,他这样做你是赞同还是反对呢?。课后,大家先把刚才提出的这个问题好好地去思考思考,下节课,大家再来交流。这样一来,给学生有了较多的空间。学生能明白: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大自然中的现象是十分复杂的,没有调查清楚就不要乱作决定或指挥;当人自作聪明时,就可能以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聪明反被聪明误等等;注意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见解,对学生的不同见解,加以引导,最终学生都能明确做事情要遵循“自然之道”。 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要坚持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对提出高质量,想出好的解决办法的学生固然要加以表扬,对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解决办法不甚满意的学生也要加以肯定。下面,我献上几句课堂质疑时的教法用语,供大家参考: 1、你们现在真能问,能问在点子上,能抓住要点来提问。 2、今天我们的讨论已大大地超出了课文的范围,反映了我们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及强烈的求知欲望。 3、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请大家看看是不否有答案。 4、“学贵有疑”,问题是思考的产物,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很有质质量,这是善于思考的结果。 5、我们同学的思想变得很敏锐,这些问题提得很好。 6、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让我试着回答,也不一定准确。 7、你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读书时是用心思考的。 8、有些问题,我们可先问自己,自己有能力解决的,就不必向别人提出,让我们试试看,刚才新提出的问题,哪些是自己有答案的?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这是江总书记所说的。让我们就从“质疑”这里开始起航,用亲切、真诚的态度与学生平等相处,热情洋溢地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充分发挥创新的潜能。 【安徽宿松县二郎镇中心小学 周其星】 〖有生亦寒〗 在阅读《自然之道》一文时,我们在批判把领头的小龟抱回大海这样的做法实在是愚不可及的时候,亦寒站起来说:“我觉得向导他们做得不对,既然你已经抱了一只小龟,就该多抱几只啊,毕竟能多救一只就多救一只嘛,这样,哪怕有不少的小龟被食肉鸟吃掉,但是也有足够数量的小龟可以回到大海,保证海龟能够继续繁衍生存下去。” 他的话引来大家的思考和反击:“不对,我觉得,即使我们不把小龟抱回大海,其他小龟还是逃脱不了受攻击的命运,食肉鸟早就在那里等着呢,只要你爬出来,就会遇到它们的袭击,因此,小龟返回大海必须付出代价——损失相当数量的伙伴,这是自然规律,决不是因为我们的参与就能改变的,也就是说,我们并没有害它们。”如此信誓旦旦,令人无法反驳。 “对啊,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人类实在是太渺小了,我们应该保持敬畏之心,只有尊重自然的规律,才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我想趁机总结以明确主旨。 “老师,我觉得,在有些时候,我们还是要违背自然规律而行。”亦寒又有惊人之言! 这不是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么?无论怎么着,还是耐心听他讲吧。 “对于那些濒临灭绝的动植物,我们人类就应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尽力来保护它,不要让它们走向灭亡!” 哦,原来如此!说的多好啊,人类在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同时,也应该努力去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是对于有些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的生态失衡,例如针对一些珍稀动植物面临的灭绝危险,我们应该动用我们的智慧,逆天而行,改造自然,让它更好的为我所用。这些我们怎么都没想到呢? 其实很多孩子都可以这样思考的,只是,我们在有意无意中把他们的思维给掐断了,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的课堂波澜不惊。 有生亦寒,真好,诚如他的名字那样:莫亦寒──不要怕。是的,有什么可担心的呢?真心希望今后在班上可以听到更多的像亦寒一样的声音,这样的课堂将流淌着睿智的思考,难道这不正是我们现在最缺乏最需要的么?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实验学校 吴文奇】 〖新课堂,应让“失落”的训练理性回归〗 “新课堂”中的训练更应“融入情感”。 语文学科是一门情感性极强的课程。“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新《课标》语)。因此,“新课堂”中的训练还应“融入情感”,训练的“始与终”教师都应恰如其分地引领学习者的情感参与。 训练过程中“融入情感”是较为复杂的。因为它包含的因素众多,有训练材料、目标、导语、方式、节奏等各方面的情感性。但教师也无须惊慌,只要在教学中抓住情感融入的关键点──“教师善于用恰当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即可。前不久,我在执教《自然之道》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踌躇、欲出又止”两个词语的意思,我改换了常用的“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两种理解方式,而是先让学生在正确、通顺朗读的基础上,先来表演含有这两个词语的句段,表演后组织评议。教学下来,发现这种方式的运用同样也能达到理解词语的目的,同时还增加了学生参与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同学们在评议中自然而然地聚焦到“踌躇、欲出又止”这两个词语意思的辨析,无需教师再作任何指令性的安排。 【重庆市渝中区枇杷山小学 陈渝】 〖唤醒良知 传承美德〗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课文,人文气息十分浓厚,从对祖国山水之美的激发到以诚待人的情感教育,无不体现了对道德形成萌芽时期的四年级孩子入微的人性关怀。特别是第二单元,以诚待人、坚守诚信、将心比心,这些与我们为人处事息息相关的传统美德在一个个故事中、在一段段文字里静静流淌,润物无声。这样的课文,应该说很容易激发学生的良知共鸣,然而,这单元教学下来,我们年级的几位老师都不约而同地感到有些吃力,甚至有一点悲哀。 还有一课,《自然之道》,讲述的是人们不按自然规律办事而适得其反的故事。其中课后的一个讨论是就文中的向导,在明知其他人的想法会害了幼龟,却不制止,甚至附和他人的想法。对向导的做法,你是赞同还是反对。这样一个看起来答案勿庸置疑的讨论,却出现了令人惊心的论调。在赞同向导行为的学生中,有的孩子说: “反正幼龟回到大海之后成活率也不高,既然终究会死,那么在回到海里之前就被吃掉也没有什么可惜的呀!”这已然不是童言无忌,这话里折射出的分明是对生命的冷漠与轻视!这让我看到了孩子们面临的巨大的道德危机。 从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看,当今世界教育现代化的主导观念之一就是教育“人性化”。它强调在当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背景下,教育必须体现对人性、对人生的关怀和探索,关注学生的人格健康和谐的发展,使之达到人格的完善。这也是世界教育的共同课题。我们班的孩子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家长及家庭教育过多地关注的是孩子身体的成长,体质的健康,对孩子心理健康和人格构建缺乏有效的关注和引导,而儿童时期的人格构建是一个人完善人格形成的基础,一旦“地基”没有打好,上层的建筑怎会不出问题?因此,教育必须从外界进行干预。 在这些言论出现的课堂上,我首先及时地对孩子的想法做了纠正,并且正面地给他们正确的引导,给他们肯定的而不是似是而非的答案。接下来,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我特别关注这些道德认知出现偏差的孩子,让他们多与同学合作,在互相帮助中建立对他人的体谅和对生命的珍惜。 我也知道要唤醒已经沉睡的良知,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任重而道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学校教育甚至还面临着来自家庭和社会不良影响的对抗和颠覆,但要纠正要挽救,我们必须有信心、有决心,更要有恒心!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小学 张雪静】 〖一颗美丽的树──赴京学习体会〗 枝叶之繁茂翠绿。 语文课就像一棵树具有过程性、生发性、延伸性,给学生以获得知识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以智慧的点拨与启发,给学生以更多的升华情感的机会,他们在课堂上才会生发出繁茂而翠绿的枝叶。 蓄积力量,注重对文本的品味过程。 课堂生命力的生发是以品味为基础的。刘毅老师执教的《自然之道》一课中,通过学生自读、划出相关词语、填空体会情景、观看课件交流心情以及感情朗读的方式来解读向导那句“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从而体会人物的痛心与无奈,体会尊重自然规律的道理。学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层层深入的思索与感悟,蓄积了情感与能量,达到了对文本的由浅入深地品味。 【福建省厦门市康乐小学 吴洁 苏文木】 〖小学“自主性探究式课型”实践策略〗 关于优化教师的“教“的策略。 教师的教,是一种职业行为。它有很多传统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毫无疑问,教师的教要适应本课型,要适应教育的新发展,不但要继承传统教学经验的精华,更要善于学习,不但反思教学,力求把新的教育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学上。教师的教学优化,归根结底只能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及合作学习上下功夫。本组策略就是如此。 策略9:抛球回应策略 “抛球回应”策略是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学派“瑞吉欧•爱米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教育方法,即相信幼儿的学习热情、探究意识和潜能,当某位幼儿产生某个疑问而向老师提问时,老师不直接回答小朋友的问题,而把问题转抛给幼儿群体,让幼儿们来尝试说出对问题的各种看法。这种做法给孩子较大的探究空间。把它运用到小学的教学中,也一样可以收到好效果。即教师让学生成为探究性学习的主人,自主解决各种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教师只在学生实在无法解决问题时,才出面帮助解答。 下面是我校林小华老师在上四年级课文《自然之道》时的教学片段: 生1:我有一个疑问,那只探出脑袋侦察的小海龟我们不救它,它也可能被嘲鸫叼走啊,结果不也是一样吗?其它的小海龟不照样会成为食肉鸟的美食吗? 师:对呀,小海龟自己被叼走,其他的小海龟不也要被食肉鸟饱餐一顿吗? (生一下子安静下来,紧接着是小声嘀咕“对呀!”) 师:好了,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个疑问再认真仔细地读读课文,看看你能从课文中发现什么? (生边读边做批注) 生2:通过仔细读文,我认为那只侦察龟不可能被嘲鸫叼走。 师:为什么? 生:我是从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发现的,因为课文中说:“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小海龟只是把头探出巢穴,它的身体还在巢中,嘲鸫不可能将他叼走。 生3:还有,它在探出头来时非常谨慎。 师:课文哪里描写了小海龟探出头来时非常谨慎?找出句子读一读。 生4:“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从“探出”“欲出又止”“踌躇不前”可以看出它非常谨慎。 师:读得真仔细,抓住了句子中的重点词语。 生5:还有从“啄”字也可以看出,嘲鸫很难将小海龟叼走。课文上说“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因为“啄”只是接触而已,只有“叼”才可能把它叼走。 生6:我从“企图”一词也可以看出,小海龟不可能被嘲鸫叼走,“企图”说明只是想而已。因为小海龟只是把头探出巢穴,它的身体还在巢中,它被嘲鸫啄后完全可以回到巢中,嘲鸫拿它没办法。 师:就是说嘲鸫不可能把侦察龟叼走。 生7:小海龟被啄证明外面不安全,它会返回巢中告诉其它的小海龟,小海龟就不会成为食肉鸟的美食了。 …… 在以上教学片段里,学生分别提出小海龟们会成为食肉鸟的美食的问题和侦察龟不会被叼走的问题,老师没直接解答问题,而把问题反抛给学生们去回答;在学生们回答问题过程中,老师只是尽自己作为语文教师的责任,从对语言、文词把握与理解的角度对学生的发言作了精短而恰当的评价。 “抛球回应”策略具有广泛的课堂使用价值,实际上也是一种比较具有本质意义的教学技巧。它使学生居于学习主人地位,而使老师居于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地位。当然,不排除会产生学生也解决不了问题的情况,这时,教师就该站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帮助者。把握这二者的辨证统一,正是高明教师之高明所在。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自然之道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自然之道》教学杂谈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自然之道》快乐练习:同步轻松练习 |
下一篇文章: 《自然之道》教学案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