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X >> 学会宽容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 正文

 

揭开议论文写作的面纱之一──论据篇

揭开议论文写作的面纱之一   ──论据篇         【目标导航】

  论据可靠、典型、新鲜,做到议论要有理有据。


【写作指津】

一、论据要可靠

  作为论据的事实,包括现实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字等。这些事实必须真实,不能臆造或虚构,建立在虚假事实基础上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为了保证事实的真实性,用的材料要有出处,要检查核对,要准确可靠。不论是叙述事实,还是引用别人的话,都不能有半点出入。议论文中的论据,真实可靠应该是最起码的要求,著名学者钱理群写论文有一个原则,他论述一个现象、一个话题,总是事先掌握论述对象的全部资料,“论从史出”,决不打无准备之仗,因此论述详尽周密,文章无懈可击。

  同学们写议论文时,论据中的虚假,容易表现为时间、地点、人物、数字等重要因素的不准,以“诚信”的高考作文为例,不少同学使用一则商业案例作为论据,同一则材料中错拨货款的老板的国籍就不知换了多少个国家,而我方公司如数退还的是30万还是70万,让人迷惑不解。

  另外,有人不认真搜集可靠的议论材料,仅凭记忆中的零星片断,将其扩展成为故事不像故事,寓言不像寓言的“譬喻”式材料,动辄就写“从前有一个年轻人……”“欧洲有一种动物……”殊不知说话、作文都是以诚为先,议论尤其要精确务实。叶圣陶说过,“议论不很适用譬喻来做依据”,“议论用譬喻来得出判断,即使这判断极正确、极有用,严格地讲,只能成为偶合的武断,而算不得判断;因为它没有依据,所用的依据是假的。用了假的依据,何能使人家信从呢?又何能自知必正确、必有用呢?我们要知譬喻本是一种修辞的方法,用作议论的依据,是不配的”。

  写真实的自我,写自我对人生最真实的感悟,这不仅仅是为了写出好文章,更是为了倡导对真善美的追求。
 二、材料须典型

  论点是议论文的中心,是起统帅作用的,没有论点就不成其为议论文。但是,只有论点能成为议论文吗?也不成,还必须有论据。什么是论据呢?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一篇议论文中,提出论点以后,还必须举出事实讲出道理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这些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就是论据。

  所谓最恰当的论据,就是真实典型,确凿可靠,能充分有力地证明论点,使论点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的论据。一句话,就是最能符合论点需要、为论点服务的论据。要挑这样的论据,首先必须对掌握的材料进行筛选辨析,区别不同材料所蕴涵的主旨的细微差异。例如下面三个材料:

  ①爱国诗人陆游,生活在宋王朝遭受外族肢解的时代,他渴望祖国统一,直到临终,还念念不忘复兴中原。他在《示儿》诗中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突出地反映了这种爱国思想。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名句。文天祥被俘后,已降元军的张弘范,一再逼迫他写信招降抗元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便毅然写了这首诗作了回答,表现了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③鲁迅先生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年轻时东渡日本寻找救国的真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中的两句诗,表达了誓为中国人民献身的革命精神。

  上述三例都引述了人物的诗作,都包含了“爱国”的内容,但是作为论据来说,这三个材料蕴涵的主旨是有着细微差别的:例①表明的是渴望光复失地的爱国思想;例②反映的是为民族利益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的民族气节;例③揭示的是立志为国出力、报效祖国的革命献身精神。这种差别从所引的诗句和材料的语言表述中可辨析出来。因此,同样论述爱国的文章,如果提出的论点侧重于渴望收复被侵略者掠夺的国土。应用例①;如果侧重于不怕牺牲、誓死捍卫祖国,应用例②;如果侧重于拯救多难的祖国,将个人的前途同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则应用例③。经过筛选辨析,使之最切合论点的需要,才称得上是最恰当的论据。马马虎虎地选来敷衍充数,似乎也在论证“爱国”的论点,实际上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是不贴切、不严密的。

  “材料要典型”中的“典型”一词来自文学理论术语,在希腊文中原是“模子”的意思,典型就像模子一样,通过单个形象,表现出某种普遍性。我们借用这个术语是为了说明:做文章所使用的材料不是指原始素材,而是指经过典型化、文字化的书面形态。从观点和材料的关系看,材料要为观点服务,而最有代表性的、最能说明观点的材料就是具备典型性的材料。

  举一个以“诚信”为题的例子,要说明诚信很重要,而手头有这样一个以800人样本的调查结果,当代美国人心目中,一名英雄具备的品质,诸如“同情心”“道德高尚”“克服困难”“为他人牺牲”“坚持原则”“诚信”等等,何者为先,结果“诚信”排第一,
“为他人牺牲”和“坚持原则”靠后。那么,这则材料有没有说服力呢?要想说明诚信的重要性,还要看看其他年龄层,尤其是价值观尚未成熟的美国青少年的调查结果是否如此,即便结果相同,也还要看看其他文化背景中的调查结果是否一致(如果在中国做调查,排序结果极有可能相反),否则就难以说明问题。当然,从中也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对中心的外延作适当限制,会使你的观点更加具体,也能使你在选材上更为从容。

  事实证明: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给人的印象是清楚明白的,也是突出的。作文时必须精心选择那些最能表现中心的事例,否则可称之为材料的泛用,往往会适得其反。如2001年高考作文要求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以考场中的议论文为例,商鞅变法立木取金、季布一诺千金、一九八八年汉城奥运会的约翰逊(反例)等事例;“马先驯而后良,人先信而后能求”《淮南子》;“大海是冬季的礼拜堂,背信是地狱的礼拜堂”(雨果),“诚信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德莱塞)等名言……以上材料就属于有说服力的、有代表性的材料。

  同样,用军事战场、外交斗争、激烈商战中的反间计来说明“在特殊情况下,不诚信也不为过”也是有说服力的典型材料。

  “信陵君正因为诚信,而得到侯生与朱亥”“刘皇叔正因为诚信,打动了诸葛孔明,三分天下,成就霸业”“雷锋、李素丽、孔繁森以他们的诚信为社会做着贡献”就显得牵强附会,与中心游离,无法有力证明诚信的意义。
  三、论据要新鲜

  要注意论据的推陈出新,选择论据,自然要挑自己熟悉的;感觉陌生、缺乏把握的,必然难以驾驭。但是“熟悉”不等于陈旧,如果选用的论据都是些尽人皆知的“陈谷子、烂芝麻”,虽然一点也不“陌生”,但是文章也没有一点新鲜感了。所以要选择最恰当的论据,包含了要选择新颖的时代感较强的新鲜材料。

  新鲜材料从哪儿来?一是从生活中积累,二是从阅读中积累。先举两例“生活积累”:

  ①现实生活中,仍有许多人不敢冒尖,不敢“木秀于林”,不敢成名成家,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急流勇退”,害怕“枪打出头鸟”。然而知名改革家、杭州第二中药厂厂长冯根生告诉我,只要稍稍改变一下上述谚语中的条件,结论就两样了。比如,枪打出头鸟,只是指在枪的射程之内,出头的鸟要遭殃,假如鸟飞得再高再远一些,飞出了枪的射程之外,那又奈何得了它什么呢?

  ②一个国家必须有民族自豪感。发掘民族文化中的精华,能唤起这种伟大的感情。李燕杰在《民族之魂》的讲演中曾讲了这样一件事:叱咤风云的法国大军事家拿破仑,被囚禁于圣爱伦岛时,终日读书消遣。有一天他读到了《孙子兵法》,立刻拍案叫绝。进而叹道:“倘若我早日见到这部兵法,我是不会失败的!……”

  这两例中的论据都是“听来的”,例①是听谈话,例②是听讲演。作者不愧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把听来的材料十分恰当地引进自己的文章作论据:“飞出射程之外”“拿破仑赞叹《孙子兵法》”,新鲜而又贴切,选择它们来证明论点,不仅有极大的说服力,而且发人深思。

  反之,枯燥无味的文章,同样一则材料多人引用,多次引用。提起“逆境成才”就用张海迪;论证“坚持不懈”就想到爱迪生;做好人好事不外乎捡钱包;还有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不少同学都有各种版本的作文材料库,做起文章来就当“裁缝”,东拼西剪,改头换面,结果是费力又不讨好。

  真正的创新作文,在材料的要求上,首先就应该鲜活。不能从故纸堆里找那些老掉牙的东西。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具有时代感的例子。克服困难和挫折、奋斗不息的例子,不止张海迪,与我们学生同龄的人有桑兰。她在体操比赛时摔成伤残,但她没有颓废,而是努力振作、笑傲人生。这就是个典型,报纸上登载了好多,怎么不能用呢?至于用典故代替现实生活,则是“材料陈旧”的典型表现。

  其次,材料应该力求新颖、与众不同,让人有种初读的感觉。例如:以“创新”为话题写作文,为了论证“创新”,许多同学都会引用“一国两制”这个例子。他们认为,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解决祖国的和平统一,就是最好的创新,很有说服力。的确,“一国两制”,是前无古人的事业,作为“创新”的例子也很恰当。问题是学生选材时都在同一个范围内撞车。所以,必须运用求异、求新的思维。

  示例:

  同学们都比较喜欢金庸的小说,无论是《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笑傲江湖》、还是《鹿鼎记》,书中的武打场面刀光剑影、对白片段侠骨柔情,曲折连环、高潮迭起、险象环生、出人意料。看得出来,金庸的小说深受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却不拘泥,而能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这就是一种创新。而许多古典小说都有一个套路:凡才子必配佳人,公子落难,小姐相救,最后总是团圆的美满结局。难以想像,如果金庸按照这个平淡的模式写小说,不知还有没有今天这般光景……

  评析:

  这则材料不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新”例子吗?事情往往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不仅“创新”的例子可以信手拈来,就连“不创新”的例子也随处可见。

  示例:

  《还珠格格》初出炉时风靡好长一阵子,“小燕子一夜响彻了大江南北,多少学生看电视到了上瘾的程度。可是随着它的第二部第三部的滚动播放,人们逐渐感到失望。因为无论形式和内容怎样变换,总也跳不出先前那个套路。看多了,甚至厌烦“小燕子”,整场戏就她一个人上蹿下跳,天不怕,地不怕,闹哄哄的脑袋都要炸了,想当初琼瑶要是知道创新的道理,也不致招来这么多的责难声。还有曾以拍“红色系列片”著称的冯小宁,在他导演的《黄河绝恋》,安洁张开双臂作飞翔式,不就是《泰坦尼克号》中露丝站在船头那个镜头的盗版吗?看来冯导也不懂创新……

  评析:

  作文的材料并非没有,而是太多了,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只要头脑中有求新的思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读者对文章材料的印象,其强度与材料的新颖程度成正比的。某一材料用得滥了,就失去了新鲜感。所以,要善于换一个角度来处理那些常见的材料,展现自己的睿智,力求用新瓶装旧酒,“听唱新翻杨柳枝”。

  万事总有个度,在我们提倡“新”的同时,也要注意这个“度”的问题。提倡写新颖、独特、有个性的文章,并不是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不是空有花架子,而无实在内容;不是离奇、荒诞、随意;更不是脱离作文要求,天马行空,“我就喜欢”。

  具体来说,不少同学的现实材料的来源只是上网、看DVD而已,他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太多,而无暇静下心来阅读。这导致他们对时尚信息总是触角敏锐足坛歌坛最新动态、韩流日剧口袋书的故事情节、个人的网络体验感官体验纷纷成为作文材料的主要来源;然而对文、史、哲方面的信息缺乏了解、领悟和积累,缺少对经典文学作品中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所以写作时行文流于表面,容易被一些所谓“快餐文学”所左右。

  新鲜的材料始终离不开现实生活的土壤,议论文同样应该最大限度地关怀现实、关怀生活、关怀自我。

  最后,要注意恰当运用作为论据的事实。议论文中的事实是作为论据使用的,与记叙文中表述方法不同。记叙文中叙事必须完整、具体,而议论文中的事实论据必须简明扼要。初学议论文时,有的同学掌握不好分寸,把作论据的事实叙述得过于具体、详细,就会改变议论文的文体特点,使文章不伦不类。

  总之,我们写一篇议论性的文章时要切记:见解要敏锐但不能流于肤浅,机智善辩但不能流于油滑。只有在观点和材料上把好关,才能写出令人满意的文章。


【范文引路】

  1、名作品读: 心灵守望者

佚 名   心是门,你打开一道前往求知世界的入口;心是路,为你指引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心更是风筝,带你翱翔无垠的天际。如果心是门,那么钥匙在你手中,明天的世界由你选择;如果心是路,那么道路在你脚下,通往何方任你掌握;如果心是风筝,那么线握在你手中,飞翔的天空由你随心所欲。那么,做好你心灵的守望者,不要让世俗与卑劣将你污染,给心灵一个真实的选择。

  “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这是屈原的选择,纵然身投汨罗江,他不曾后悔;“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这是文天祥的选择,即使捐躯献国,他不曾后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的选择,虽然为反动文人所“唾弃”,他不曾后悔……为什么他们都没有享受荣华富贵,高官厚禄,为什么至死都坚持自已的信念?因为这是心灵的选择,因为这是生命的尊严,因为这是信仰的代价。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无傲骨。面对抉择,不要用手选,而要用心选,用心去面对选择,让它告诉你真实的自我的想法;用尊严去选择,让它告诉你生命的选择是什么。

  当然,人的选择不一而足,我们身处这瞬息万变的社会,不可能同意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尊重他人的看法。鲜橙甜而多汁,但橘子就未必不好。同样,伏尔泰告诉我们:“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我们可以也必须坚持自己的选择,同时也要尊重和理解他人的选择。

  用心选择,剔除浮躁与奢华,展现真实自我。没有必要为了他人的目光而改变自己所想,也没有必要为逞一时之勇而胡乱确定自己的选择,更没有必要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强迫自己作出某种选择。在这个世上没有谁能够束缚你,除了你自己。因此,面对选择,放平心态,放松心情,给自己一个真实的自我,做出你心灵深处的抉择。死并不可怕。“死不是作为生的对立面而存在,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而延续。”即使面对生死,你可曾这样想过?

  作为心灵的守望者,告诉自己最真实的选择。   点评:

  文章不枝不蔓,紧扣“做好你心灵的守望者”这一主题展开议论。开篇两段,气势恢矜、骈散结合。文章恰当引用名人名言,很能体现作者的积累之功,为文章增添了厚重感。
    2、考场优秀作文实录:

   ⑴ 2004年江苏高考作文──“水的灵动,山的沉稳”话题: 我所追求的品格──沉稳

江苏考生   历史泱泱,世界茫茫。轻浮浅陋转瞬即逝,只有真正沉稳的东西,真正有内涵的东西,才可能在历史上留下有价值的光点。像山一样沉稳──这是我所追求的品格。

  沉稳,就是要有扎实的根基。高山傲对千年风霜志犹坚,是因为它的脚下广袤千里;翠竹咬定青山不放松,是因为它深深地扎根地下。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用一个直立的正三角形来形容他的成功是因为有扎实的根基。换言之,有了扎实的根基才可能沉稳。国学大师钱钟书引经据典,妙语联珠,是由于他博览群书,通晓中外。而陈寅恪能够在眼盲脚膑后完成煌煌巨著《柳如是别传》,更是得益他扎实的文史功底。有了扎实的根基,才成就了高山的壁立于仞;有了百川东流,才有了大海的波涛浩瀚;有了点滴积累的扎实,才可能有融会贯通的潇洒自在。

  沉稳,还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沉稳的人于累土之上堆起九层之台,于足下跬步达到千里之行。面对失败,坚强屹立,不畏挫折是沉稳;面对成功,笑看风云,淡定自若是沉稳。沉稳的人,敢于披荆斩棘,风雨无阻,勇于直面困难,从零开始。所以马克思《资本论》光耀后世,司马迁《史记》千古传承。坚韧不拔,所以司马光成就了《资治通鉴》,所以李时珍完成了《本纲目》。曹雪芹“举家食粥”仍能完成《红楼梦》,“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个“味”的形成,大概离不开沉稳的功劳吧!

  沉稳,并不代表不知变通。辽阔的大海能够折射太阳的光辉,矗立的高山能够变幻不同的色彩。沉稳,代表着更有资格创新。沉稳的人,拥有了广阔的涉猎面,他们整合知识,再现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也必定强得多。沉稳是灵动的基础,没有沉稳,灵动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虽然看起来光景艳丽,风乍起,就无影无踪。有了沉稳的品格,《谈艺录》才能畅游古今中外,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爱因斯坦才能提出相对论。创新是时代的要求,而沉稳则是时代的根基,有了沉稳,才可能创新。

  沉稳,是我所追求的品格。我相信,真正沉稳的人,才是时代的骄子。

  点评:

  今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规范的议论文不多,而《我所追求的品格──沉稳》可以算是中心明确、思路清晰、说理充分的一篇。本文开头就点明中心论点:沉稳,是我所追求的品格。接着文章用三个分论点来支撑。第二段阐明沉稳就是要有扎实的根基,作者先用高山傲对风霜、翠竹咬定青山全靠扎实的根基来铺垫,再用钱钟书、陈寅恪的煌煌巨著得益于他们扎实的文字功底的例子来证明,最后用一组排比句强调具有扎实根基的巨大作用。第三段阐明沉稳还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作者先说理,只有坚韧不拔,才有不畏挫折直面失败、淡定自若笔对成功的沉稳;再举例,以马克思的《资本论》、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李时珍的《本纲目》、曹雪芹的《红楼梦》等一组千古传承的名著的成就实例来印证其中也有沉稳的功劳。第四段阐明沉稳才更有资格创新,作者事理并用,阐述了沉稳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最后一段再次点题,首尾圆合。全文以理带事,以事证理,事理相辅相成,共同为证明论点服务。

   ⑵ 2004年浙江高考题──“人文素养与发展”话题: 远航──扬起人文素养之帆

浙江考生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和品质。它似乎没有重量,却让有的人重于泰山,有的人轻于鸿毛;它似乎没有体积,却让有的人心胸宽广,有的人芥蒂难容。

  而我,我愿以人文素养为帆,驾着生命小舟,乘风波破浪,驶向彼岸,来实现我的发展,我的价值。因为人文素养必能促进发展。

  从古到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人文素养当成是自己最富足的行囊。庄子成就《逍遥游》,是因他内心旷达;范文正喊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因他仁义爱民;李时珍踏遍千山,遍尝百草,终成《本纲目》,是由于他的坚忍不拔。而这些品质和修养,不正是良好的人文素质的体现吗?

  人文素养决非一朝一夕可得,而拥有良好人文素养的人,也必会终身因此而受益。钱钟书先生自幼苦读,形成了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日后创作《围城》,并成为“文化昆仑”奠定了基础。文革时期,钱先生亦饱受迫害,但他安之若素,仍然抬头挺胸做人,这更与他的品格,他的素养分不开。鲁迅先生曾说:“盖文人之传与后世者,惟心声与素养。”钱先生的素养与心声早已化作颗颗明星,在文学的天空上熠熠生辉。是人文素质帮助我们在发展啊!

  我愿以人文素养为帆,去远航,也许前方并非总有阳光,但我毫不犹豫,因为我知道:上下五千年,历史卷飞速延伸着,惟有人文素养之光永不褪色。

  荷尔德林说过:“人啊!你可以失去一切诸如金钱、权力,荣誉的东西,但你不能没有你的品格,你的修养。”贝多芬晚年失聪,但凭着他的人文素养不屈的精神和对音乐的挚爱,他坚持下来了。人文素养之帆助他驶上了世界音乐之巅,求得了音乐上的发展。

  扬起人文素养之帆吧!李太白的素养使他决不摧眉折腰,而是寄情山水;苏轼的素养使他拥有旷达胸怀,高唱“大江东去”;辛弃疾的素养使他恪守报国之志,梦中“沙场秋点兵”。而当前的我们更应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处理好与社会,与别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实现自我发展。

  我愿扬起人文素养之帆,去远航。我要站在浪尖,高喊:“我的未来不是梦!”

  点评:

  精美的开头之后,即明确提出自己的看法:“人文素养必能促进发展。”如此之简洁精彩的考场作文,实在罕见。主体部分是翔实的论证,庄子、范公、李时珍,钱钟书、鲁迅、贝多芬,又加太白、苏轼、辛稼轩,人文精神使他们发展为名士伟人,点例密集,妙论天成。展现了作者相当的文学素养。结论:“我”愿以他们作楷模,相信“未来不是梦”,成为难得的佳作。

  古有达摩“一苇渡江”,今有此文“人文”之帆。谁能让你生命无价,谁能让你心胸宽广,谁能让你坚忍不拔?谁能助你乘风破浪,谁能助你辉耀千年,谁能助你不断发展?答案就是人文素养。紧扣话题,修辞生动,多维联想,感情丰沛。若想作文水平的提高像破浪远行的航船──阅读是水,练笔是帆,坚持不懈,必能远航!
  【迁移训练】

  1、读下面一则寓言,自选角度,联系实际写篇议论文:

    有个赵国人要卖掉一匹骏马,在集市上站了三天,却无人问津。他要求伯乐到集市上绕马看一看,离开时再回头瞧一瞧。伯乐这样做了,马价一下子提高了十倍。

    写作导引:

    审读此题需要理清事件或现象的参与者,清理影响事件或现象的参与因素,要特别注意挖掘议论对象的隐蕴信息。例如,言其“骏马”并无明其为“千里马”,伯乐也不曾说三道四等。文中对“赵国人”也没有感情倾向的暗示,我们可以肯定,可以否定。隐蕴信息开发,给多角度立论以启发,往往决定着文章的广度和深度。略举几个角度,阐述写作此题的立意方向。

   ⑴ 卖马人自己卖不掉马,转而邀请伯乐,说明:善于利用外在条件/善于借助有效的帮助是成功者的诀窍之一。

   ⑵ 卖马人在商品经济市场中迎合消费者追求“名牌”的心理,是识时务者。可选立论方向为:识时务者为俊杰。

   ⑶ 卖马人邀请伯乐“出山”,是一种起用人才之举,也是一种“广告”意识,可立论:任用人才/提倡商品“包装”。

   ⑷ 只因伯乐“虚晃一枪”便“马价十倍”,可见买马人盲目崇拜名人,也可见买马人判断马的标准不当,只追求“名牌效应”。

   ⑸ 伯乐走马观花式的“相”马,原因是──见利忘义,暗箱操作?无论如何总是一种对人对己不负责任的态度:请专家慎行。

   ⑹ 由伯乐和骏马之间的关系可知:才能十机遇=成功。

   ⑺ 就全文看可否谈经商的规则,并引申论证竞争社会的游戏规则。

  2、读下面一则材料,提炼观点,写一篇议论文:

    在挪威,渔民们捕到的沙丁鱼,往往等不到上市就奄奄一息,总卖不了好价钱。于是,有人就在沙丁鱼槽中放进一条鲶鱼,鲶鱼追逐沙丁鱼,迫使其动来动去,反而保全了生命。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写作导引:

  著名的“鲶鱼效应”这则材料可给我们如下启示,即立论角度:

   ⑴ 生存的活力往往来自压力和挑战。

   ⑵ 紧张和危机意识的激励作用。

   ⑶ 竞争的社会,死气沉沉只有坐以待毙。

   ⑷ 用鲶鱼激活沙丁鱼,这一发明不会出自理论家、学问家的高头讲章,可知:实践出真知。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学会宽容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揭开议论文写作的面纱之一──论据篇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