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水乡歌的课文原文


[个人简历]
王芩,女,1978年生,柳州市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她热爱小学语文教学,善于学习,勤于思索,大胆实践,多次在省市区级上教学观摩课,获2006年广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评比课一等奖。2004年11月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学》杂志在《新星小辑》中对她作了专题报导,发表了她的系列论文3篇。

水乡歌儿多属性:
  名称:水乡歌儿多
类型:FLASH
大小:4246KB
分类:中文儿歌
水乡歌儿多提示:
  水乡歌儿多哟罗喂 一条小河一支歌哟罗喂 歌声飘进湖塘里 催开莲花一朵朵哟罗喂 哟罗罗喂 哟罗罗喂 歌声飘进湖塘里 催开莲花一朵朵哟罗喂 水乡歌儿多哟罗喂 一只小船一支歌哟罗喂 歌声催开千张网 网来鱼虾一箩箩哟罗喂 哟罗罗喂 哟罗罗喂 歌声催开千张网 网来鱼虾一箩箩哟罗喂 水乡歌儿多哟罗喂 一个孩子一支歌哟罗喂 歌...

《水乡歌》教学设计

《水乡歌》教学设计之一
潘晓晴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诗歌。歌颂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全诗有三小节:第一小节写水多,说明水乡的自然资源丰富;第二小节写船多,表现水乡人民的勤劳;第三小节写歌多,说明水乡人民生活的幸福。
  诗歌抓住绿水清波、白帆如云的特点,给读者勾勒出一幅鲜明、形象的水乡风光图。诗歌每一小节的开头都采用问答的形式,回环复沓,琅琅上口。每一小节字数相等,句句压韵年,富有鲜明繁荣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
  学情分析:
  诗歌琅琅上口,学生十分喜爱,不少学生已经能熟练背诵,教学中主要是利用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水乡美景,再用心品悟诗歌句子,感受其中繁荣意思和韵律的美,让学生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让学生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大体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指导书写“连、飘、荡、装、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口述:音乐能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带我们去自己想去的任何地方。此时此刻,让我们一起聆听优雅的音乐,走进风光秀丽的水乡吧!
  2、(播放舒缓的背景音乐,屏幕出示江南的风光片)师述:大家看,这就是水乡。仔细看看,多美呀!绿水环绕着清水,身处其境,犹如进入了人间仙境。再看看湖面上,好热闹啊,捕鱼的小船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好象在开一个盛大的集会。湖水清澈蔚蓝,让人心情舒畅,分不清是在湖中央还是已在空中行。
  3、你们喜欢水乡吗?(生答:喜欢)其实我们的家乡——张家港,就是一个风景怡人的水乡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过渡揭题:水乡的美可以用音乐来渲染,用面来展现,还可以用诗来描绘呢!请大家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读好课题。
  这是一首献给水乡的歌,想听吗?
  2、教师范读课文,配乐《秋湖月夜》。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同桌互读,相互评价、纠正。
  5、指名读,相机指导。随机出示小卡片,如:清波、飘满、装满、咱、新生活。
  三、自读自悟朗读交流
  1、自读课文,思考:水乡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怎么体会到的?
  2、全班交流:①水多、船多、歌多。(此处教师板书)
  ②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指名说说,并进行朗读指导。
  四、学习生字培养习惯
  1、示:“连、飘、荡、装、船”五个生字。
  (1)指名认读——开火车读
  (2)“我当小老师”
  (我教大家学“x”字,分析字形,口头组词或随机认字开花。)
  (3)连:连忙连接
  飘:飘荡飘扬轻飘飘飘洋过海
  荡:荡秋千
  装:时装装扮不懂装懂
  船:渔船
  2、指导书写:
  (1)指名上黑板在田字格中书写,其于在书上描红
  (2)评议黑板上小朋友写的字。(在这一主动评价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怎样把字写漂亮,写美观。)
  (3)完成作业:写习字册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水乡歌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水乡歌的课文原文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