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笔者认为,低年级孩子面临着从学前教育到小学教育的重大变化,其思维发展需求也正从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向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其学习知识的难度和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小学教育特点,往往需要应用“具体实例”、“直观特征”等形式来帮助学生实现,儿歌就以其突出特点成为低年级学生易于接受的有效的教学形式。在本文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首先以谜语儿歌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引导创编儿歌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和理解感悟课文的能力,取得了比较好的实践效果;其次,现代教学中注重把学生带入情境中让孩子们更加深刻的体会课文。因而,课前利用谜语儿歌成功地给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更快、更容易的投入课文当中,为下一步感悟理解课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次,由于本课内容较长,运用儿歌组织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感知课文所表达的思想。 反思升华: 笔者通过运用儿歌组织《三个小伙伴》一文教学,有效地帮助了学生对课文思想的理解和感悟。应该说,这是由儿歌的自身特点决定的。首先,儿歌的结构一般比较简单,内容十分浅显,以单纯集中地描摹、叙述事件或以简单有趣的韵语表明事理为主。其次,儿歌篇幅短小,易学易记。由于儿童的理解力、记忆力都尚未充分发展,因而,为了适应儿童理解力、记忆力较弱的这个特点,儿歌一般都比较短小,易于儿童的记忆。再次,儿歌语言活泼,富有节奏。儿歌一般具有鲜明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富有音乐感、节奏明朗、生动活泼的儿歌语言可以激发儿童的美感、愉悦感,激发儿童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 以此类推,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课文教学需要,恰当安排、巧妙运用儿歌来组织教学、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学习感悟理解课文,应该能够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上一页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