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山东省德州市实验小学 尹春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⑵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⑶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过程与方法: ⑴ 初读全文,探究“奇迹”是什么。 ⑵ 再读课文,探究“奇迹”是怎样创造的。 ⑶ 审读课题,探究“奇迹”的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位普通的山野老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培养植树造林等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16课,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两遍。“青山”是什么样的山?“不老”一般指人,这里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呢?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二、出示阅读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这位老农创造了什么“奇迹”? 3、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这“奇迹”? 4、老农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5、作者对他有什么看法? 6、为什么说“青山不老”? 7、你想对老农说什么? 三、学生自学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回答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2、在文中找出老农创造的“奇迹”。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⑴ 学生读文,找出哪些地方具体地描写了这奇迹。 ⑵ 多种形式的读,然后谈谈感受。 教师:在我国这样的绿洲随处可见,作者为什么单单把这块绿洲称为“奇迹”? 3、交流资料。 4、教师播放多媒体: 展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的图片与青葱林海的画面,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教师:是啊,老农所处的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可是,他还是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天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我们对拉农仅只于惊叹吗?请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5、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6、作者对老农有什么看法?学生在文中找出句段: ⑴ 老人是怎样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 ⑵ “另一种东西”指什么? 表面是指这片绿洲,实际上指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的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 7、为什么说“青山不老”? 小结:是啊,作为一个山野老农,执著的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他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化为另一种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这青山会老吗?(学生齐读课题):青山不老! 8、读到这里,你想对老人说什么? 教师:是啊,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用自己的行动拯救绿洲,拯救田园,拯救地球,拯救我们自己。我们期待:青山不老,绿水长流!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恶劣险峻 创造奇迹 小环境──简陋艰苦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青山不老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
下一篇文章: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