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蚂蚁和蝈蝈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小朋友们,喜欢猜谜吗?
今天就来猜几个谜语,先来听老师读谜面。
A、身体虽不大,力气可不小。团结在一起,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猜一昆虫)
B、跟蚂蚁打个招呼
你了解小蚂蚁吗?给大家介绍介绍(2—3人)
现在我们都认识小蚂蚁了吧,一起来读读(贴词语蚂蚁)。
2.小朋友们真聪明,我们再来猜一个谜语。
腿长胳膊短,身披绿衣裳。有人不吭声,无人弹琴把歌唱。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很容易看到小蚂蚁,对它比较熟悉,可是蝈蝈啊在我们的生活中却不容易见到,而我们班有些小朋友却已经对它有所了解了,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听了他们的介绍,大家一定对蝈蝈有所了解了吧,赶紧来跟它打个招呼吧!
读这个词语要注意什么?(第二个蝈读成轻声)谁再来读?
3.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两个词有什么共同之处?(虫子旁)知道为什么吗?
4.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这两种昆虫的童话故事——20 蚂蚁和蝈蝈
谁来把这个故事的题目读读
读得真好,一起读读
二、读课文,感知内容
过度:在神奇的昆虫王国里,蚂蚁和蝈蝈这两种昆虫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1.我们来读课文。
你知道怎样读好课文?(指名说)
看来大家都记住了读书的要求,我们就按照这个要求来读读这个有趣的故事吧!
出示——①双手捧书身坐直。
②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了解课文内容,随文识词:
课文读完了,你现在对故事一定有所了解了,能告诉邹老师这个故事里出现了哪两个季节?(出示词语——夏天 冬天)
夏天的时候蚂蚁在干什么?——搬粮食(出示词语,教师领读)
蚂蚁们搬粮食,各个搬得怎么样?——满头大汗
满头大汗是什么样的?
你什么时候满头大汗过?
有过满头大汗的小朋友来读这个词。
蝈蝈们在夏天干什么?——乘凉
你乘过凉吗?感觉怎么样?读词
蝈蝈们在乘凉的时候各个怎么样?——自由自在
什么时候你自由自在的?
喜欢自由自在的小朋友一起来读读这个词。
很快,冬天到了,听——出示北风的声音
西北风——(出示词语——引读)
蚂蚁们在干什么?(出示——躺在 装满 洞里)
蝈蝈们又是什么样的呢?(出示——又冷又饿)
三、字词句的掌握
故事读完了,故事中的这些词语你能根据拼音正确的读出来吗?
【自由读】
【哪些字音在读的时候是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
【现在都会读了吗?同桌之间相互检查,全部读得准的,请你把掌声送给他,如果还有哪个词读得不准的请你帮帮他。】
【真的都会读了吗?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齐读】
这些词语放在句子里,你还能读通顺吗?
(开火车读句子,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指导读正确流利。
句子会读了,小朋友一定也能把故事读好了。课文共有几个小节?好的,那我们就请三个小朋友来读读故事。(指名分小节读课文)
评价:你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好在哪儿?哪儿不足?你来读。)
齐读课文。
夏天的时候蚂蚁搬粮食,冬天就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了。而蝈蝈呢,夏天乘凉,冬天却又冷又饿。其实啊,这个故事要告诉了小朋友们一个道理呢,可是我们今天来不及讲了,因为此时的小蚂蚁啊已经排着队伍来到我们的课堂上了。
四、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看,他们来啦!咦?他们还带来了本课的生字,要和大家做个猜字游戏呢。
2、最后一排小蚂蚁给我们带来的全部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呢,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写这几个字。
3、看图猜字——优质大米
米+良——粮 “米字旁”(比较与“米”的不同之处)
观察三步骤——起笔位置
关键笔画位置
关键笔画长短
4、按照观察三步骤,学生指导老师写好冷
5、自己写汗、洞、冷——展台点评
学会向儿童学习
——《蚂蚁和蝈蝈》教学思考
《蚂蚁和蝈蝈》是第七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因为是老师借班上课,所以课文先被提起来上了。也许正因为此,才有了意外的收获,让我更明白,要学会向儿童学习。
一、 用孩子的心阅读
记得那天,临时得到消息后和孩子们接触课文。孩子们好奇地问我:老师,怎么要学这课了呢?还有好多没学呢!有的孩子着急地嚷嚷:老师,我还没预习呢!我告诉他们:别急,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做预习的事。于是孩子们开始按照预习的要求一步步做起来。在孩子们的朗朗书声中,一个孩子举起了手对我说:老师,这里的图不对!我用询问的目光望着他,。他指着课题上面的两幅插图,接着说:“课文开头写蚂蚁在搬粮食,但是这里却画了它们在吃东西;蝈蝈躺着不动了,冻死了,这是课文最后写的。应该和翻过来的插图换一下才对。”他的说法引起了许多孩子的附和。我不知道我们每个老师在读教材时是否注意到了这样的问题,这其实蕴含着我们本课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之一: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也就是说,这是不该被我们遗忘的教学起点。孩子们读到了,我们老师更应该读到,并可借此拓宽教学思路。
二、 像孩子一样思考。
课上,当教学到最后,老师出示了蚂蚁在洞里过冬的画面,并设计了相应的语言训练:蚂蚁有的( ),有的( ),个个( )。孩子们各抒己见,有个孩子说:蚂蚁有的吃饭,有的唱歌,个个自由自在。这时,响起了一个男孩子的着急而响亮的声音:不对不对!当老师指名他回答时,他认真地说:不能用“自由自在”,因为蚂蚁这个家太小了。老师是没想到孩子会这么说,引导认识蚂蚁也很小。的确,空间上它们拥有活动的自由,但这个“自由”更多是不是一种获得幸福快乐的自由呢?
从这个孩子的回答中,我们感受到课堂上孩子们的思想是自由的,正因为这种自由,才有了宽阔的思维空间,才有了他怎么想就要怎么说的欲望。蹲下身子与孩子对话,也许形式上我们许多老师都做到了。但我们做老师的,很多时候借助一本教参,就臣服于“权威”之下,很少再去思考,更鲜于像孩子一样单纯地思考,那样无所顾忌。
学会向儿童学习,在学习中共成长。
产生疑问:最后一自然段写:“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着……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教材似乎向学生们传递了这样一种思想:蝈蝈的懒惰导致他们又冷又饿,最后死亡。试问:如果蝈蝈像蚂蚁一样勤劳,他们在冬天不会又冷又饿,就不会死亡吗?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