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案] 现代诗二首《回延安,再别康桥》课堂实录/徐志摩(资料)
|
参看答案: 一 相同之处 1.文学样式相同,选文与原文都是诗歌。 2.写作目的相同,两首诗都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3.构思方式相同,两首诗都是以追思历史,喜爱今天,畅想未来为构思线索。 4.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 二 不同之处 1.诗歌形式不同,《三门峡──梳妆台》是自由诗;《回延安》是民歌体。 2.诗歌内容不同,因而表达的中心不同,《三门峡──梳妆台》抒写的是对黄河的感受;《回延安》抒写的是回延安的感受。 3.《三门峡──梳妆台》气势磅礴,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回延安》气势高亢悠远,突出了民歌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教学《再别康桥》。引导学生感受康河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的依恋之情;品味语言,感悟徐志摩诗歌独特的风格。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世界名校? 生:我知道哈佛、牛津、剑桥大学。 师:那你们知道唱出“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诗句的诗人吗?对,他就是徐志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首《再别康桥》。 (投影剑桥大学图片及课题《再别康桥》)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查阅了资料,现在请说说你所知道的徐志摩,你所知道的《再别康桥》。 生: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师:你了解得很详细。同学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表达。 生⑴:他是一位天才的诗人。 生⑵:他到剑桥留学是寻求自由、平等、博爱,所以他是一位追求人生真谛的诗人。 师:对,一位天才诗人,也是一位纯净的诗人,这首清新柔美的《再别康桥》可见一斑。 (投影作者简介,学生阅读并摘要) 师:诗人曾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成了诗人短短一生重要的文化情结,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篇动情的诗作。 同学们根据课前的初读体验,选择你最喜欢的一节读一读。 (四位同学分别读了第二、一、六、四小节。读完后学生评价) 生⑴:第一小节“轻轻的”写出悄无声息的特点,创设了宁静和谐的氛围,可以读得轻缓一些,停顿要明显。 生⑵:我认为第二小节要读得热烈一些。诗人将“河畔的金柳”想像为“夕阳中的新娘”,表达了由衷的喜欢,充满深情。 师:你能不能读一遍? (生读。同学们自发鼓掌) 师:很好,读出感情了。“那”后面可以稍微停顿,这一句低一点,后面一句稍高一点。 (师范读。生鼓掌) 生⑶:第六小节中“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将全诗推向高潮,此时的沉默无言胜过千言万语。读时要轻一些、深沉一些,以表达不舍之情。 师:评价得不错。 生⑷:我评评第四小节的朗读。“揉碎在浮藻间”可以读得激昂一点,“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读得舒缓低沉一些,另外这一节的节奏也很美。 师:同学们评得很好,很具体,说出了自己的理解。下面我们来听听朗读录音,感受一下名家是怎样演绎诗中的情感的。 (师放录音,生听并做一些节奏和重音符号) 师:同学们通过读、评、听能初步把握诗人的感情,即对康桥的依恋之情,那么你们能感受到诗人的感情变化吗? (文字投影思考题:说说诗人的感情变化特征)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三分钟,教师行间巡视,指导学生注意体现变化的关键词语) 生⑴:有这样一些词语能够反映出作者的感情:作别、荡漾、甘做、别离、沉默。从这些词可以看出诗人因为爱得深,离别时惆怅也越深。 师:说得很好,很善于思考。 生⑵:我认为诗中的“梦”对把握情感变化也很重要。诗人将“梦”沉淀在心爱的康河中,充分表达对康桥的浓厚的爱恋;又荡舟河上去寻梦,当梦幻灭时,便只有哀愁,“沉默”。 (生鼓掌) 师:好极了,同学们的掌声肯定了你的回答。从这些关键词语可以看出诗人的感情由惆怅到热烈再到怅惘,经历波澜,这种变化正是来自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师板书:惆怅——热烈——怅惘 恋情) (生齐读全诗,再次体会诗人感情) 师:我们说:节奏是诗歌的表现形式,意象是诗歌的生命。什么叫意象?意象是融入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那么,作者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的呢? (学生活动:用笔划出诗中的意象。讨论:这些意象融入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全班交流讨论结果) 生⑴:作者将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写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生⑵:诗人还写了青荇在柔波里招摇,晚上,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充分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与快乐。 生⑶:这些意象色彩也很鲜明,能够表达出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师: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小组讨论很有成效。正是这些意象构成了诗歌柔美的意境,传达出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同桌之间交互读与评,看谁在节奏和韵律方面读得更准。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在配乐声中,学生尝试背诵全诗)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领略了一位天才诗人用清新的语言写成的离别之歌。因为情真,因为意境优美,所以她成了不朽之作。 (文字投影课后语文活动:⒈读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在比较诵读中体会徐诗风格。2.学写一首借景抒情的小诗,同学之间交流朗读。3.积累:收集大家比较熟悉的古人咏离别的诗句。) 附: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教学说明】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等方式,积极体味、感悟作者的情感,欣赏诗歌丰富的手法,凝练的语言。 朗读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诗歌的节奏与韵律,领略诗歌的内涵;通过竞赛性朗读,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体验,已此来欣赏这两首诗歌,并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通过各种语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热爱现代诗歌,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其文学素养。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回延安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教案] 现代诗二首《回延安,再别康桥》课堂实录/徐志摩(资料)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回延安》教学实录片段 |
下一篇文章: 《现代诗二首》课堂教学实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