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案] 现代诗二首《回延安,再别康桥》课堂实录/徐志摩(资料)
|
《现代诗二首》课堂教学实录 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中 王玉华 【教学目标】 1.品味、感悟两首诗的形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两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感悟、欣赏《回延安》的思想感情及表达特征。 师:同学们,民歌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由现代诗人吸收民歌营养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回延安》。 (投影课题《回延安》) 师:请同学们根据课前的学习,说说作者、背景及“信天游”特点。 生⑴: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主要作品有《放声歌唱》《十月颂歌》《雷锋之歌》等。 生⑵:诗歌写于1956年。诗人从1940年至1946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1956年,在久别10年之后重返延安,写出了这首诗。 生⑶:“信天游”: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 师:对。比,就是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比和兴一般融合在一起,在诗节的首句。 现在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一首诗,想一想诗歌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流露了什么样的情感? (生读全诗,并思考问题) (四人小组交流并热烈地讨论自己的发现。老师行间巡视并适时指导或参与讨论) 师:好。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讨论得很热烈。现在我请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生⑴:诗歌中写到的内容有诗人回到延安与亲人相见,描写与亲人团聚的场面。 生⑵:还写了回忆延安生活和延安新貌。 生⑶:诗歌最后一部分还歌颂了延安历史。 师:很好。同学们概括得很全面。那么,这些内容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生⑴:诗人回到延安时显得万分激动,倍感亲切。“莫要”“莫把”“抓”“贴”等词语可以反映出来。 师:分析得很好。你能不能把这一部分读一遍? (生深情地读) (读完后其他同学自发地鼓掌) 生⑵:诗人描写当年延安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延安和延安人民哺育之恩的难忘之情。 生⑶:作者歌颂延安历史,满怀深情,满腔热情,我喜欢这一部分。 师:你能不能给大家朗读一遍? (生读)(其他同学自发地鼓掌) 师:读得不错。读诗既要读准字音和节奏,也要读准感情。诗人表达的感情很丰富,我们要好好体会。 现在同桌之间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部分朗读,然后从音准、节奏、情感等三个方面互相评价。 (同桌交互读与听,然后互评)(师行间巡视、指导) 师:诗人为什么能将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⑴:因为诗人在延安这片土地上的经历,使他积蓄了丰富的情感。 生⑵:还因为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凝练的词语。 师:哪些修辞手法呢?哪些词语凝练呢?同学们能不能在书中划出来,然后作两三句话的赏析?赏析句可以写在行间。 (学生活动:找出句子,然后赏析) (自主活动结束,全班交流) 生⑴:我找的句子是“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手法,写出诗人受到热情欢迎,反映诗人故地重回的无限喜悦。 生⑵:我找的是一些词语,如“贴”,写出了喜悦、倍觉亲切的感情;“搂”,抒发了往日深切的思念;“扑”,表现了满心的激动。 生⑶:“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这句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对延安的热爱和回到延安的喜悦之情。 其他同学:(略) 师:对,除了这些修辞手法,诗人还通过场面描写,集中写人的神情、动作、语言等,这反映在哪一部分内容里? 生:在亲人团聚的场面里。 师:很好。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诗。在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手法描写回到延安的经历,展开回忆和展望,塑造出回到延安的诗人自身激动欢喜、情思翻涌的形象,创造出热烈深远的意境,抒发了歌颂延安、歌颂延安人民的感情。 课后请同学们将这首诗与贺敬之的另一首诗比较,进一步了解作者。 (发讲义《三门峡——梳妆台》)
[1] [2] [3] [4]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回延安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教案] 现代诗二首《回延安,再别康桥》课堂实录/徐志摩(资料)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回延安》教学实录片段 |
下一篇文章: 《现代诗二首》课堂教学实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