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初三语文—《回延安》教学设计



(八)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描写亲人团聚情景(板书:描写亲人团聚)。可分几层?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分三层。1、2节为第一层,写团聚场面。3~8节为第二层,写团聚情景。第9节为第三层,收结这一部分。

  如有学生把第8节归入第三层,在肯定这样分层也有道理后,指出:第8节的内容可以归入上层或下层,但和第7节同押一个韵,故以归入第二层为宜。

  2.这一部分第一层怎样描写团聚场面?描写出什么样的团聚场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从视觉描写:富有地方色彩的物品和坐状,描写出团聚场面的亲切气氛。“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从听觉描写:用“不透风”这个补语形容“围得”,表现出来的人已经是密密麻麻,用“脑畔上”这个状语修饰“还响着脚步声”,进一步表现出人们还在继续到来,描写出了团聚场面的热烈。

  3.第二层按什么顺序描写团聚情景?描写出了什么样的团聚情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按由老及幼的)顺序描写三辈人都来团聚的情景(板书:老幼皆至)。

  先写老人前来团聚。“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写老人:“气喘得紧”,表现出老人急于和诗人见面,匆匆赶来,心情激动;“梦见鸡毛信”、“可真见亲人”,表现出老人为见到当年共同战斗过的诗人而满心欢喜。“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写双方:“眼泪眶眶里转”,表现出双方感情交融的热烈情景。“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写自己慰问老人:“白头发”的称道,表现出延安父老在保卫延安中经历过艰苦的斗争,赞颂他们为革命立下了功劳。

  再写青年人前来团聚。“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放羊娃”一词的使用,在表明后辈的成长之中体现着亲切喜悦的感情。

  再写小孩儿也来团聚。“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白”窗纸、“红”窗花的衬托,“争抢来把手拉”的描写,活出小孩儿天真活泼的形象,显示了明朗欢乐、无拘无束的气氛。

  然后总写话题。“一口口的米酒干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千万句话”,高度夸张,“长江大河起浪花”,形象比喻,表明话题广泛,谈到全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形势,显示出热烈交谈的情景,体现了欢欣激动的感情。

  4.第三层这样收结亲人团聚,产生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以革命发展情况说不尽,亲人相聚话语水无尽,收结亲人团聚的描写,产生了韵意隽永、蕴含无尽的艺术效果(板书:话语无尽)。

  5.这一部分内部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先总写场面,再分别具体描写人物,最后总括收结,构成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表现出亲人团聚激情满怀、亲切热烈的真实动人情景(板书:情景亲切热烈)。

  (九)指定学生朗读第四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描写延安新貌(板书:描写延安新貌)。可分几层?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分三层。第1节为第一层,抒发看不够延安的感情。2~4节为第二层,描写延安
新貌。

  第5节为第三层,歌颂延安的巨大变化。

  2.第一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抒发看不够延安的感情?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反复使用“千万”和“不够”两个词,高度夸张,抒发出急欲看延安和看不够延安的感情,表现出延安变化之大(板书:反复夸张)。

  3.第二层运用什么写法和修辞方法,描写出延安什么样的外貌?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借“大明镜”之在心中照出延安城,象征看到延安城的新貌(板书:象征)。接着的两个诗节,句首都用了叠词,组成了排比句式(板书:排比),描写出一条条“宽又平”的街道,一座座“披彩虹”的楼房,一盏盏“高又明”的电灯,一排排“迎春风”的绿树,把四个修饰语后直用作谓语,不但押韵,而且强调;“披彩虹”、“迎春风”,又都拟人描写楼和树;从而描写出了延安城一派整齐优美、兴旺发达的景象。

  4.第三层这样收结延安新貌的描写,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把延安比作母亲,无限亲切,抒发出由衷歌颂延安旧貌换新颜的感情。

  5.这一部分内部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首尾两层抒情呼应,包容着中间主体部分描写延安新貌的第二层,热情歌颂了延安优美兴旺的景象(板书:景象优美兴旺)。

  对“头顶着……”这个诗节,有的同志理解为是诗人的设想,并且得到了诗人的同意。但这样理解似与后两节的实写延安新貌不够连贯,放提出上述分析,姑作一种理解。

  (十)指定学生朗读第五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板书:歌颂延安历史)。可分几层?各写出了
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分三层。1~4节为第一层,忆写延安光辉的革命历史。第5节为第二层,展望革命前程,第6节为第三层,抒发永远不忘延安的感情。

  如有学生把5、6两节合为一层,在肯定这样分层也有道理后,指出:5、6两节虽同属展望未来,但第6节又呼应第一部分,故以分为两层为宜。

  2.这一部分第一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第一层的前三节,都以延安特定的处所和事物,象征延安在三个革命历史阶段发挥的伟大作用,组成了排比诗节的形式(板书:排比),概括出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几十年的战斗历程。“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表现出延安曾是革命的中心,推动了全国的革命。“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表现出延安革命中心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和胜利。“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表现出延安精神激励着人们继续革命。第4节是对前三节的小结。“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三个专用名词,照应前面三个革命历史阶段,表现出延安哺育了代代英雄,在各个革命历史阶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第二层怎样展望未来?表明了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以“延河”借代延安革命精神,表明了延安革命精神将统帅人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

  4.第三层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长翅膀”,“脚生云”,夸张修辞,(板书:夸张)并且再把延安比作母亲,抒发了永远不忘延安的炽热感情。

  5.这一部分内容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和前文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由追忆过去写到现在,进而展望未来,一气流贯,歌颂了延安精神永放光芒(板书:一气流贯精神永放光芒)。结尾一节呼应开篇回到延安的描写,全篇首尾呼应回环,诗止而意无尽,抒发了眷恋、热爱延安的感情。

  (十一)这首诗塑造出诗人自身什么样的形象?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首诗描写回到延安的经历,展开回忆和展望,塑造出回到延安的诗人自身激动欢喜、情思翻涌的形象,创造出热烈深远的意境,抒发了歌颂延安、歌颂延安人民的感情。(板书:激情翻涌形象热烈深远意境热情歌颂延安)。

  (十二)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读出节奏韵律,读出感情。

上一页  [1] [2] [3]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回延安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初三语文—《回延安》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