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回延安》教案



●关 于 练 习

一、朗读这首诗,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看看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主要线索是什么。

本诗的感情线索,是作者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诗的每一部分,都紧紧围绕着这条线索展开内容。

第一部分,写诗人阔别10年后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时的兴奋和喜悦之情。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第三部分,诗人描绘了与亲人见面团聚的场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谊。第四部分,描绘延安新貌,赞美10年来党领导下延安的巨大变化。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也展望了美好的明天。

二、以具体诗句为例,说说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兴、夸张、排比、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增添了这首诗的民歌色彩,将作者对延安母亲的深情表现得更亲切、热烈、真挚。

举例如下: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为比兴手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比兴、夸张连用。“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有排比、有对偶、有拟人。“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用拟人。(此外不一一例举)

三、这首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课外查找资料,了解“信天游”这一地方民歌形式;再举其他一些“信天游”民歌为例,谈谈你对这一民歌形式的看法。

参见“教学建议”。

提示:著名的“信天游”有民歌《蓝花花》,还有诗人李季创作的长诗《王贵与李香香》等。

●教 学 建 议

一、这是一首民歌形式的新诗,内容通俗易懂。对于诗意,学生能够理解。在教学上,应该把写作的感情线索作为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把握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梳理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二、这首诗采用了“信天游”的形式,教学中应结合具体诗句,给学生介绍“信天游”的特点。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建议找一些“信天游”民歌的录音播放给学生听,使他们对这种民歌形式有更直接的认识。还可以让他们学唱一段“信天游”,再从《回延安》中选择几小节诗句,套用“信天游”的曲调演唱。还可以练习用“信天游”的比兴、夸张等手法,由教师当堂命题,学生即兴赋诗、演唱。

●有 关 资 料

一、信天游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它的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歌词通常为两句一段,长度由一段至几十段不等。每句字数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为主。句中多用叠音字。修辞上多用比兴、夸张等手法。歌手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有时旋律上稍加变化。

二、作者简介

贺敬之,当代诗人。1924年生,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50年代以其政治抒情诗而著名。“文革”后曾任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协副主席。著有诗集《乡村之夜》《朝阳花开》《放歌集》和《贺敬之诗选》等。

三、臧克家《学诗断想》中关于《回延安》的评述

最后,我想谈一谈《回延安》。这是解放以来我最喜爱的一首诗,恐怕也是贺敬之同志的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每次读它的时候,我总想起杜甫的《赠卫八处士》。我想这是有理由的。这两篇优秀的诗,都是久别重逢抒写胸臆的。情感的浑厚真挚,艺术成就所达到的境界,都可以相比拟。当然,《回延安》的气氛与情调和《赠卫八处士》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在极度欢乐的字里行间闪耀着希望的金光,而后者却不胜感伤,读后令人为之黯然。

一开头,兴奋快乐的情感就像强有力的大手把人牢牢抓住!接下去,那些具体而带有强烈特征性的句子,把眼前的景色和人物带到我们的眼前、心上来!真像一个久客他乡的游子一旦回到了故乡。延安啊,这革命的摇篮,这伟大的“母亲”,诗人带着多少情意倒入了你的怀抱!写景色,景色因为带上了诗人的情感分外美丽;写人物,人物因为带上了诗人的情感格外可亲!本想摘下些句子来作为例证,可是啊,像入了花园,对着千红万紫,我却没处下手了。这些两行一排的小小的诗句,它具有多么大的动人力量,它的内涵是多么丰富啊!景色,人物,情感,思想,交融在一起,多么和谐,多么美好啊!写延安,用了“信天游”的调子,形式和内容得到了统一。作者其他的诗,像《放声歌唱》《三门峡歌》《桂林山水歌》,写得都不错,我都喜欢,但我最喜爱的还是《回延安》。《放声歌唱》热情奔放,稍欠凝练;《三门峡歌》《桂林山水歌》,意境虽美,但有点刻意求精的感觉。《回延安》情感浓烈,深切动人;字句美丽、朴素,而又自然。我想这是由于诗人对延安生活太熟悉、太热爱,受到的影响太浓厚了,概括起来容易,不求深而自深,不雕琢而佳句自来碰手。生活思想的深度是艺术作品深度的根源。这一点是颠扑不破的定律。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回延安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回延安》教案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