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H >>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 正文

 

《》教学设计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设计   山西省阳泉市郊区荫营镇下白泉小学 冯瑞芳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呼唤和平的诗,它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揭示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发出对和平的呼唤。

  诗歌富有感染力,作者抓住自然界人们熟知的景物──大海、沙漠、夜空、地,将其原有的美好与宁静的景象与因战争遭破坏的景象加以对比,并发出痛心的疑问:这究竟是为什么?并在前四节的结尾重复了这样的疑问,这就使人感到,这不仅仅是疑问了,更是一种对战争的控诉,一种对战争的抗议。最后一节的希望与祈盼,更是让人揪心,虽然仅仅只是一张平稳的课桌,一间洁白的教室,如果没有和平,连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要求都是空想,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这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

  全诗共五个小节。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第四小节)描述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第二部分(第五小节)发出祈盼,让战火中的孩子和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一同享受春天的美好。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认识4个生字。

   ⑵ 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可以采用“读读、想想、说说、读读”的方式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教学建议】

  1、教学之前可以布置学生收集近些年来有关战争的资料。

  2、教学中可以先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让学生对战争及战争所造成的后果有一初步了解,为理解诗歌作铺垫。

  3、教学诗歌要以读为主,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且注意将读、想、说结合起来。

  4、了解“阅读链接”中“儿童和平条约”签订时间、背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然而世界上各种战争连续不断地发生,战争中平民百姓的生活状况怎样呢?请看看下面这些资料和图片。(教师准备的图片及资料)你还知道近来有哪些战争给百姓带来了学生的灾难吗?(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2、当我们听了这些血的事实,了解了硝烟中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你又有何感想呢?让他们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吧!(出示课文题目)


二、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查。

  2、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3、读读想想:     了解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三、交流讨论

  1、指名读诗,读后评价,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2、交流:     了解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四、阅读示范

  (根据对学情预测,学生可能对“这究竟是为什么”的呼唤不理解或感悟不深刻。因此,可选择学生最熟知的对“地”的描写一节,指导学生阅读,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1、默读第四节,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想一想:     草地本身应该是什么样的?而正在经历战争的场呢?假若你生活在那个地方,面对此景,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节。

  3、自主阅读:

    按阅读第四节的方法阅读其余各节。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六、升华总结

  1、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话要说。

  2、宣读“儿童和平条约”。

    资料袋:1986年,在美国纽约举行了世界儿童联欢会,会上世界儿童代表签署了《儿童和平条约》,表达了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


【练习设计】

  1、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填空:

    战争让孩子们失去了_________,失去了_________,失去了________,失去了___________,我们希望战火中的孩子们和我们一样___________。

  2、我会写:仿照第一至四小节的写法,写一段诗,表达你对战争的控诉,对和平的渴望:             __________的__________,

            本来_________________,

            可如今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究竟是为什么?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高洪波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