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遗憾的是,在中小学数学教育的现实中,告诉学生答案已经司空见惯,让孩子自己寻找答案总是不能成为数学教师的自觉。如果说我们的学生在中小学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数学教师应承担很大的责任。 (4)提供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 根据孩子模仿性强、爱动的特点,可以让他们充分利用手边的工具。充分运用各种感官,自己观察,自己动手操作,让孩子体验到一种自我成就感和乐趣。如,通过小实验和日常观察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还可让学生自由制作简单的玩具,自己设计一种游戏等。他们对于自己动脑想出来的东西,自己动手做出来的东西,有一种偏爱和特殊的兴趣,因而类似活动有利于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从而逐渐培养起学习兴趣。 有一位经验丰富的数学教师,她在讲圆周率之前。常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去量大小圆周的直径和周长,然后再分别用周长除以直径,这样就让学生自己发现所有圆周长和直径的比都是3.1416,这样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在憧憬的气氛里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5)绝对不能挫伤学生好问的积极性 学生对什么都感兴趣。有着强烈的探索精神。如,常会提问“鸟儿为什么会飞?”“鱼儿怎么呆在水里”一类的问题,而且喜欢追根溯源。而有的家长却往往以“没时间和你说这些”、“以后你就会明白了”等敷衍、塞责的话回应孩子,这恰恰扼制了孩子的好奇心。家长应认识到,好奇是孩子认识世界,实现社会化的起点,如果不予以支持和鼓励,将会挫伤其积极性。为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和正确引导,家长和教师应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切实改正。 三、问题是好奇的心脏,好奇是问题母亲 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充满好奇的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好奇始于“问题”,好奇导致创新。有了好奇,就会提出新问题,或者从新的角度去思考老问题,往往导致新的发现与突破,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展。 “问题”产生于“好奇”与“质疑”。“问题”是主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与应答。“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与定势,有助于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 “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呈现型、发现型和创造型。要形成一个真正具有科学价值的问题,需要多种条件和多方面的努力。 “流言止于智者”是一幸事,“问题”止于智者则令人遗憾。要造就创新人才,更新传统的以“释疑、解惑”为使命的教师观势在必行。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付诸实施,进而引起教学观念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使教育真正成为赏识和培养创造性才能的场所。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而如何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异精神,并将其引向真正的科学创新行动,应当成为变革现存教育教学模式的一个切入点以小学生的情形来说,对性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几乎都是男孩子,而且在男孩子中,也只是极少的一部分,这种情况往往是因特殊的环境影响才会造成。
对性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不能说不好,但是小学生应该有更适合去感到好奇的对象,例如:科学、历史、劳作、运动、音乐等等。当你发现孩子有这种倾向时,应及早纠正他,并指导他步入正常的轨道。
。
上一页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