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长征组歌》两首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9


[NextPage(四)阅读下面一段文章,完成(18-21)题(13分)]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章,完成(18-21)题(13分)


难忘的一躬


上初三的时候,人气最高的是语文课老师孙老师。他不但课讲得有特色,待人处事也无可挑剔。最叫人难忘的是每堂课在班长喊起立之后,他总要鞠躬还礼后才正式上课。


孙老师最讲信用,答应我们什么事,他总会做到。对我们这些学生来说,孙老师就是我们学习做人的一本活教材。孙老师所说、所做的,几乎成了我们的行动指南。


中考前几天的一个下午,第三节是语文辅导课。


上课铃敲响,进来的却不是孙老师,而是我们的班主任李老师。


“同学们,孙老师有点事,不能来上课了。不过他让我转告大家,放学前后,他一定赶回来,把大家的课补上。”


那时我们还小,谁也没有去想孙老师会有什么事,也没有人想到去问,但大家都认为,孙老师到时一定会来上课。


放学的铃声响了,孙老师还是没有来。


大家谁也没有动,因为同学们都相信,孙老师一定会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教室外站满了接孩子的家长。一刻钟过去了,不少家长走进教室领孩子,但没有同学走。


“孙老师说了,他一定会回来的。”


家长们只好退出去,静静地在教室外面等。


校长过来了。他轻声地告诉大家,一个小时前,孙老师的家属在校门口出了车祸,正在医院抢救。孙老师可能不会回来了,大家可以回家了。


不少家长再次走进教室领孩子,但依然没有人动。同学们还是认为,孙老师说过他会回来,他就一定会回来的。


教室里正因家长劝孩子回家而出现骚动时,孙老师的身影出现了。他来不及擦掉额头的汗水,就向依然在教室外的家长深深地鞠了一躬,连连说了几个“对不起,请多原谅”。然后,他走进教室,又向我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对不起,让大家久等了,今天就不必起立了,我们直接上课。”


教室内外静得出奇。


孙老师平静地讲完了准备的课程,再次向同学们深深地鞠了一躬:“谢谢大家的支持。我还有点事,有什么不明白的,明天继续。”


然后,对着教室外的家长们,孙老师又是深鞠一躬:“给你们添麻烦了,请多原谅。”


不一会儿,他的身影消失在了全体同学和家长的目光中。


中考后我们才知道,孙老师的家属在那次车祸中去世了。


同学们泣不成声。


那个下午,孙老师的鞠躬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成为一名教师以后,我一直把孙老师那几个抱歉的鞠躬作为自己对待学生和做人做事的准则,并把它当作我人生中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18.文中的孙老师“待人处事也无可挑剔”,这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19.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探究句后问题。(任选一题)(3分)


(1)“孙老师就是我们学习做人的一本活教材”,将孙老师比作“活教材”好在哪里?


(2)“那个下午,孙老师的鞠躬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将句子中的“印”换成“留”好不好?为什么?

 

 

 


20.文章倒数第三段补充交代“孙老师的家属在那次车祸中去世了”,你认为有没有必要?为什么?(3分)


21.如果你是孙老师所教的这个班级的学生,望着孙老师匆匆远去的背影,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请结合上文展开合理想像,写一段反映心理活动的文字(30字左右)。(3分)

 

 

 

 

三、作文(30分)


父母是我们成长中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传身教会使我们耳濡目染,影响我们的一生。所以古人极为重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严父慈母”,“养不教,父之过”“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些说法反映了古人对家庭教育的不同侧面的认识,对今天的家庭教育仍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家庭教育以人为本,更讲究科学性、艺术性,为子女的成长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当然,也有许多家庭,许多父母并非如此,他们自身的行为及其家庭教育的方法对子女的成长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影响,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请以“父母与子女”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答案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27分)


1、B 2D 3 A、 B 4、A 5、B


6. 默写(略)7.如果你是峰峦/何必在乎别人把你当成平地 如果你是春天/ 何必为一瓣花朵的凋零而叹息 如果你是种 子/何必为还没有结出果实着急


二、阅读理解(43分)


8、A 9、B 10、11(略)


12.(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说明子敬虽不愿子猷知道他的死而更悲伤,但子猷却能感到子敬已死,表明兄弟情深。


(2)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表明子猷因为子敬之死而悲痛,加之病痛,随子敬而去。


(3)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子猷希望为子敬弹奏琴曲,作为送别,表明兄弟情深。


13.不哭是因为子猷知道自己大去之日不远了,可以与九泉之下的子敬相聚了。哭是难以忍受与兄弟阴阳相隔,孤独一人之痛。


14.提示:作者是作了艺术化的处理手法,这里是表现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其实是子猷的生存之心已死。


15.送糖、吃糖、埋糖、化糖


16.一是糖的甜,二是指小亮妈妈以及老师、同学等人对他的关爱,让他感到心里的甜。


17.(略)


18.⑴学生起立后,他总要鞠躬还礼(2)最讲信用,答应学生什么事,总会做到。


19.⑴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孙老师“待人处事无可挑剔”“讲信用”对学生的影响之大,是学生学习做人的榜样。(2)不好,“印”字突出孙老师的鞠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不可磨灭,用“留”字显得平淡。


20.有必要,补充交代后,让读者知道了孙老师是在失去家属的情况下坚持来给学生上课,进一步突出了孙老师恪守信用的感人力量。


21.此题答案开放,可以表达自己对孙老师的感激之情、畅想孙老师的行为对自己的影响、表示对孙老师家属的祝福等等。


三、作文:30分

 


[NextPage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试卷 ]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试卷


第一部分

1.默写填空:(10分)

(1)纵使晴明无雨色,           。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似与游者相乐。


(3)青树翠蔓,        ,           。

(4)         ,          , ,一览众山小。

(5)不畏浮云遮望眼, 。

2.解释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⑴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⑶相与步于中庭。        

⑷其岸势犬牙差互。        

3.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回答下列问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中写何景,抒何情?(2分)

                                

(2)用浪线出诗中两组对仗的句子并体会其精妙。(2分)

                                

                           

(3)用“△”标出这首诗的韵脚,并指出押的是什么韵(用汉语拼音表示)。(2分)

                                

第二部分:

(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本文选自《        》,作者是        。(2分)

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欣然:         ⑵念:        

⑶寝:         ⑷但: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4分)

                                

7.加曲线句子蕴涵着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4分)

                                

(二)


(甲)


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啼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又仿佛吸进去以后凝化在体内而不要吐出来。

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左氵右蒙)的。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农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虽是盛夏亭午时分,正是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我们的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几手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它是台湾著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6.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大就成了“精”,成了“神”。其树龄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也近一个世纪了。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生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

就在我抵台的前几周,一声焦雷,从神木贯顶而下,一劈为三,中间全成枯焦。两段横卧地上,一段还站着。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胆汁。

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

(乙)


在那白皑皑的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无数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在岩石上漫流的水的声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在这林海深处,连鸟雀也少飞来,只偶然能听到远处的几声鸟鸣。当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休息时,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火光。

8.甲乙两段文字都有对           描写。(1分)

9.请找出这两处原始森林的共同之处,并简略说明。(4分)

                                

10.请找出作者笔下这两处原始森林的不同之处。(4分)

                                

                                

11.有人说,甲文重点写的是神木,有关原始森林的描写都是为描写“神木”作铺垫的,你赞成这种说法吗?谈谈你的看法。(4分)

                                        

12.甲文结尾处,重提“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有何作用?(3分)

                                        

13.找一找甲乙两文在描写原始森林时用了哪些相同的表现手法,并简略说明。(3分)

                                        

(三)


冬雨


清晨,拉开门迈入楼道,就听到楼顶的木制盖板上“沙沙”、“吧嗒”、“乒乓”的声音。

北国的冬不本是下雪的季节吗?在这“大雪”的节令,在一场瑞雪之后,竟然下了一场小雨!听惯了西北风的呼啸,忽然听到这雨声,让人觉得严冬已过去,又置身于春风春雨中了。那雨声使我不禁联想起广东音乐,“沙沙”声宛然《沉醉东风》中轻缓细切的弹拨乐,“吧嗒”、“乒乓”的大雨点儿声,多像《雨打芭蕉》演奏到一处小高潮之际那美妙的韵律。

楼外,雨小,雾大。雨,淅浙沥沥,如丝如缕,东飘西洒,悄无声息,要不是偶有几个大雨点,你就看不见它。冬雨虽然似乎来错了季节,却也有情,落在你的脸上、脖子里,并不给你寒意,也不让你产生淋漓之苦,只是凉丝丝的,你会顿生一种特殊的轻柔、清新和亲切感。

冬雨会躲进雾里,跟你捉迷藏,神秘兮兮的。雾蒙蒙,隐住村镇,裹住树,笼着一个神秘的世界。近处,雾中房屋、树木、电杆,朦朦胧胧,影影绰绰,似海上若隐若现的山岛,,又如烟波中耸着桅杆的船舰。雾也有情,好似跟你逗戏,给你“”个“圈”,你往前,她就后退,你退回来,她又悄悄地追过来,你喝喊,声音似落进大海里,杳无回音。

雾缓缓消退,树木从雾的纱幔里走出来。杨树虽已落尽了叶子,然而,那擎在枝头的绛褐色的苞头,经雨水润泽,有些膨胀,像初春欲放的苞蕾。远眺小溪旁那一排排一丛丛年轻的柳树,尚存几许绿色或淡黄的叶子,乍一看还真有几分柳枝鹅黄泛青、“依旧烟笼十里堤”的韵味呢。

雨更小了。人们立在雨中谈笑,小孩子们蹲在如镜的小水洼边,和自己的影子相视而笑,指点着,戏逗着。不少人打了伞,红的、黄的、绿的、天蓝的……饰着各种图案,远看,仿佛翩翩的彩蝶。此时此景,在许多人的眼中、心中,花伞已远非遮雨的工具,而是艺术品,是生活的装点,是美的一部分,似乎也寄寓了对春的渴望。

应该说,在北国,冬雨总该是不正常的,而这“不正常”却也令我别有情愫,启发了我的新思维,让我体味到造物主的“不拘一格”、无穷变化。冬雨不是老皇历,老皇历有些页码念不得了。不是吗,这几年,在不少发奋图强、追求高远境界的人们的心里,严寒的冬在缩短羞.温暖的春在提前着,火热的夏和金灿灿的秋似乎在延长着。

一位大作家说过,既然冬天已经来临,春还会远吗?

冬雨,你该是春的急先锋、春的精灵,你勾起我对春的向往和呼唤,让我早早地盼起春来。你牵着我的思绪超越了一个严寒而没有绿野和鲜花的季节,让我似乎看到一个万紫千红的季节已经早早来临。

14.“在一场瑞雪之后,竟然下了一场小雨”中的“竟然”二字针对“      ”而言。(2分)

15.本文依次从    觉、    觉、    觉等方面写冬雨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感受;再分别写雨中的     、     和     ,充满了诗情意。(6分)

16.摘出第4段中的拟人句和比喻句各一。(2分)

拟人句:                              

比喻句:                              

17.“冬雨不是老皇历,老皇历有些页码念不得了”,后一句在文中有什么特殊含义?(3分)

                                   

18.对加线句理解不正确的是(  )(3分)

A、每一个季节前都有一个形容词,突出了各自的特点。

B.这里的春夏秋冬并非实指自然界的季节。

C、表现了人们的热情和对火热生活的向往。

D、冬天缩短,春天提前是事实;夏天和秋天延长是想象,所以用“似乎”。

(四)


读山品水


山水之美,古来共谈,然而人们谈得最多的,还是山的灵性和水的神韵。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仁者在山的稳定、博大和丰富中,积蓄和锤炼自己的仁爱之心;智则步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濯自己的理智和机敏。这就是山水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的根本原因。人们通过读山品水,可以领悟到世事的兴衰变迁,人生的喜怒哀乐,寻觅到自己精神家园的相通之处,故历代文人墨客无不徜徉于名山大川以寻求灵感。

读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各有各的读法。远读其    ,近读其    ,精读其    ,细读其    ,读青、读绿、读和谐、读静谧……视角不同,意境也不同。“不登高山,不知平地”,是一种发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一种境界;“咬定青山不放松”,是一种坚守;“五千仞岳上摩天”,是一种豪壮。不要以为山是凝固的,山是岿然的活物。

品水,由于各人的气质不同,心境不同,也各有各的品味。在文人眼里,水是温柔的,因此他们常常把柔情蜜意的水与悠悠无尽的爱联系起来。水之悠长,好像爱情之天长地久;水之波动,似若爱情的起伏波澜。在哲人眼里,水是运动的,悟出的是人生的哲理。孔子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感叹的是 。孟子说“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比喻 。荀子对政权与人民的关系,给后人留下了发人深省的警句:“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老子呢?他既说“天下莫柔弱于水”,又看到了水“莫能御之”的力量。

云山苍苍,江水茫茫,读山品水,意味深长。

19、依次填入第二段空缺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3分)

A、苍茫  清秀  奔放  深沉

B、苍茫  清幽  豪放  深沉

C、广漠  清秀  豪放  深远

D、广漠  清幽  奔放  深远

20、第二段引用诗句,运用排比句式,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3分)

                                   

21、人们“读山品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用文中原句回答)(3分)

                                   

22、从全文来看,题目“读山品水”的含义是                     。(3分)


23、第三段中引用的孔子和孟子的话,极富哲理。请分别在哲理句后的横线上,填写一个揭示哲理的句子。(每句不超过15个字)(3分)

                                   

24、文章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从内容和结构上看,起了 的作用。(2分)

25、文章引述了诸多古代名家的诗文,请你写出下列诗句的作用及其生活的朝代。(4分)

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⑵“咬定青山不放松”:

                                   

三、写作:(60分)

以“请到我们家乡来作客”为题,写一篇文体字数不限的文章。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过雪山草地,四渡赤水出奇兵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长征组歌》两首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9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