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长征组歌》两首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4

[NextPage三.通读课文。]

三.通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播放《小石潭记》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要 求


Ø自读: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

Ø听读:欣赏《小石潭记》的朗读录音,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Ø伴读:伴随着音乐大声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参差(cēn cī) 寂寥(liáo)

摇缀(zhuì) 隶(lì) 四.精读课文。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动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作者选取了潭中的水(清)、石(奇)、树(蔓美)等景物描绘出了小石潭的概貌。作者由潭写到水,由水写到石,由石写到树和蔓,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

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与游者相乐。”这是全文写景物最精彩的一段。作者首先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又使人感到象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则从另一个角度写水澄澈空明。“似与游者同乐”,把鱼儿的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写得维妙维肖。句句写鱼亦句句写水,既写了鱼的形态,又衬出潭中水的清冽,一笔两写,互相点缀,写来诗情意,写出了大自然美景。一扫作者被贬后郁闷沉痛的心情,而对小石潭这一奇趣感到轻松、快慰。

④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坐潭上……悄怆幽邃。”由“水清”到“境清”,一个“凄神”,一个“悄怆”,借景写情,静坐深思,不觉感到分外凄苦。

⑤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最后补叙同游者,作为游记的结束是古代山水游记的一种格式,也可以看作游记的附文。

五.研读课文。 学生4人一组,开展讨论,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

a.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景,依序写景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

b.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闻声—见形)


--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 小潭源流( 溪身——岸势 )


--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c.文章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NextPage六.学生活动]

六.学生活动

Ø有人认为书上课文插图不能足以反映出小石潭的美景,请你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你的理解为课文再创作一幅你满意的插图。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探究本文写作手法, 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你熟悉的(或扬州的)旅游景点,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 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NextPage3、导语]

3、导语


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二、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三、翻译理解
|给加点字注音。


解( )衣

藻荇( )

遂( )至

未寝( )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四、赏析
思考问题:
1、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6、文章的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空灵、皎洁


竹柏——藻荇交横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潇洒、达观


自我排遣的乐观

 

 

 

 

 


18.《阿里山纪行》


吴功正


教学目标:

1. 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
2. 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3. 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4. 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2
2.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4


[NextPage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设想: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熟读课文,感受阿里山的如风光,体会课文的移步换景手法。

课前学习:自读课文,查找资料了解阿里山。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学生交流、思考与运用。

2、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后提出问题:阿里山给人的最初印象是什么?(要求用原文的词语回答),学生欣赏、思考、发言。

3、织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一步感受阿里山的如风光。学生朗读、感受。

第二块: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在文中划出作者游览的线路,说说课文描写了阿里山的哪些景物,并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让学生了解移步换景、寓情于景的写法)。学生圈、思考并发言。

2、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置身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内容思考"探究·练习一"。学生思考、发言。

第三块:语文活动(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结合台湾人民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对扬州的旅游业的发展提几条建议。学生讨论、交流。

第四块: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词,完成《同步导学》的相关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2、比较阅读,感受不同的写作风格。

课前学习:选择阅读一些写景的文章。

课堂学习:

第一块:品位语言(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结合探究练习二)

1、在文中划出自己认为写得优美的句子,然后小组交流。学生圈、思交流。

2、请几位同学朗读自己圈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为什么写得好。学生朗读、交流。

第二块:比较阅读(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组织学生阅读《天池》、《镜泊湖》,与课文比较在写山中水潭时有什么异同?学生阅读文章,思考并交流。

2、作者在游览时的心情有何异同,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并交流。


[NextPage第三块:评价质疑]

第三块:评价质疑

组织学生自我评价、并就课文疑惑提问。

第四块:布置作业

请你通过网络等资源查找有关阿里山的资料,选择一个或几个景点,写一段解说词,做一回小导游,带领大家游游美丽的阿里山。

 

 

 

 

19.《美丽的西双版纳》


李舵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对照手法的运用。
3、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难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配合。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是泰国、越南的近邻,土地面积近2万平方千米,边境线长966千米。她美丽、富饶、神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疆。
西双版纳是地球北回归线沙漠带上唯一的一块绿洲,是中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地区,也是当今地球上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被誉为地球的一大自然奇观。
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有关西双版纳的风光图片,如:景真八角亭、空中走廊、曼飞龙塔、野象谷、望天树、竹楼、泼水节等。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说说你心目中的西双版纳是怎样的?(学生交流)
三、学习课文,掌握内容
1、文章开头一段写什么?有何作用?
2、文章五个部分,具体写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写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文章开头一段是全文的引子。概括了全文的内容,点明了题目,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全文除开头一段文字外,由五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高高望天树
这部分由4段文字组成。第1段简介望天树的价值及其高度。第2段描述热带雨林中的藤状植物。第3段,写作者想拍摄“完整的热带雨林照片“的一段有趣经历。第4段,是用简笔交代傣族的饮食文化。
第二部分:竹楼映蓝天
这部分主要写傣族的人文景观。竹楼是傣族人民所特有的建筑,它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这部分由两段文字组成。第1段写竹楼的地理位置、构造及其作用。第2段主要写傣族人的热情好客和傣族的饮食文化。

[NextPage第三部分:悠悠野象谷。]

第三部分:悠悠野象谷。
这一部分由3段文字组成。第1段写热带雨林中的野象谷是一个吸引人的地方。第2段写大象表演的有趣场面。第3段写大象的最后一个表演动作。
第四部分:妩媚傣寨水
这一部分着重写傣族的民俗风情,属于人文景观。这部分由3段组成。第1段写打谷子,第2段写泼水节,第3段写水中嬉戏。
这一部分主要写傣族人民的生死观、人生观,富有浓浓的佛教意识。共有4段文字。第1段是总写,仿佛浸游在一幅民族风情的卷里。第2段写民族风情——修行与还俗。第3段写“关门节”和“开门节”,这也是一种崇信佛教的民族风情。第4段写“生与死”,反映了傣族人民的生死观、人生观。
四、小结
西双版纳是我国的风景胜地,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可写的材料实在太多太多了。但本文作者却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做到重点突出,以斑窥豹,条理清晰,给人鲜明的印象。五个片段,用五个小标题来表达。每个小标题都由五个字组成,句式整齐、结构匀称。五个小标题从五个方面突出了总标题“美丽的西双版纳”中的“美丽”二字。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找出文中运用对照写法的地方,并分析其作用。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学生收集西双版纳的有关资料,小组交流。介绍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
[示例]
在我国美丽的西双版纳,有一个“望天树”景区。这里有种做香料的望天树,在世界上也被列为保护树种,望天树直插蓝天,高约60多米。傣族人居住在竹楼里。竹楼,顾名思义是以竹木为材料建造的房,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存放农具杂物。西双版纳还有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热带雨林中的野象谷,虽野象难得一见,但那大象表演却十分有趣。五月份,傣族收获谷子的季节,我们可以看到一幅精心创作的男女打谷子风情画,还可以看到女人嬉水的妩媚风情。傣族人笃信佛教,每个男孩都要出家,然后还俗,这使他们成为“除苦积善,受过教化”的人。他们笑对生与死,表现了他们的乐观人生。总之,西双版纳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着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它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合的风景名胜区。如果有机会,你可一定要去西双版纳包餐那里的秀色啊!
二、品味语言
探究:从下面几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吗?你能讲一讲这些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吗?
1、主人家里的老爷爷蹲在竹楼上抽着自制的雪茄烟,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活像一尊塑像。
2、将竹席铺在割完的地里,田地就成了打谷场。男人先用自制的农具把割下来的谷子粗粗打一遍,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的女人们,手中挥舞着木锤再细细地打谷子。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作者采用剪影法,雕塑式地描写了人物的固定姿势和特定姿势的轮廓,集中而突出地显示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风貌,从而使老爷爷的形象在平面上如同雕塑,在静态中呈现动态,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活像一尊塑像”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对傣族老人尊敬和崇拜的感情。
2、作者浓墨重彩地勾勒了傣族人民打谷的风情画。打谷场由竹席铺成。男人“粗粗打一遍”与女人“细细地打谷子”,形成鲜明的对照。一粗一细,先粗后细,分工合作,相辅相成。女人们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手中挥舞着木锤”,在“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这个比喻贴切而生动,颇有诗情画意。这幅风情画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妩媚动人。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这幅风情十分喜爱和赞赏的感情。
总之,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真正做到景美、人美、语言美。

[NextPage三、学习对照手法]

三、学习对照手法
思考:找出文中运用对照手法的地方?并分析。
明确:
“悠悠野象谷”中野象的恐怖和大象表现的乐趣形成鲜明对照。
“妩媚傣寨水”中男人粗粗打谷子和女人细细打谷子的对照;
“打谷子”的风情画与“水中戏嬉”的风情的对照;
最后一段中“生”与“死”的对照。
本文就是运用这种对比的艺术手法,成功地把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出来,突出其“美丽”的特征。
四、小结
本文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三。

 


《蓝蓝的威尼斯》


作者:马信德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了解威尼斯的风光和文化艺术。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江山美丽多娇,培养爱我世界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意大利半岛南端,亚得里亚海边,有一个美丽的城市叫威尼斯,她被人们称为“世界水城”。说到她人人都赞不绝口;我们也曾通过书本、电视、网络对她有所了解。

课前我已经布置了预习作业,下面我就请大家说说你对威尼斯的了解。

1、 威尼斯是世界著名的水城,它有多少个大小岛屿?

2、 威尼斯有多少条大小河流? 3、 威尼斯有多少座桥梁? 4、 其中有一座全由大理石建成的,名叫什么? 5、 威尼斯最著名的名胜古迹是什么? 6、 威尼斯已有多少年的历史? 7、 威尼斯的机场是用哪位名人的名字来命名的? 8、 威尼斯的护城神是谁? 9、 威尼斯的城徽是什么? 二、创设情境

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组威尼斯风情照片。通过照片让学生对威尼斯的美有一个感性的、深入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威尼斯的无比喜爱之情。

三、生字注音


[NextPage三、生字注音]

舷 眺 缀


簇 魅 瑰

鳞次栉比 绚 四、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威尼斯的绮丽风光的?作者的漫游路线


2.请学生概括作者的漫游路线及所写之景:

飞机上俯瞰威尼斯概貌——一片蔚蓝色的世界。

夜里泛舟亚得里亚海——进入水晶宫般的人间奇景。

汽船上观赏运河两岸的建筑——像参观欧洲建筑艺术博览会。

散步时领略圣马可广场秋景——一幅美丽、和谐、幸福的卷。

3、从总体上看,本文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从不同方位视角,用一幅幅色彩明快的面,把威尼斯的迷人风采展现出来,使人们如临其境,陶醉其中。 五、把握特色

1、思考:作者抓住威尼斯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水都美 梁精细优美


蓝蓝的威尼斯 建筑美 游船造型别致

秋色美 广场绚丽多姿


2、思考:从总体上看,本文虽然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但细细梳理,在景点与景点之间,作者还穿插了其他内容,看看这些内容的穿插对表现威尼斯的美丽景色有什么影响。


第3自然段简介威尼斯的历史,突出了“威尼斯人用双手雕塑起来”这一点,赞美威尼斯人民的勤劳智慧。这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而且更突出了这个“亚得里亚海的瑰宝”的价值。


第5自然段穿插了威尼斯城徽的传说,给威尼斯美丽的景色抹上了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3、思考:作者为什么以“蓝蓝的威尼斯”为题?


“蓝蓝”不仅突出了威尼斯的色彩,而且写出了总体印象。 “蓝蓝”还是宁静、安详、和平、美满、幸福的威尼斯的象征,是威尼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


六、品味语言


1、出示《世界地理》对威尼斯的介绍


威尼斯位于意大利东北部沿海,是通往亚得


里亚海的主要港口. 城市建筑在100多个小岛上,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初中《世界地理》)

 

[NextPage请思考:]

请思考:

(1).这段文字采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

(说明)


(2).这段文字介绍了威尼斯哪些内容,最突出之处是什么?

(地理位置、交通地位、形成特点,尤其突出介绍了 闻名世界的原因----“水上城市”)


总结:这段文字的语言很平实

2、提问:


本文的语言给你的感觉怎样?(生动,运用了比喻)


美的事物需要用美的语言来描绘,课文中有许多比喻句,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威尼斯的风光。请你找出这些比喻句。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体会。 (1)、一片蔚蓝色的世界:天,是蓝的;地,也是蓝的。水天连接的远处,耸立着几处高楼和尖顶教堂,仿佛在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一簇簇的村落……


——这段文字描绘了一个蓝色的世界。作者把威尼斯比作“蓝色的盆景”,而威尼斯的建筑则是“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的一簇簇村落。这个新鲜贴切的比喻,不仅紧扣了题目,描绘出威尼斯给人的整体印象,而且有着深邃的意境,使平凡的事物变得瑰丽美妙起来,使游客产生了急欲去观赏个究竟的冲动。

(2)、118个岛屿,177条大小河道相互沟通,由401座各式各样的梁串连缀接而成的“水都”,就像一串颗颗珍珠连缀起来的瑰宝。入夜,灯光映着碧水,明月照亮大海,泛舟在亚得里亚海滨像进了水晶宫一般,真是人间奇景。

——这里运用了两个生动贴切的比喻。前一个比喻写水都的白天之美,后一个比喻写水都的夜晚之美。这两个比喻的共同特点是“闪闪发光”,给人光彩夺目、如诗如的感觉。灯光、明月、碧水、大海、珍珠、瑰宝……这是多么绚烂的世界,迷人的“人间奇景”啊。

(3)、深秋的威尼斯,绚丽多姿,游客如云,广场上千百只灰鸽争相啄食,供人拍照、逗乐,穿梭般来往的船艇,迎着飞翔的海鸥,构成一幅美丽、和谐、幸福的卷。

——这段文字是圣马可广场的秋景。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营造了一种和谐、幸福的气氛,给人陶醉的感觉。文中的三个比喻也恰如其分,特别是“画卷”,这一比喻带有综合美,富有诗情意。

3、出示秦牧语:“贴切新鲜的比喻‘可以使描述的事物和境界豁然开朗,甚至使人能记它一辈子,平凡的事物,常常也在形容比喻之下变得美妙起来了’”

4、美的事物需要用美的语言来描绘,本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好的范例。你也可以用你五彩的笔描写出美好的景色的。请同学们试一试,写一个比喻句来形容威尼斯的美。

七、知识迁移

1、比较威尼斯与扬州

浓墨重彩的油画 清新淡雅的国

2、城市建设出现 “千城一面


这些年来,一些地方大楼越盖越大,广场越建越阔,马路越修越宽。某个城市一有“标新立异”,其他城市立即群起效尤,而本城市原有的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街道、景观则拆除殆尽,造成城市特色逐渐消失。你对此有何看法?


3、如果要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扬州,提高扬州的国际知名度,你觉得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开展一些什么活动?请说说你的想法。


八、布置作业

假如你是一名第一次带团出游威尼斯的导游,而你又从没去过威尼斯,请你根据作者马信德游览威尼斯的路线设计一个讲解稿


《古诗三首》


望岳


杜甫


教学目标:
a、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b、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
a、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
a、诗中哲理的理解;
基础知识:
a、作者生平;
b、泰山的有关知识;
c、字音、字形;
教学方法:朗读法
教学过程:


[NextPage第一课时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师板书: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一齐读两遍。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4.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下面同学们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5.品读课文: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产生如此的情感呢?他惊叹什么,又赞美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因景而生情,这是客观因素;有没有作者的主观因素在里面呢?当时诗人二十几岁,这也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齐读。联系自己的社会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言名句。哪个同学能说两句。小学时我们学过一首诗《登鹳雀楼》,哪个同学将它背一下?其中有两句诗和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意境相似。哪两句?“
同学们一齐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这首诗写得很美,下面我请同学来谈一谈自己学了这首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赏诗中这一句   ,是因为   。”格式说一说。
三.总结课文:
  1.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东西,我请同学来总结一下。
2.布置作业。

 

钱塘湖春行


一、导入。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诗人是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问: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早莺、新燕、乱花、浅)按:这是总问,以下再逐句问。
问:“湖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为什么说“云脚低”?(“亏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讲:杜甫有句云“日脚下平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有句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状。脚,有下垂义。
问:“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莺不多;如多,当为“处处”。)为什么“争暖树”。(余寒犹在,鸟儿也想晒太阳。)莺不多,燕子多不多呢?(“谁家”犹言某家,“衔新泥”者,始筑巢也,可见也不多。)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莺燕不多,故为早春。这两句专写鸟儿。
问:第五、六句写了什么?(花草)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暗切题中“行”字)浅草有什么用意?(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题中“行”字。)
问:最后两句是怎么结住全诗的?(用抒情方式)这两句颇有韵味,能品味出来吗?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在白沙堤的绿杨阴里按辔徐行,可是开头只指出方位,“湖东”,面积太大了,为什么诗人“最爱”呢?到最后才点出白沙堤和它的景物特征,这就耐人寻味了。)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过雪山草地,四渡赤水出奇兵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长征组歌》两首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4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