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一: 课始,在板书课题之前我问学生:“你有没有非常想去的地方?”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有。” 师:“是什么地方?” 生1:“想去看海。” 生2:“想去北京看看。” 师:“为什么呢?” 生:“都说北京很好。”(对于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学生并不理解,所以就用“很好”来表达。) 师:“你想去北京看什么?” 生:“看天安门”、“看故宫”、“看人民英雄纪念碑。” 师:“有个山里孩子,他也想去北京看看,他想去北京看什么呢?读读课文,你们就知道了。” 本打算板书课题后,让学生看课题之后自己提问题,但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过渡到了课题上来,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也是训练学生质疑能力的一种方式,循序渐进,方能达到训练的目的。
片段二: 师:“在读文的过程中,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生:“壮观是什么意思?” 师:“就是气势雄伟的意思。” 但孩子们听了之后,还是非常茫然,一脸不解的样子。“什么是气势雄伟呀?”又一个孩子提出来。对呀,对他们来说我的这种解释只会让他们更加困惑。所以我立马从网上搜了一段天安门广场升旗的情景让孩子们看了一下,当孩子们感受到升旗仪式庄严、肃穆氛围的同时,也理解了“壮观”一词。影像资料比讲解更生动形象,学生易吸收消化。在看完视频资料之后,有的孩子说:“我也想去看看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有几个孩子也附和着。我因势利导,话题又转到课题上,让孩子们再来读一读,看有什么新的收获?这次学生抓住了“多想”两个字,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了,同时也对山里孩子看升旗仪式的迫切心情充分体会到了,再来指导朗读就轻松的多了。
一、看图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展示北京的风光图片 同学们,谁能知道这是哪里呢?(天安门、故宫、万里长城、颐和园、天坛......)去过北京的同学说说,还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2.导入:有一个山村的小朋友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他也想去北京,去看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一课《我多想去看看》。(板书课题:我多想去看看)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己先拼读一遍课文,生字先拼一拼音节然后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读后评议。 3.出示生字卡,(指名读、齐读、小组读等)相机学习方字旁、心字底,指导“升”字的写法。 4.同桌大声地互相指认读。 5.这首诗歌中有不少词用得可好了,我们来比比看,谁最聪明,读得最快。出示生词卡(苹果状),指名读。(读得好的,苹果送给他)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老师范读,要求大家专心地听,看看谁听出来了,老师是怎么读的? 2.自由读,想一想课文中妈妈告诉“我”什么,“我”又说了什么? 3.读后回答。 出示:妈妈的话。 4.你能自己读懂吗?你知道了什么? 5.(出示课件)理解“弯弯”、“遥远”、“壮观”,指导朗读。 相机进行词的训练:弯弯的() 6.“我”说了什么? 出示:“我”的话。 我多想去看看,看什么呢?为什么要去北京看升旗仪式呢?我们来读几句话。 出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 对,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我们的国家领导人都在北京办公、生活、处理国家大事、接见外宾,你在电视上看见过这样的镜头吗?同学们想去吗? 出示: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 你们见过五星红旗吗?它是什么样的?(出示国旗) 出示:我们爱北京,我们爱五星红旗。 只有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五星红旗是和太阳一起升起来的,一边是冉冉升起的太阳,一边是在国歌声中飘扬的国旗,那种庄严的场面多么激动人心啊!同学们,你们想去看看吗?那我们一起来读读小作者的心愿,谁能把这个山村小朋友特别想看升旗仪式的心情读出来?指导朗读。 四、激情感悟,指导说话。 1.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北京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录象,你们想看吗?(放录象) 2.看完录象,你想说什么? 3.下面,老师来读妈妈的话,同学们读山村小朋友的话。 4.完成练习:我多想去看看-----------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