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斜30多度北京内城为何缺一角儿
|
南斜30多度北京内城为何缺一角儿 北京城区有3000多年的历史,而作为陪都的辽南京至今也有1000多年。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城垣建筑甚为规整,尤其元大都城,严格按《周礼·考工记》原则建城,略呈长方形的城垣,南北端正,左右平直。到了明代,在改建城垣时使规规整整的大都城改变了模样,略呈方形的内城西北残缺一角。当你驱车在北二环由东向西行进,到了积水潭再往前,就会明显感到南斜 30多度,直到西直门立交桥和西二环交接,这个30多度的斜角就是缺掉的那一部分。 侯仁之教授曾说过,这是由于水面阻隔所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还有一些历史的原因。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明王朝。接着派中书右丞相徐达北伐元军,七月抵直沽,八月二日,攀城攻入大都城内。这时的大都城经过多次的战乱,已经是城垣残破。明军要想在这儿站稳脚跟,必须收拾残局,重整城垣及防御设施。徐达命华云龙改建大都城并决定把地广人稀的城北部弃去,缩小城区范围,重建一道北城垣。当时由于仓促施工,不可能像初建时那样详细勘测和设计,只能选择困难较小易于施工的地段修筑。 从地理位置上分析,从大都北垣到今北二环路之间,地旷人稀,尤其是东北部几乎没有什么重要的建筑物。1952年曾在雍和宫北面出土一通元代“都漕运使王德常去思碑”,原立在都漕运使府门前的,说明这东西一线曾有一条河道。因此华云龙在此建城时,只要将河道稍加浚通即可成为护城河,这是符合实际规划原则的。但当城墙修到西端时,就会遇到海子北端的水面阻隔。若城墙往南移,水面就更为宽阔。那为什么不再往北移绕过海子呢?若整个北城再移,不仅西半部建筑较多,又涉及到规模宏大的元中书省旧址。为了军事需要,明军可以把民房拆掉,甚至全部埋在城下,但要想在短时间内拆掉这组宏大的建筑群是很困难的。当时的形势不允许耽搁太久的时间,只能择易而行,沿翰林院南侧修筑。 那么城墙是如何通过海子水面的呢?“文革”期间填掉的太平湖(今地铁车辆段处)也是海子的一部分,和今积水潭是连在一起的。为了城垣规则整齐,城墙就得从海子北侧浅水区或枯水区正向穿过,当然基础是很不牢固的,而我们所见到的清代晚期城墙西端却是东北西南走向的,这个谜单靠史料还难以解释。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卫星遥感技术在解决地貌、地矿、地质结构等方面的问题时显出特殊的功能。根据卫星影像分析,北京城西北角既有直角墙基影像,又有斜角墙基影像,两墙基夹角约35~36度之间,正东正西墙基线位于元代海子西北端北岸附近,和东段城墙在同一纬线上,说明这里确实曾修过城墙。有资料记载:从车公庄到德外大街一线有一条地层断裂带,正好经过城西北角与那段直角边斜向相交。这段在潮软基础上修筑的城墙肯定会经常倒塌,以后屡修屡倒,最后不得不改变施工方案,躲开这段不祥之地。 在新街口外二环路口,海子有一个细脖处,在这里采取通水措施,城墙由这里转向西南沿海子南岸修筑,把海子的西北端全部舍在城墙之外,作为护城河的一部分,这样不仅墙基牢固,比水面留在墙内侧更利于防守。从此西北角由直角边变成了斜角边。俯视北京城,宛如方方的棋盘被砍去一角,看上去很不顺眼,但是这便是大自然的威力。 在新街口外二环路口,海子有一个细脖处,在这里采取通水措施,城墙由这里转向西南沿海子南岸修筑,把海子的西北端全部舍在城墙之外,作为护城河的一部分,这样不仅墙基牢固,比水面留在墙内侧更利于防守。从此西北角由直角边变成了斜角边。俯视北京城,宛如方方的棋盘被砍去一角,看上去很不顺眼,但是这便是大自然的威力。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北京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南斜30多度北京内城为何缺一角儿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北京新春旧俗 |
下一篇文章: 北京的小巷为什么叫“胡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