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河北省唐山市第六十八中学 王立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⑵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事,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细威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及品位古文语言能力。 3、情感目标: 感受北方宜人的早春景色,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一草一木,感受大自然给自已的恩赐。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体会本文白描,拟人,比喻的写作手法及写作技巧。 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在翻译过程中注意翻译技巧。 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门,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以有什么好看的景致,看一看作者袁宏道是如何描写我们北方独特的早春景色的?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介绍作者。 2、介绍写作背景。 3、教师明确:本文是一则游记。并介绍游记的具体知识。 (1、2由学生根据预习向其他学生介绍,如有遗漏之处教师补充,重点的地方教师再次强调。如作者的相关知识,教师可采取提问的方式。)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找三个学生读,每人一段,读完后其他学生找毛病并纠正错误读音。最后教师明确并选择重点字及其读音板书。 2、教师领读。注意:节奏停顿:读音:语调的轻重缓急:作者的感情。 3、学生自己读。(限制时间,大约4~5分钟)(要求:读熟) 四、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翻译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限制时间。约7~8分钟,因为课下提前布置了预习作业──翻译全文) 活动方式:小组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并注意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在讨论完后,教师有针对性的逐段明确。特别强调的是翻译技巧。 如: 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出于匣”=“于匣出”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于山石草木之间潇然”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未之知也”=“未知之也” (“之”指代上文的“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廿二日天稍和,(吾或我)偕数友出东直…… 柔梢披(于)风 五、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感知文意 活动方式: 要求概括出每段写的是什么。 小组讨论后自由发言。 教师适时引导并板书。 六、品读课文,体会作者写景妙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学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将之在脑海中呈现出一副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意境。 活动方式: 一两分钟思考后,选两三个学生自由发言,其他学生补充,之后教师稍加点拨。 2、同学们认为作者写咱们北方特有的早春景色写的怎么样?那你认为作者写的好在那里? 活动方式: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从修辞及白描角度给予适当提示。 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句子。 白描方面教师从以前学过的知识引(同时也复习了旧的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其表达效果。 3、自读课文,体会这篇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想感情? 活动方式: 讨论后自由发言。 (大部分学生会回答:表达的是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这时教师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从作者在官场感到孤独以及对城市,官场的厌弃方面加以引导。要求学生找出相映语句并加以说明。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和“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最后教师明确。并点明文章中心。 七、要求学生谈自已学完本课后的收获,之后教师对本课的重点知识加以提示并强调 如: 重点字及读音。 几个特殊翻译技巧。 白描、比喻、拟人等修辞格的运用。 本文的感情。 八、作业布置 【板书】 城中“余寒犹厉”(欲扬先抑,反衬,对比) 总:满井全景(一望空阔) 满井游记 郊田有春 分:水、山、柳、麦、人、鸟、鱼 寄情山水,抒写性灵(自嘲,自傲)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满井游记,袁宏道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满井游记》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