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谈中国诗》教学实录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最后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钱钟书,字 , 著有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集 ,散文集 ,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 等。 

  2、基础字词考核: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

  A、梵(fàn)文   倾轧(yà)   轻鸢(yuān)剪掠   引吭(kàng)高歌

  B、颦蹙(píncù)  给(jǐ)予   吞声咽(yàn)理   应(yìng)运而生

  C、缄(qiān)默  精髓(suǐ)  呶呶(náo)不休   数(shuò)见不鲜

  D、叫嚣(xiāo)  熨(yù)帖  了(liǎo)不足奇   一蹴(cù)而就

  学生朗读,改正错误,明确答案:B

  二、探究论证方法

  教师:作者在“谈中国诗的特征”时,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谈一谈。

  学生1:有举例论证,第十自然段,作者在论述到“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时,举了陶渊明《饮酒》和李白《独坐敬山亭》,来证明他的观点。

  学生2:还有引用论证,第五、六自然段,作者在论述中国诗富于暗示,引用了很多古代诗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学生3:我还要补充,作者除了大量引用中国诗,还引用了许多外国诗人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的见解。

  教师:同学们很能发现问题,请你结合文章五、六自然段谈谈引用诗句的作用?

  学生2:我认为五、六自然段引用诗句,主要是来论证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的特征。

  学生3:引用诗歌,形象生动,通俗直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这样更能吸引听众。

  教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好,可见钱老先生知识渊博,学贯中西,旁征博引,使文章跌宕生姿。

  讲到这,老师禁不住想起了一件有关钱先生的轶事: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外国学者来到中国,一是要看这壮丽巍峨的万里长城,第二就是要拜望钱钟书!可见钱老先生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荣誉,他被称为“文化大家”。请同学再深入探究一下,本文还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4:我们又发现了一种论证方法——对比,文章第二自然段,在论述中国诗是早熟的,是与外国诗对比论述的,外国诗的发展顺序是史诗——戏剧诗——抒情诗,中国诗的发展顺序是史诗(无)——抒情诗——戏剧诗。

  教师:很好!钱老先生在文章开头就明确了自己的立场——比较文学,所以在论述问题时就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看看哪名同学还能文章中找到这种论述方法?

  学生5:第五六自然段,阐述中国诗暗示性的特点时,说中国诗歌中有许多疑问句式,引用大量诗句后,又引用了莎士比亚和拜伦的诗,对比论证中国诗和外国诗在这一点上是有共性的。作者把引用与对比论证两种方法综合运用了。

  学生4:我也发现这种综合论证的方法了。文章第十一自然段说“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就是在第十自然段引用陶渊明、李白、格雷和歌德的诗歌对比后得到的结论。

  教师:的确,钱老先生善于综合运用论证方法以理服人,以智启人。同学们还能找到能体现钱老智慧光芒的特别的论证方法吗?

  学生6:我发现了,是比喻论证。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话“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把中国诗形式短小的特征揭示的淋漓尽致。

  教师:说得太好了!善用比喻是钱老先生写作的特点,看看你还能在文章中找到一些类似的语句吗?

  学生7:第五自然段“我愿意换一种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怀孕的静默”把我国古典诗歌言简意丰,富于暗示性的特征比喻得恰如其分。

  学生8:第九自然段“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突出了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安和的特点。

  教师总结:作者为了让听众了解中国诗歌的特征,综合运用了举例、引用、对比、比喻的论证方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对各种材料的运用信手拈来,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他用自己睿智的思想是把博大的知识海洋浓缩成涓涓清泉,让读者心悦诚服,茅塞顿开。所以他的散文被看作是典型的学者散文。

  三、品味文章的语言

  过渡:本文除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语言轻松、幽默,看似随意而实则深刻,看似轻淡而实则味厚,下面我们就品味一下这篇文章幽默的语言。请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自由发言。

  学生9:第四自然段有一句话“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很幽默很诙谐,让人一下子就记住了中国诗小而精美的特征了。

  学生10:我印象最深刻的第9自然段说,“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 一语就道出了两种诗歌语言上的不同之处。前者高亢雄壮,后者低沉斯文。

  学生11:第三自然段“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谈诗体、诗心互相制约的关系是“雅”事,鞋和脚却是“俗”物,“雅”事居然凭“俗”物说明白了。如此妙喻,实在让人忍俊不禁。 

  教师:同学们谈的都非常好。我也发现了一段文字很有趣味,在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咱们一起交流一下,这句话要说明什么呢?课件出示: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学生讨论。

  学生11:这段文字出现在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应该是证明自己的结论的。但联系上下文我有一句话不明白。“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教师点拨:你能感觉作者对“哈巴狗儿”的态度吗?

  学生11:应该是嘲讽的。

  教师:这个“哈巴狗儿”运用的是什么修辞呢?

  学生11:应该是比喻,讽刺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

  教师:是的。作者在阐述了中国诗的特征后,得出了反对中西方文化本位的结论,提倡中西方文化的兼容并包。

  学生11:我明白了,“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句话也意在讲我们中国人对外国诗了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国诗的魅力。

  教师:作者用幽默的语言含蓄地告诉我们中外诗互相影响,共同发展。

  五、课文总结 

  钱钟书融会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并在保证论述严谨周密的同时运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真不愧为“文化大家”! 

  六、布置作业 

  把本文所引用的中国古代诗人的诗句摘出,与篇名、作者、朝代一一对应,并熟记。

《赠汪伦》教学实录
公园一校 汤凌飞 
课前交流: 
我有个提议,想和大家交个朋友愿意吗?你们比我小我叫你们(小朋友),我比你们大,你们叫我-—(生接大朋友。) 
师:上课,小朋友们好。 
生:大朋友好。 
导入新课 
师:今天汤老师又认识了这么多新朋友,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既然是朋友, 
我想请教大家,朋友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呢?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论诗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谈中国诗》教学实录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