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活板》教案

《活板》教学设计
通常,文言文教学总是先串讲文意,然后作文意分析。而我以为这样的教学弊病不少:串讲文意时讲授古代汉语的相关知识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枯燥乏味;串讲文意和文意分析许多地方内容重复,效率低下;完整的文言文教学变成了古汉语教学和文选解读的的拼盘,不伦不类……
我以为,文言文教学实为文言文阅读教学,其依据是在课程标准中文言文教学的课程目标呈现在阅读教学部分,基于此,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其任务有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学习古代语言。受钱梦龙先生《愚公移山》教学实践的影响,我将《活板》一课的阅读教学与古代汉语教学融为一体,引领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学习古代语言,学习古代语言为有效阅读文章服务,以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古代汉语的意义,强化学生学习古代语言的动机;避免交叉和重复,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学目标
1.学习文言词语:印、就、板、已、和、更、互、设、炀、布、稍、从、贴、为、讫
2.积累文化知识:从、雕版印刷、活字印刷
3.学习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火烧令坚  用讫再火令药熔
被动句式: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定语后置的倒装句:有奇字素无备者
通假字:已、镕、文、止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文章的意义,理解说明文写作应围绕别说明事物的特征合理安排写作的顺序。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导入
由四大发明谈起,轻学生说说印刷术中的活字印刷。(可以读带来的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宋元文化部分有关印刷术的部分)
说明记录活字印刷术的古文献资料最重要的就是沈括的《梦溪笔谈》,其《技艺》部分记载了北宋时期毕昇发明的印刷术,题目是编者所加。
二、读课文,正音。
三、再读,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问题:
1.在活字印刷术发明之前,知识是如何传播的?
抄书,雕版印刷。缺点是速度慢。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2.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昇是什么时候的人?他是什么身份的人?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3.活字印刷是如何操作的?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先制字,而后设版、排字、炀版、平字,这里是按工作程序来说明的,这也是一种时间顺序。这样的顺序安排是文章富有条理,头绪清楚,便于说明事物。
4.为什么用胶泥作字印?不继续用木头刻字?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5.活字印刷有何好处?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6.现代汉语中常用汉字有3500个,那时,常用字也不会少,排版时这么多的字怎样才能迅捷方便地找到呢?
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
7.遇到没有的字怎么办?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火烧,瞬息可成。
8.运用活字印刷时还应注意些什么?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9.当时,活字印刷术传播开了吗?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注意:
从课文中找出答案,然后再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相机进行古汉语教学。这样,学生枯燥的古代语言的学习目的性强,就变得有意义了,可能也有意思有趣得多了。
四、领会探究
作为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其实质的是活字印刷术,而不是雕版印刷术。那么,为什么活字印刷术被誉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人类作出的重大贡献呢?
活字印刷为什么比雕版印刷印刷速度快,大大加快了知识传播的速度,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快是因为活字印刷术“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字模是活的:每字为一印。
排版是活的: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
印刷是活的: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字印数目是活的: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做法是活的: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火烧,瞬息可成。
版是活的: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小结:文章紧紧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进行说明。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与其他事物的地方,活字印刷区别于雕版印刷的地方就是“活”,这样就可以保证文章中心突出。
五、再读文章、总结。
活板这篇短文向我们介绍了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清楚明白地告诉读者活字印刷术的操作程序、优点、使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与作者围绕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不无关系,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知识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将之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并成为四大发明并不为过。
问题:
1教材p119注释12将“炀”解释为“烘干”有误,应为“烘烤”。
2.教师用书练习二、1参考答案将“和”当作连词解释,与教材注释不符,参考译文犯了同样的错误。
3.教师用书练习二、2参考答案将“以草火烧”解释为“用火烘烤”不确,“烧”就是“烧”,由泥质的变成陶质的,这样字模才能反复使用。参考译文也犯了同样的错误。
4.教师用书参考译文将“火烧令坚”翻译成“用火烤一下,让他变得坚固”,亦误。
5.《梦溪笔谈》中并无《活板》这个题目,注释中应作出说明。

第一教时 导读课

 

知识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文,了解作者及《梦溪笔谈》;了解时间(工作程序)、逻辑相结合的说明顺序;掌握“帖、旋、砥、就……”等字的含义及“火、为、帖”等字的不同用法。

 

能力教学目标:学生在掌握文言字词含义及用法的基础上,初步学会结合注释翻译文言语句;通过口述活版的制作过程,简要的工作流程图,从而能指出课文的说明顺序。

 

思想教学目标:学生在了解活版“活”的特点和它在印刷史上的划时代意义中,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热爱科学、开拓创新的热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疏通文言语句;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词语;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

 

教具准备 :1、录音机、磁带 2、投影仪、投影片 3、铅字打印机的字模、字框

 

     法:能力型教学模式(省级教改课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分钟)

 

教师以简短的导语提示课文知识重点,凝聚同学们的注意力)

利用教具字模、字框引出“活字印刷”的话题,然后导入新课:同学们,我手上这一个个的是铅字打印机上的字模,如“是”“我”“国”“中”“人”,一字一印,我按照句子排列:如“我是中国人……”,把整篇文章的字模,放于字框中,固定,压平,就可以反复印刷了,印完之后这些字模拆下来可以反复使用。这可以说就是“活字印刷”的雏形。你知道印刷技术在哪个国家的什么时代发明的?(学生参与回答)我可以很自豪地告诉大家,这“活字印刷”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900多年前,北宋的平民毕升发明的,比德国的答凳堡活字印刷要早400年,这是多么伟大的创举啊!今天我们有幸在语文中学习《活板》一文(板书课题),了解活字印刷在当时的制作、印刷情况。

 

教师报导读题 (1分钟)

 

教师按课文重点归纳出五六个知识点,化解为若干个问题,抛砖引玉,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掌握课文的经络重点。报导读题时,要求学生不看书,不作记录,静听默记)

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用圈点勾法疏通词句,做到能口译全文。

在原文中找出练习三及投影片上的字,理解其不同含义及用法。(投影片1

请你根椐说明内容,出简要的工作流程图。然后说说第二段在具体介绍活版时是按什么说明顺序介绍的,按这样的顺序说明有什么好处?

文中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学习了这篇课文后,结合你现有的历史知识,谈谈对你有什么启示?

 

听课文录音(3分钟)

 

(学生听课文录音初步感受课文,明确一些字词的读音,并思考导读题)

默读课文,做书间笔记 (8-10分钟)

(学生用铅笔在课文中圈点勾,作批注)

快速在每个自然节前,依次编上节码,例:123……

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文言文还应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的理解)。

用( )括出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的句子。

把握行文思路,给课文分段、分层(用“11”隔开)

归纳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于篇眉)

总结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写于页角)

 

学习组讨论 (5分钟)

 

(前后两桌四个同学为一个学习小组,讨论导读题及其它常规的书间笔记,分析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集思广益,准备作班内交流)

 

自言自语整理书间笔记 (1分钟)


(学生把通过自学独立完成,又经过学习组交流的书间笔记作口头整理)

 

学生自告奋勇在全班交流书间笔记 (5分钟)

 

(由几个同学串讲课文的文言字词 结合导读题3~6题,交流在疏通文言字词句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生齐读课文 (3分钟)

 

(在自学、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通过读,整理思路)

 

教师精讲课文 (10-15分钟)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活板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活板》教案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