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雁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7岁会作诗,十四五岁时能与当时文士酬唱。20岁开始为时10年以上的壮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35岁到长安应试,落第后因居长安10年。安史之乱起,携家逃难。他把家眷安顿在郴州羌村,只身往灵武投奔唐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他冒险逃出,跑到凤翔谒见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长安收复后,他在朝廷生活了一段时间,因直言敢谏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关内大旱,他弃官携家西去,历经千辛万苦跋涉到成都,靠朋友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一座草堂。后来,友人严武镇蜀,保荐他当了检校工部员外郎,这就是后人称他“杜工部”的由来。后因成都战乱,杜甫又迁至夔州,过着贫穷的生活。最后病逝于湘水的一条破船上。 杜甫诗现存1400多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形象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题解 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发,滞留茨州。诗人晚年多病,孤苦零落,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这首《孤雁》诗,表达的就是乱离飘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 一般咏物诗并不道破所咏之物,但杜甫此诗开篇即唤出“孤雁”,说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这是多么执着的精神啊!次联又以“谁怜”二字设问:昔日的同伴都在云端里飞得很远了,谁会同情我这个形单影只的失群孤雁呢?三联紧承上联,写孤雁边追边望,望尽天际,似乎又望见了同伴的身影;追飞不及,心中哀伤不已,好像又听到了同伴的呼叫声。浦起龙《读杜心解》评析这两句说:“惟念故飞,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鸣,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生至此,天雨泣矣!”尾联以野鸦反衬孤雁,表达了诗人的爱憎之情。孤雁念群之情是那样浓烈,心中是那样悲痛,追求是那样的迫切,但一群野鸦全然不懂,纷纷然鸣噪不停。诗人既以“孤雁”自比,那么“野鸦”则是象征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佚名《杜诗言志》云:“此时庸庸碌碌之人,谁知杰士心中之事。彼纷纷鸣噪者,不过野鸦之类耳,有何意绪耶?”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诗意散译 这只孤雁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想念并拼命追寻它的同伴。昔日的同伴都在云端里飞得很远了,谁会同情我这个形单影只的失群孤雁呢?孤雁边追边望,望尽天际,似乎又望见了同伴的身影;追飞不及,心中哀伤不已,好像又听到了同伴的呼叫声。但一群野鸽全然不懂我的悲痛,纷纷然鸣噪不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