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北京路中学 孙殿高
官渡之战以曹操的胜利而告终,但袁绍之残余势力袁尚等勾结辽西乌恒首领屡犯边境,严重威胁曹操的后方,为他统一天下大业制造了很大的麻烦,于是曹操毅然挥师北上,平定乌恒之乱,欲在战略意义上统一并巩固北方。北征乌恒途中经过碣石山,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亦曾登临的碣石,正当秋风萧瑟之际,沧海波涛翻滚,诗人曹操自然浮想联翩,诗兴大发,给我们留下了千古绝唱,细究其里,审美意趣形诸笔端。
一、 形象之美
诗人站在视野开阔的碣石山上,美景尽收眼底。耸峙的山岛如巨人一样;秋风中的大海,汹涌澎湃,“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山岛上的草木,欣欣向荣,丰盛繁茂,摇曳弄姿,与浩瀚的大海点染烘托,相映成趣。这时,诗人笔下的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组成了一幅壮美的图画,给人以无尽的审美情趣。英国的托马斯·班内特在《大地上的神圣理论》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我认为,自然界的庞然巨物是最令人赏心悦目的。除了天上的苍穹以及浩渺无际的星空之外没有比大海和高山更叫我感受到愉快的了。这些巨大的东西有一种庄严和雄伟的气魄,在我们的心灵刺激起伟大的思想和激情,使我们自然而然地想起上帝和他的伟大。”透过这段话,我们不光看到的是壮美的图画,更能联想到的是作者的高大形象和豁达胸襟,让人油然而生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二、 意蕴之美
中国古代诗歌是最讲究意境的创造的,这首诗展现给我们的是人物辉映、景情交融的理想境界。站在碣石山上,眺望壮美的大海,激发起渴望一统天下的诗人的无尽遐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寥寥数言,想象奇物,气魄宏大,水天相接,浑然一体,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包揽星辰的伟大气派。读到这里,我们会自然联想到诗人的人生经历、阔大胸襟。这奇特的景象不正是诗人雄心壮志、一统天下、“志在千里”精神的生动写照吗!情与景,水乳交融,像“水中盐,蜜中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海与诗人浑然一体,分不清彼此,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诗人就是把“呈于吾心”之胸襟“见于外物”大海的,含蓄隽永,“自成高格”,成就千古之句,给人以无尽的审美意趣。
三、音韵之美
本诗选自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本是步韵吟唱的。其韵如何,我辈不得而知。但如透过那一句句鲜活的诗句,我们就能感悟到那位慷慨激昂的“幽燕老将”的沉雄气韵。诗人跃马横刀,面对如此豪壮之景,以“衣”步韵,沉雄慷慨,心忧天下,慨当以慷。本首诗采用典雅的四言形式写成,短促激越,言简意丰,景美韵谐,令人目不暇接,突显建安风骨之雅致厚实。
钟嵘在《诗品》中每以滋味论诗,他说:“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心动,是诗之至也。”笔者以为读曹诗就有这种感觉,慷慨激昂如“杲杲为日出之容”,美丽多姿如“洒洒拟雨雪之状”。曹诗中的审美情趣,只能通过“操千曲”去“晓声”,只能通过多读多品,方能解其中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