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已经是清朝灭亡后的100年了,这时的人民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城市里灯红酒绿,夜色十分迷人,歌舞厅、酒吧、广场、音乐、偶像……现代文化全方位包裹着现实生活,这是社会的进步,无可厚非。但过于现实的生活又使人心力憔悴:天天为了利益奔波,为了生存而勾心斗角,面对压抑的生存,感觉到人性的蜷缩和逼仄,一天的忙碌之后只想回家睡个觉,来缓解一下疲乏,面对外面的世界心里总有种隔阂:一种虚无感在外面的世界变幻,投身于世俗可能将自己陷落,没有品位的生活和苟且的生活可能将人性淹没,时光的流逝只能换来蜷缩的背影和刻满皱纹的脸庞,人生是什么?价值是什么?仅仅草木一秋人生一世吗?好了,就不拔高的意义的层面,就从充实感来说,心理空间被名利添塞就充实吗?但总觉得这样的生命是一种亚健康状态:像感冒后轻飘飘的身体,感觉自己无根的漂浮。在房子的后面,有一片果树林,里面有几块田地没有被开发出来,里面常有农民来干活,没有事干,常常看看那些人的劳动,那些农民一天种地价值估计不大,仅仅是一些蔬菜,在城市里也长不好,但看看他们干活认真的样子和那辛苦模样有种充实感:感觉他们最实在,离大地最近离现实最近,知道怎么最现实最细微的生活。
是的,总想给心灵找到一种调剂,使心灵有充实感,读书也是另一种方法。书中积聚了中外多少年的精神产品,能给人某种鼓励和涵养很是必要。其中,曹操的诗作堪称上品,尤其在当下读。
曹操的诗作简约宽阔,风骨苍劲,意境高远,这使人能抛开软绵绵的靡靡之音,能使人对于分毫不让毫厘必计的现实放得下想得开。尤其,在这萧瑟秋风今又是的深秋读来,特感生机和力量;在这夜晚读来,特感神交古人,万卷在手的怡然和自在。
一千多年前的秋天,秦皇岛的外的海岸是天清海阔,清霜凛凛,战旗猎猎,曹操终于打败劲敌而统一了北方,一直生长在内陆的他终于也在这里看到了大海。上苍对曹操是恩宠的,成就了他的英雄事业。这时的曹操可以说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有此事业作支撑,有文人气质作铺垫,荡气回肠的名篇一挥而就。
是的,曹操是应运而生的。汉朝的分崩离析给现实流下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惨状,统一能恢复安定的社会生活,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曹操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完成了历史使命,同时也将自己定格一个对历史很有贡献的英雄人物,并且,曹操不是起身于草莽的武夫,不是被盲目的推到历史的前台,而是一个文人,在他的意识里埋藏这使命感,他的使命感促使他迈向他的目标,他的使命感也常常激励自己前进,《观沧海》则是现实的事业和心中的使命感汇合积聚而成,所以,他的诗作凝聚着历史的沉重感和文人的抱负感,是一种力量在跌宕起伏,在展开和纵横,尤其在开阔的海景烘托下,更为广阔和澎湃。
上大学的时候,车过秦皇岛,当时是早晨,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列车在平原上奔驰,听人说大海就在几十公里之外,当时真有冲动到海边看看,感觉一下海边《观沧海》写作的意境,但作为学生,生活的拮据而没有成行。但知道这里就是当年曹操从中原逐鹿后平定关东所到过的地方,这就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名句写作地点,不仅一种英雄气油然而生,望着远方的地平线,仿佛看到的广阔的大海和竦峙的山岛,看到了千年前统一北方的诗人曹操。
虽然当时没有机会去看看大海,也没有机会到曹操东临碣石的地方去怀古,但在今夜读曹操,那种生气依然可以感觉。时光已经流了一千多年,前人的事业仅仅存留在史书,现实的列车已经将我们载到触手可及的现代,电话电视互联网已经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现在想到大海的时候,不仅仅想到大海的无际,也想到大海的有限,大洋彼岸并不是遥不可及,一根细细的网线或者电话线可以互相连接,凭一张机票可以互相来往,海岸线是金海岸,沿海经济发展带已经是全国的最发达地区,到了上海,这个港口吞吐四海的通都大邑已经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找不到差距了,这些一切的一切,当年的曹操是在东临碣石时根本没有预料到的。当年,曹操面临军阀混战,采取的手段只能是招兵买马,消灭群雄,更是令曹操想不到的是1000后的今天,世界的发展而是采取和平和合作手段在进行。
但是今天读曹操学什么?这就是在为利益蝇营狗苟的时候,不要忘了还有大写的人存在;在轻歌曼舞的之中,涵养一种苍劲的骨力,不能被现代性的生活浇灌成“肌无力”;在茫茫人海种迷失自我的时候,不妨宕开一笔,静思古今。仅仅是这些吗?不,还有更多的。
常常在网络中碰见仇外情绪很浓的网友,俗称“愤青”,很不介意,一次和一个来单位进修人谈闲事,说起美国,其竟然咬牙切齿的骂:“支持美国有病”,还有人在骂“考托福出国是不犯贱?”。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要立足于世界,必须要包容于世界,资源和技术的不均衡,形成中国的发展必须依赖世界,形成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要有世界的眼光,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清政府闭疆锁国,但现代人的心中的这个藩篱依然没有完全拆除,这不能说是这个国家的福。我们面对大海需要一种气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面对海外文明,同样需要一种气魄:包容其他文明,这是我们走向世界的基础,这是我们在世界上能将中华文明融化于世界文明的必要条件。作为泱泱大国的国民,应该有大国风范和心态,学习曹操就要学习这种大气磅礴,毕竟,清朝已经灭亡了100年,曹操已经离我们一千多年了,我们所作所为应该无愧于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