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G >> 观沧海 >> 正文

 

《观沧海》精品赏析

魏武帝曹操北征乌桓,行经碣石,登临赋诗。这就是著名的《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各位大猫小猫看到这里可能要奇怪了:我们明明在讨论中出,怎么扯到曹操身上去了?且少安毋躁,听小慢慢道来。
其实这首《观沧海》并不是什么描写自然景物,抒发壮志豪情的篇章,而是一首淫湿。描写的是曹操宠幸一个爱妾的全过程。这个爱妾姓"观"芳名"沧海",乃是曹操至爱之人。大家可能要问了,古代行军打仗,不是不允许在军中带女人的么?这不假,但是曹操本是好色之徒,看过三国的可能都记得,他征讨宛城张绣时,为了泡个马子白白送了大将典韦的性命,还染上了可怕的非 典。留下了两个千古名句:"此城中有妓 女否?""非 典,吾命休矣。"大难不死之后竟然无视前车之鉴,为了泡江东二乔又白白送了几十万大军的姓名,可谓色得九死不悔,淫得荡气回肠,在军中放一个心爱的女子又算得了什么?……扯远了,就让我们用一个mopper应有的X光眼来重新审视一下这首诗。

第一句很简单,曹操带大军来到了碣石山,随军带着观沧海mm。(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第二句写的是前戏,沧海mm已经动情了,开始哗哗地流水(水何澹澹),而且这个mm有着魔鬼身材,上半身非常的丰满,两座高峰傲然挺立(山岛耸峙);

第三句描写下半身,非常浓密啊……(树木丛生,百丰茂);

第四句告诉大家,他们在寒冷的秋风中打野战(秋风萧瑟),曹操不容易啊。沧海mm身材太好了,所以会看到"洪波涌起"(洪者,大也……)大家想象一下,上下翻飞啊……

关键的第五句来了,大家知道,日为阳,月为阴,日月之行,其实就是隐喻男女之事;后半句是个倒装句式,正常语序应该是"其若中出",大家是不是恍然大悟了?是不是又有点失望,怎么一下子就完了呢,难道曹操早泄?这我们就不管了。

第六句讲的是完事后的景象,"星汉"指银河,大家晚上抬头用Y D的目光打量一下银河,那颜色是不是很象什么东西?西人把银河叫"Milky way",直译过来就是"牛奶路",相信很多人新婚之夜都送过牛奶吧?"若出其里",这半句就不另外解释了,跟"若出其中"差不多的意思。什么?你问我为啥没有"里出"这个词?我tm哪知道,我还想问为啥是"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呢!

好了,现在只剩最后一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大家学这首诗的时候,那些狗P不通的语文老师是不是费劲解释了半天这一句,大家还是觉得和上文很不连贯?这就对了,因为这本来是一手〈!-->淫湿,他们对上面几句的理解根本就不对嘛,怎么可能连贯?这句翻译成白话文是这样的"这次临幸真是完美啊,我写了这首歌来纪念一下"这下很通顺了吧?

回到正题,"中出"这个词其实不过是汉朝的口语,曹操的诗就是明证。那么为啥先秦的《礼记》里面会出现呢?原来自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先秦著作多所散佚,到了汉朝,幸存下来的老儒生们凭借一星半点的印象重新编辑出来了一些,其中就包括这部礼记,所以里面混杂了不少汉代的口语,"中出"即其中是一例。今天大家看到的《礼记》是汉末三国的大学者郑玄订正的,正好和曹操同时代,所以他们的作品中出现这个词就不足为奇了。

两汉三国之后,经过了两晋南北朝的乱世,中国语言又发生了不少变化,"中出"这个词也慢慢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到了唐代,还偶有使用。日本遣唐使来大唐学习文化,凡事必录,连这个快要消亡的词汇也一并学去,并在日本四岛发扬光大之。而在中国本土,反而湮没无闻。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光阴如箭,转眼过去了一千七百多年,曹操当初留在碣石山的一手〈!-->淫湿慢慢被不学无术的陋儒们歪曲成了咏怀之作。公元1954年,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来到了这里,一样的雄才大略,一样的慷慨豪迈。对着茫茫大海,巍峨碣石,他突然悟了,哈哈一笑,挥笔写下了点破千古谜题的诗篇: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鞭,什么叫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遗,什么叫遗?)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jian。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观沧海,曹操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观沧海》精品赏析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