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G >> 过秦论 >> 正文

 

《过秦论》疑难解析

过秦论》疑难解析         1、《过秦论》铺写九国人多势众,是为了什么?极写陈涉的卑微弱小,又是为了什么?

    《过秦论》对于秦国以外的其他九国──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势力作了极为铺张的叙述。

    当秦国日益强盛、不断扩大疆土的时候,诸侯各国害怕了,于是,“会盟而谋弱秦”,“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它们集合结盟,商量削弱秦国的办法;采取合纵的外交策略,缔结了外交关系,互相支持,结成一体。它们不惜用“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重大代价,来招揽天下贤才;它们那里有以养士闻名的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它们会集了各个方面的人才,其中有不少能够“为之谋”、“通其意”、“政其兵”的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们做了各种准备,便“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这使人感到,九国确是人多势众,秦国面对如此强大的九国联盟,其处境的艰危是可想而知的。

    但事实不是这样。秦国面对九国已经兵临城下的百万雄师,却毫无惧色。它敢于“开关延敌”,大开关门,让敌兵进来。秦国不费吹灰之力,天下诸侯就已经疲困不堪了。九国的军队被打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落花流水。

    文章写到这里,我们才明白了:原来作者铺叙九国的“强大”,实在是为了映衬秦国的强大。写九国是为了写秦国。把九国写得这样人多势众,却被秦国轻而易举地彻底击败,这才更显出秦国的强大来。正如《水浒传》写武松打虎,越是渲染那吊睛白额大虫的凶猛无比,就越是映衬出武松超乎寻常的胆略和勇力一样。如果武松打的是不足称道的幼虎或是什么、狗之类,那武松也就不足称道了。

    至于作者极写陈涉的卑微弱小,目的也在于映衬。作者把陈涉和九国诸侯作了四个方面的比较,认为陈涉地不如诸侯,武器不如诸侯,军队不如诸侯,谋虑不如诸侯。按理,在这种情况下,既然秦国曾经轻而易举地彻底击败九国,那也就可以轻取陈涉了。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秦国不但不能胜陈涉,反倒被陈涉一举灭亡。一个卑微弱小的“四不如”诸侯的陈涉,却能够一举灭亡秦国,可见秦国已经“攻守势异”,不是统一前的秦国了。

    如果作者不极力写出陈涉的卑微弱小,就不能映衬出灭亡秦国之易;如果把陈涉写得很强大,甚至比九国的力量还要强大得多,那也就不能充分表现出秦国的脆弱和国势的变化。

    作者采用上述那种映衬的写法,有助于发人深思:为什么强盛了“百有余年”、曾经并吞天下诸侯的秦国,会如此迅速地败亡于卑微弱小的陈涉呢?这是为什么呢?作者“过秦”的深意已经隐含在这里面了。

  2、秦朝的过失,只在“仁义不施”四字,为什么作者一直不说,到结尾才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贾谊写《过秦论》旨在“过秦”,在于指责秦朝的过失,为汉文帝提供改革政治、避免社会危机的历史借鉴,以为长治久安之计。

    秦朝的过失,只用“仁义不施”四个字就说尽了。但作者一直不说,到篇末才加以点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好处就在于能够使读者造成悬念,在对比分析中逐步弄清问题的症结,逐步接近作者的观点,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文章的结论,收到龙点睛、水到渠成的艺术效果,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作者先从秦国的兴盛写起,由初盛、益盛而极盛,作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这个时期,秦国不断强盛起来,战略上处于攻势,任何诸侯国都不能与之抗衡。即使象九国那样合纵抗秦,也终于土崩瓦解,“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到秦始皇时,国势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北筑长城”。天下大局已定,在秦始皇看来,他的帝业已经成为金城汤池,牢不可破了,将自一世而至万世,子子孙孙,传之无穷。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当秦国处于战略攻势的时候,是何等声显赫、威震殊俗,锐不可当!

    可是,就在秦始皇力图巩固帝业的时候,亡国的祸根也就埋下了。他“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杀天下豪杰,收天下之兵。“执敲扑以鞭笞天下”,用暴政来统治人民。秦始皇一死,那卑微弱小的陈涉便“倔起阡陌之中”,“天下云集响应”,迅速灭亡了秦朝。

    从这里我们又可以看到,当秦朝处于战略守势的时候,是何等脆弱无力、不堪一击、一触即溃!

    攻时凌厉,守时脆弱,“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是为什么呢?

    末段,作者进一步指出,“山东之国”的强大和卑微弱小的陈涉是“不可同年而语”的,但秦国却能够以一个诸侯国的地位和力量,“招八州而朝同列”,招今雍州之外的八州臣服秦国,使同列的诸侯前来朝拜入贡,然后“以六合为家”,统一天下。而在统一天下之后,却被力量远不如山东各国的陈涉一举灭亡了,“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一个陈涉发难起事,竟然使秦朝的帝王宗庙全被毁灭,国家破亡,秦二世为赵高所杀,子婴为项羽所杀,成为天下人的笑柄。这是为什么呢?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才最后点出:导致秦国“攻守之势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这就是结论,也就是作者所要指责的秦朝的最大的过失。

    篇末点题,妙在龙点睛、水到渠成。  3、《过秦论》一文是如何进行反复比照,逐层深化的?

    作者为了论述中心,反复比照,逐层深化。先是远比,作者写陈涉的出身卑微,才能平庸,不成军旅,可是“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随即得到天下人的响应、支援,“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写陈涉起事如此之易,和前文写诸侯攻秦如此之难,遥为映照,对比鲜明,为下文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再是近比,从比较中引出议论。陈涉之位和九国之君比,尊卑悬殊;陈涉武器和九国之械比,利钝大别;陈涉之众和九国之军比,众寡悬殊;陈涉之谋和九国之士比,智愚径庭;陈涉有山东之国相“度长挈大,比权量力”不可同日而语。可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就激起了读者兴趣,为作者揭示答案蓄积了语势。最后是总比,总括前文两极对比,从而揭示题旨。总结全文时,总结了秦占地由小到大,广有天下,势力由弱到强,统制诸侯,统治由暂到久,长及百年。一夫毁七庙,宰割天下者反身死于人手,将秦与陈涉两方面都予以极化。这样,“何也”的设问就变得更强烈。层层递进的情势便迸发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便如水到渠成般自然,雷霆震空般有力。  4、《过秦论》一文在叙史上有何特点?

    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例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卬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又如:山东诸侯曾多次合从抗秦,皆被张仪等人的连横术所破,韩、魏、楚三国多次献地于秦,秦土日广,这是秦的“诈力”策略的胜利,作者把所有这些史实都集中到九国之师攻秦失败一事上来加以表现。说到秦统一全国后,则着重揭露秦始皇压迫人民的政策──这其实是“诈力”策略的继续。这个事实充分说明:秦在转入守势之后,“其道不易,其政不改”(《过秦论》中篇语),它的覆灭是不可避免的。

    从以上分析还可以看出,政论叙史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求细节的准确。  5、《过秦论》的体裁是议论文,但为什么记叙却多于议论?这样写法有什么好处?

    议论文,是摆事实、讲道理的文章。但它必须以事实为基础,从大量的事实中推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来,这才具有以理服人的逻辑力量。

    记叙多于议论,这是《过秦论》的特点。文章以五分之四的篇幅,按时间顺序叙述了秦由弱到强,再到鼎盛,直至最后灭亡的事实,以此加以论证秦亡的原因。

    本文的体裁既是议论文,为什么记叙却多于议论?因为本文的重点在于论秦之“过”。要论秦之“过”,就必须有大量的史实,把他作为议论的依据,说理的基础。所以本文一、二、三、四段基本上是叙事,叙述秦国逐步强盛的史实,极写六国合纵攻秦反而失败,为秦所并,显示了秦上升时期的蓬勃发展之势;然后又极写陈涉领导的义军,人少势孤却迅速推翻秦王朝,突出了秦亡之速。通过这样的叙述,用历史事实互相对照,得出了秦虽有百多年的兴盛史,败六国,吞诸侯,一统中国,威振四海,却亡于兵士疲的陈涉之手,乃是仁义不施的结果。在探讨秦亡原因的同时,其过秦讽汉之旨已意在言外。

    本文叙述多于议论,其史实的叙述也是为议论作准备,作张本。如缺少足够的叙事,议论就缺乏依据,议论就流于空乏。有了足够的叙事,结论从叙述自然引出,就可少发议论而道理自明。这犹如水到渠成般自然,文意顺理成章,具有以理服人的力量。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过秦论,贾谊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过秦论》疑难解析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过秦论》语法修辞
    《过秦论》多音字辨析
    对比论证的方法在《过秦论》中的运用
    关于《过秦论》的分段
    透过《过秦论》解析贾谊人生
    《过秦论》三题
    关于贾谊的诗
    浅谈《过秦论》的修辞艺术
    读贾谊的《过秦论》
    《过秦论》(下)及译文
    论文对长篇叙事材料的处理──兼谈《…
    《过秦论》课文题解
    《过秦论》课文导读
    《过秦论》主题思想
    《过秦论》电子教材
    《过秦论》教学建议
    《过秦论》的结构艺术
    《过秦论》赋体色彩探微
    《过秦论》生字注音
    层层对比,翻出“仁义”──《过秦论…
    《过秦论》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几种情…
    峻拔锋利 语警词工──谈贾谊的《过…
    秦之“过”安在
    帝国兴衰启示录──读《过秦论》有感
    《过秦论》写作背景
    读贾谊《过秦论》
    《过秦论》分析
    读贾谊《过秦论》
    重读《过秦论》
    引领学生的综合思维──从《过秦论》…
    《过秦论》中“逆取”与“顺守”的哲…
    《过秦论》对比的运用
    《过秦论》课文导入
    《过秦论》思路辨正
    《过秦论》难句解析
    贾谊简介
    《过秦论》形似字辨析
    《过秦论》词语解释
    《过秦论》通假字
    《过秦论》多义词辨析
    《过秦论》词类活用
    《过秦论》教学设计
    《过秦论》涉及人物简介
    《过秦论》教与学知识点梳理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
    《过秦论》写作特点
    《过秦论》写作特色
    《过秦论》课文分析
    《过秦论》重难点讲解
    《过秦论》问题探究
    《过秦论》词语古今异义
    《过秦论》教学杂谈
    《过秦论》特殊句式
    《过秦论》语言的“美人痣”
    《过秦论》教学设计
    《过秦论》教学设计
    《过秦论》教学设计
    《过秦论》教学设计
    《过秦论》结构分析
    《过秦论》文体简介
    《过秦论》(中)
    《过秦论》译文
    《过秦论》教学案例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过秦论》知识整理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过秦论》一课的知识点总结
    《过秦论》教学设计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