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D >> 答谢中书书 >> 正文

 

答谢中书书参考译文

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 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人。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浑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外交物,唯以披阅为务。”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字词积累:

注音或写字: 弘(hong ) 两岸石bi ( 壁)   四时ju (俱)备    猿( yuan )鸟 

颓(tui )     沉鳞(lin )jing ( 竞)跃 与( yu )

解释: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 四季 歇 消散    颓   坠落     沉鳞   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 争相        欲界 指人间    与 参与,这里指欣赏   

读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山 川 /之 美,古 来/ 共 谈。高 峰 /入 云,清 流/ 见 底。两 岸/ 石 壁,五 色/ 交辉。青 林 /翠 竹,四 时 /俱 备。晓 雾 /将 歇,猿 鸟/ 乱 鸣;夕 日 /欲 颓,沉 鳞 /竞跃。实 是 /欲 界 之 仙 都。自 /康 乐 以 来,未 复 有 能 与 其 奇 者。

参考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全文共七句,划分层次,用 // 隔开。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理清思路:全文可分3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然后分 朝    与 夕    两层来写。最后   抒怀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领全文,点明中心 

说一说“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的?

描写“ 晓雾” “ 夕日” “沉鳞”是从视觉角度,描写“猿鸟”是从听觉角度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描写景物的视角是如何变化的?

仰观俯察-------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描写,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议论(抒情)。

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相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闲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仙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整体把握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山水相伴相映,则神采焕然,情味盎然。这里是“高峰入云”。峰,其形峻峭;入云,高入天际。山下是“清流见底”。水流迤逦,清明澄澈。峰高水清,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这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则更为绚丽动人。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常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作者观察极细,笔致极纤,把握了事物特征,描摹山水情态,使人目随笔转,情偕意迁,晨景热烈欢跃,暮象清静幽寂,给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其四,动静相衬之美。客观景物不会单调划一,散文写法也切忌呆板凝滞。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配搭。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轴。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答谢中书书参考译文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