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资料 >> 高中 >> 一年级第二学期 >> 语文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单元考试 >> 正文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质量检测试题

一、 选择题(30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挥斥方遒(jiú) 翡翠(cuì) 几瓣(bàn)  油腻(nì)B、发酵(xiào) 寂寞(jì)  山峦(luán) 青荇(xìng)C、彳(xíng)亍 浪遏(è)飞舟 溶解(róng) 溘(kè)死D、蔚蓝(wèi) 侵蚀(shí)  诅咒(zhòu) 踟蹰(chú)2、《沁园春 长沙》这首词中有两个词语贯穿全词两条主线,这两个词语是(  )A、看 问   B、问 记  C、看 忆  D、怅 记3、下列句子的横线上依次应填入的词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组是(  )(1)如果青蛙耐不住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2)眼里   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3)波光里的   ,在我的心头荡漾。(4)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   里放歌。A、冷清 晃过 彩影 烂漫   B、寂寞 晃过 艳影 烂漫
C、寂寞 飘来 艳影 斑斓   D、冷清 飘来 彩影 斑斓
4、下列诗句朗读停顿处理错误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C、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D、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5、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1)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2)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3) 为什么我的眼是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4)波光里的艳影,是夕阳中的新娘。A、反复 拟人 设问 借代   B、反复 拟人 设问 比喻C、排比 拟人 反问 暗喻   D、排比 比喻 设问 借喻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A、青年学生风华正茂,应当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B、他说话风趣幽默,经常说得大家贻笑大方。C、这位同志学识渊博,能力很强,处理这类问题当然是游刃有余的。D、我们学习马列主义要掌握精神实质,不能生吞活剥照抄照搬的。7、下列横线上依次所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有人将   喻为“浑然无迹的明珠”,将   比作“精心结构的建筑”,将   看成“行云流水”。应当说,这些比喻是贴切的。A、散文、小说、诗歌    B、小说、散文、诗歌C、诗歌、小说、散文    D、小说、诗歌、散文阅读下面一首新诗,完成 8— 10题 断章(卞之琳)你在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B.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C、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上创造诗歌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D.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心目中,“你”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想象中凸现出来.9.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做装饰品的 深沉的人生悲哀。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毛泽东同志常用旧体诗来反映现代生活的思想,这些诗也是现代诗歌。如《沁园春·长沙》就是现代诗歌。B.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它始于唐,盛于宋。C.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沁园春·长沙》是中调。D.“沁园春”是词的词牌,它规定这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这一首词的内容。 二、(4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一)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1、对这段词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头两句都省略了介词。应是“独六于寒秋,湘江向北去”。B、“万山”的“万”是概数,极言山多,“遍”、“尽”也是如此。C、“长空”是形容天空辽阔,“浅底”是形容江岸边的水浅。D、“怅寥廓”写出因宇宙广阔引发的深沉而激昂慷慨的思绪。12、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触景生情,见物起兴,诗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浮想联翩,感慨万千,才发出气壮山河的一问。B、“怅”紧承“看”而来,“问”由“怅”而发。C、这句话主要是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人定胜天的思想。D、“大地”和“沉浮”一语双关,它包容着自然界、民族、国家等在丰富的内涵,实质上诗人已提出革命的领导权应该掌握在谁的手里的问题。13、“翔”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 (二)我打东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14、“你”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答: 15、诗中“青石的街道向晚”是用来比喻什么的?(3分)答: 16、“美丽的错误”有什么含义?(3分)答: 17、《致橡树》这首诗表达了新时代怎样的爱情观?(3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18分) 诗要抒情言志(节选) 沈国铨等 正是情感的激荡,推动诗人进入创作过程。诗人没有激情,便写不出感人的诗篇。古人说:“情动于中则形于言。”诗歌的这一创作规律,说明了诗歌的特点,首先在于集中、强烈地抒发感情。历来的诗人、文艺理论家,一致肯定诗歌的这个主要品格。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淳沫若说:“诗是强烈的情感之录音”,“诗的本质专在抒情。抒情的文字便不采诗形,也不失为其诗”。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将诗的特征概括为八个字:“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他把情归为诗之根。 诗不但要抒情,而且贵吐真情。明人薛瑄在《读书录》中说:“诗文出于真情则工,昔人所谓出于肺腑者也。”诗来不得虚情假意。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是诗之大忌。明人李贽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生发出如下的慨叹:“古之贤圣,不愤则不作矣。不愤而作,譬为不寒而颤,不病而呻吟也,虽作何观乎?” 说诗的本职专在抒情,并不意味着情感是诗的惟一的内容,诗还应当有思想。中国古典诗歌理论很早就提出了“诗言志”。汉《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志”是指情意与怀抱,按我们现在的理解,言志,是既要抒情,又要表达思想。 别林斯基说:“要想诗句成为诗的,不但只有圆熟和铿锵的音调不够,只有情感也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思想,正是思想构成了一切诗的真实的内容。”当然,诗的思想不能是抽象的概念。如果诗以抽象的概念为内容,那么诗人只需凭思辨的头脑,从理念出发,就可以作诗了。诗的思想,是诗人对生活与斗争的观察、体验,从中孕育、发掘出来的独创的见解和认识,是同诗人的热情融合在一起的,可以激起人们情感共鸣的真理。18、第一段引用别林斯基、淳沫若、白居易的话,目的是论证什么观点?(3分)答: 19、第二段中明人薛瑄的话的意思是□□□□□。(不超过5个字)(3分)20、第四段中说:“诗的思想不能是抽象的概念”,而应当是:(4分)答:(1) (2) 21、李贽用“不寒而颤,不病而呻吟”比喻什么?有什么作用?(4分)答:比喻□□□□;(不超过4个字)作用是□□□□□□□□□□□□(不超过14个字)22、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A、 抒情是诗的根本。B、 诗人没有激情,便写不出诗篇。C、 言志,既要抒情,又要表达思想。D、 诗的格调高低,决定诗所蕴含的思想。E、 思想构成一切诗的真实的内容。F、 “虽作何观乎?”这个反问句有力地表达了诗应是发愤之作这个观点。 三、 填空题(16分)23、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 。 , 。粪土当年万户侯。(4分)24、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2分)25、生命诚可贵, 。 ,两者皆可抛。(2分)26、、写出下列诗人的国籍(4分) 穆旦( ) 泰戈尔( ) 狄金森( ) 普希金( ) 27、读下面的仿拟诗,填空(4分) 某局近日乱纷纷,群龙无首欲断魂。借问局座何处去?秘书遥指度假村。 这首诗是拟 朝诗人 的七绝《 》而作的,它讽刺的现象是 。 四、语言综合题(14分)28、依照下面加波浪线的句子,在两处横线上各写一个比喻句,要求句式与加波浪线的句子相同,连接顺畅。(6分)在命运的大起大落中,你别无选择,只有抖落一身的疲惫,咬紧牙关,积蓄力量,再次站起。站起来,在惊涛骇浪中站成含笑的礁石;站起来, ;站起来, 。 29、试模仿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中的诗句的构思,再造一个新的意象,仿写一段诗。(8分) 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岩上,/这静默的毁灭,/并不使我懊丧……/只要我的爱人,/是青青的常春藤,/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地攀援上升。仿写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语文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单元考试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质量检测试题,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