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例】
(学生已初读课文。)
师:谁能说说台湾的小朋友为什么很想到北京看雪?
生:因为在台湾很难看到雪。
生:过春节时,孩子们只能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美丽的雪景。
生:他们看到的白雪是用洁白的棉花做的,他们想看看真的雪是由什么做成的。
生:我也从没见过真的雪,很想看看真的雪,台湾的小朋友肯定和我们一样想法。
(出示:“北京离这儿很远吗?”孩子们问。)
师:这里的“这儿”指哪儿?
生:指台湾。
师:北京离台湾很远吗?谁能告诉台湾的小朋友们?
生:我看过电视,知道台湾离北京有一两千公里呢!
生:暑假里我和爸爸、妈妈乘飞机去北京,飞了两小时多,听爸爸说,台湾就在咱们泉州对面,乘飞机可能也是两小时多吧。
生:我爷爷昨天告诉我,他以前乘火车从北京回家,坐了两天两夜,要是乘火车到台湾,要更久。
一生插话:到台湾没有铁路,不能乘火车。
另一生反驳:海里也可以建铁路嘛!
师:是啊,或许有一天会建起海底遂道的。
师:那台湾离北京远吗?
生:远。
师:可这位老师为什么说“不算太远”?
生:因为那位老师的故乡在北京,他肯定经常回家,所以觉得不太远。
生:因为老师很希望台湾的小朋友去北京看雪,所以骗他们说不算太远。
生:不是骗他们,而是老师的心里话。我姑姑在新加坡,我妈妈告诉我,新加坡离这儿很远,可我姑姑却告诉我说不远,说等我读五年级时就带我去她们那儿玩。
生:老师知道台湾的小朋友想到北京去看雪,再远的路也应该不算太远。
生:台湾和咱们泉州一样,都是祖国妈妈的孩子,所以不算太远。
师:说得真好!你们看过雪吗?
生:没有。
师:泉州和台湾隔海相望,语言、天气、风俗习惯等都差不多。你们想不想和台湾的小朋友一起到北京去看雪?
生:想!
师:你想和台湾的小朋友怎么看雪、玩雪?
生:我要和台湾的小朋友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滚雪球。
生:我要在大雪中教台湾的小朋友学三路拳、南拳。
生:我们要在大雪中赛跑。
生:我们要在大雪中踢足球。
生:我们要在大雪中唱歌、跳舞。
生:我要把雪装在瓶子中,放入冰箱里,再送给台湾的小朋友。
师:说得真好,你还想带台湾的小朋友参观哪些地方?
生:我想带他们参观长城。去年,我和爸爸去了长城。我爸爸告诉我,不到长城非好汉!
生:我想带他们游览故宫,故宫漂亮极了!
生:我想带他们参观广场,看升旗仪式,然后在广场上放风筝。
…… 【评析】
一、适度激疑,培植探究意识
“学贵有题。”教师结合学生情况(泉州与台湾隔海相望,学生亲人、亲戚中很多在台湾,对祖国宝岛台湾有一定的了解),适度激疑,将学生带入一个个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解疑、释疑中,求知欲望受到呼唤,探究意识得到培植。
二、 适量引申,培养合作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发展合作精神”。从小学低年级起,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学生合作意识,可从学生直接地交流,探讨而解决问题中培养,也可在间接的、教师所创设的合作情境中学会情感的交融。在“和台湾的小朋友看雪、玩雪”中,在“带台湾的小朋友参观”中,学会合作,已深入孩子们心中。
三、适机渗透,培育爱国情怀
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点要让学生明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生搬硬套,而是引导学生分析北京到台湾的远近,憧憬与台湾小朋友们“看”雪、“玩”雪,使“海峡两岸一家亲”的情感渗透其中,爱国情怀得到培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