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品评语言文字及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2、体会理解学生的顽强及智慧的退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篇末点睛和对比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3—4) 1、在加拿大魁北克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里,有大自然留下的一个谜,(板书:山谷中的谜)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指名答 2、通过昨天的学习,你能迅速从课文中找到它的谜底吗?(补充板书:底)指名用书上的话回答。 原来是因为雪松有一种特殊的本领(板书:雪松)。揭开这谜底的人是谁呢?(板书:旅行者) 3、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也带上行囊跟着这两位充满智慧的旅行者,通过这篇记载着智慧的文字(板书:课文)走进加拿大魁北克这条神奇的山谷,靠近那充满智慧的雪松,一起去探索生存的智慧吧!那我们背起行囊出发吧!(齐读课题) 二、 精读课文 1、明确小组自学要求:(2) (1) 师:这树,这人,这文,无不充满着智慧,个小组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的情况有选择的去探究,可以选择他们中的一个、两个、甚至把他们综合自来共同探究都可以,让我们去品读、去批注、去思考,一会我们来比比谁的背囊中采集到的智慧最多。 (2) 各小组讨论确定研究内容,以及需要的大概时间 (3) 班内简单交流时间 2、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学习:(10) 读文、批注、找收获、谈体会; 教师巡视指导 3、班内交流自学所得(20) (1) 交流从雪松身上品味到的、获得的收获: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启发引导学生读好描写雪松的语句。 (2) 讨论、交流、理解旅行者的话中蕴涵的智慧 a: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指导学生读好第二个旅行者的话。 b: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把思考引向深入:(什么时候应该去正面抗争?什么时候需要适当的让步?) c:把思维引向更广的空间:古今中外,有那些人就具备了雪松的这种智慧? (3) 你能从课文中选择一句最简洁而又最能概括这一道理的话吗? 从而指导学生读好最后一节,背诵这最后一节。 (4) 交流这篇文章写法上的智慧:学生汇报体会到的精彩写法,教师适时点播 4、给学生提供展现自己智慧的舞台: (1) 师:我想各位同学的背囊(包)里,一定装满了智慧,收获不小。 我知道我们六(1)班的同学喜欢创作,你能用一段话或者一首诗、一支歌或其他方式来谈谈你的收获吗? (2) 班内简单交流 三、 小结、作业 1、师:听了同学们精彩的点评与创作,我对“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我们把所有的智慧都装进我们的行囊中,去展开我们人生新的旅程,愿我们今后能够凭借智慧克服人生中的一个又一个困难! 2、最后向大家推荐一本书《智慧背囊》。 3、完善自己的创作明天的语文课继续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