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单元测试题
1.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竹筛(shāi) 觅食(mì)
鼎沸(fú) 缠络(chán)
B.脑髓(suí) 秕谷(bǐ)
蝉蜕(tuèi) 踱步(duó)
C.祈祷(dǎo) 褪(tuì)色
劝慰(wèi) 绚丽 (xuàn)
D.和蔼(ǎi) 犀利(xī)
徜徉(tǎng) 絮语(xǜ)
2.下面词语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A.呜蝉 轻捷 诧异 菜畦
B.绣像 质朴 云宵 惨白
C.渊博 斑蝥 严历 倘若
D.预兆 琢磨 惆怅 撷取
3.下面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鉴赏(欣赏) 人迹罕至(脚印)
B.哽(声气阻塞) 人声鼎沸(水开)
C.凝聚(聚集) 绅士风度(气质)
D.际遇(遭遇) 莫名其妙(说出)
4.给下列句子的横线上选择恰当的词语。
(1)我对他很 (尊敬 恭敬 崇敬),因为我早 (听说 听到 听闻),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2)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 (根 支 枝)短棒 (支 架 棚)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放 撒 搁)些秕谷,棒上 (系 绑 拴)一条长绳……
(3)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 (难受 难过 吃惊)。啊,那些坏家伙,他们 (贴 帖 粘)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4)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 (发觉 察觉 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 (依靠 爱恋 依恋)!
5.下面句子中选出的词全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的一项是 ( )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
A.后面 园 那里 花坛
B.三味书屋 腊梅花 花坛 园
C.三味书屋 后面 园 可以
D.花坛 腊梅花 在 爬上
6.下面句子中选出的词全是表示动作的一项是 ( )
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
A.亲手 栽 屋顶
B.栽 绕 爬
C.紫藤 窗口 屋顶
D.如今 一直 爬到
7.对下列各句的修辞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早( )
①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②这些字贴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③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他亲近呢?
④这件事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大自然并不总是对你微笑,给你仁慈。
A.排比 比喻 反问 拟人
B.对偶 比喻 设问 比喻
C.排比 拟人 反问 比喻
D.对偶 比喻 设问 拟人
8.改正下列病句。
①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身体好坏的关键。
②我每次抬起头来,看见韩麦尔先生总坐在椅子里。
③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一件小小纠纷,是多么经常。
④我目不转睛地注视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感动、惊奇和喜悦,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
9.《从百草园到三书屋》结尾写道,在三味书屋“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反映出三味书屋生活枯燥无味,死气沉沉。
B.这句话指出了作者对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懈怠。
C.这句话指出了作者对三味书屋学习生活不感兴趣,想学画画。
D.这句话反映出封建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发展,最终以失败告终。
10.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麦尔先生希望法国人民努力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
B.这是韩麦尔先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的体现。
C.法国语言确实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D.法国语言是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翻身求解放的有力武器。
11.对“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一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说话只要听者明白就行,不必考虑词序的先后。
B.这是作者顺手写上的,他没有考虑词序问题。
C.这样安排词序的先后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D.安排词序是作者的事,他完全可以想怎么安排就怎么安排。
1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的老师》(魏巍)以事传情,表现了蔡老师的美好心灵,抒发了作者热爱、感激老师的情怀。
B.《最后一课》主要通过最后一课和平时上课不同情景的描绘对比,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热情。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不同环境的对比,表现百草园有趣、好玩,而三味书屋则乏味无聊。
D.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反映学校生活的,这里面既有小学生活、中学生活、也有大学生活;既有中国的学校生活,也有外国的学校生活。
13.判断正误。
(1)朗读课文时,有的虚词有时也可以重读。( )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最后一课》在写作上有很多共同之处。两篇文章都运用了对比的方法,都将人物放在重大历史事件中来塑造。( )
(3)两篇《我的老师》的主要人物都是女教师,她们都以爱心来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然,都帮助解决了孩子们之间的小纠分。 ( )
(4)“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一句中两个“读”的意思不完全一样。( )
(5)“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是个反问句,如果要改成陈述句,就应该去掉两个“不”。( )
(6)《最后一课》中的“我”和其他四篇课文中的“我”不同,是作者塑造的人物。( )
14.语文知识填空。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是书籍,是 、本名 , 人,他是我国伟大的 、 、 。这篇文章选自 。
(2)《最后一课》的作者是 国著名作家 ,课文着力塑造了 和
两个典型人物形象。
(3)两篇《我的老师》的作者分别是 国的 家 和 的盲人 家、
家 。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