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儿童德育的核心是培养良好习惯
|
200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颁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6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在北京举行了”道德教育与习惯养成”大型论坛。出席本次论坛的代表来自全国17个省,共316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他们与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领域的专家,深入探讨了如何针对少年儿童特点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问题。
培养新时代的新习惯
论坛上,专家们的一些观点高瞻远瞩、具有时代特色。
--共青团中央常务书记孙金龙在开幕式上说:”一个社会必须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才具有发展的动力,而只有一个有着良好道德的社会才能够有这个社会共同的目标,良好的道德社会的形成有赖于他的每一个社会成员具有高尚的道德。青少年是祖国的明天,他们的未来就是中国的未来,他们能否具有良好的道德与我们的国家能否发展,与我们能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体系建设是以德治国的基础,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是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的一件大事。”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少年儿童研究》主编孙云晓研究员认为,当前少年儿童德育工作的主要缺陷是违反了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追求”高、大、全”,把人格培养变成了知识教育。这种脱离实际的教育,不仅无法培养下一代的良好道德,反而制造了太多的麻烦和障碍。孙云晓主张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而让孩子拥有健康人格,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人的品德是由知、情、意、行等因素构成的,养成良好的习惯正是德育最重要的目标,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标志。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梅玲认为,心理学讲”知情意行”,知就是认识,品德教育一定要在行为中表现出来,行为主要来自个人的认识。人的行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面是被动的,第二个是主动的,第三个层面是自动化的。其中,自动化的行为就是人们常说的习惯。对小学生而言,应该以培养习惯为主,这是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的。21世纪父母和教师必须用新的视角来看待少年儿童的习惯培养问题,要用21世纪的标准来培养少年儿童的良好习惯,让养成教育具有新时代的特点。比如说发现问题的习惯、爱思考的习惯、文明的习惯、读书的习惯、自我评价的习惯、向别人学习的习惯等等都是值得提倡的。
--北京教育学院教育管理室主任关鸿羽副教授认为养成教育是管孩子一辈子的教育,是教给少年儿童终身受益的东西,它与素质教育紧密联系。比如两个教师给学生讲数学,一个只教了学生公式和计算,虽然学生当时能得高分,可是十年以后公式全忘了,什么都没留下,这就不叫素质教育,充其量只是应付考试。另外一个老师在教数学的同时,特别注意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他办事仔细认真,一环扣一环的习惯,10年后虽然公式也忘了,但做事严谨、办事认真的习惯却影响了学生一辈子,这就是素质教育。他分析说,人的行为有两种:一种叫定型性行为,一种叫非定型性行为。非定型性行为分为两极:正直行为和不正直行为。定型性行为也分为两极: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两极得正的孩子就会形成良好的人格,反之就会形成不良的人格。经过研究发现,人的行为习惯的主要养成期是在小学和幼儿园,到中学就难了,改造比塑造难得多。而我们的教育往往在这里出问题,说得多做得少,讲得多练得少,光说不练的德育不是完善的德育。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中心主任詹万生研究员说,目前德育存在的关键问题是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这说明德育还不适应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规律,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上升到理念层面,工作才有自觉性。德育一定要加强实践,就像体育一样,德育不能只在课堂,要在实践中进行。德育要解决学生信不信和行不行的问题,要加强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环节,我们不能培养只读不做的人。
--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东华先生认为习惯的培养更多的要靠潜教育。他说,为什么有的农村父母是文盲,但孩子却很出色?这主要因为他们在其他方面给孩子做出了榜样。这些教育虽然不能在学习上给孩子什么帮助,但却是最重要的。只有人格上的教育才是最本质的,小时侯养成的习惯长大了以后是很难改的。习惯的培养是很困难的,如果父母亲有好习惯,孩子培养习惯就非常容易。习惯的培养更多的要靠我们的潜教育。潜教育要求教育者本身的完美,本身越完美,教育孩子就越轻松。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日本青少年研究所所长千石保先生应邀特地从日本赶来。千石保先生是日本青少年研究的第一人,他的很多对青少年的发现、论断都成为一些经典性的理论。比方,人们常说的一个词”新人类”,就是从千石保先生开始的。他有一本书在中国出版,叫《日本的新人类》,后来又出了一本书叫《认真的崩溃》,对日本的中小学班级上不成课的情况做了分析,最近又在中国出版了一本书叫《日本的高中学生》。在论坛上,他向与会者介绍了日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令代表们大开眼界。他说,日本孩子最大的好习惯是”不给别人添麻烦”。在日本,”不给别人添麻烦”的口号高于一切,也是父母对孩子说的最多的话。
习惯培养有具体措施
在论坛上,专家学者们还就习惯培养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具体措施。
--张梅玲研究员认为教育者要用崭新的视角去看待过去的一些习惯。譬如,反思的习惯。现在有的孩子,做完事情以后不善于反思,根本不去想自己做得对或不对。实际上,一个人反思水平的高低,对成功与否的影响太大了。又譬如,喜欢挑刺的习惯,其实就是一种爱动脑筋的表现。善于收集信息,对21世纪来说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和习惯。另外,她还认为,父母和教师要跟得上时代,要做新时代的新父母、新教师。成年人的言行是一本更生动、更形象、更有效的教材,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老师和父母要有良好的习惯,这对孩子的影响远远超过讲道理。
--关鸿羽副教授认为习惯培养最主要的方法是训练,习惯不是说出来的,而是练出来。他还特别强调训练要反复、严格,还要近(贴近生活),小(具体目标),实(实效)。他认为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学校、社会、家庭有机结合,应该重视家庭教育,树立父母主动配合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教给父母科学的教育方法,注意对父母的服务和指导;
--孙云晓研究员借用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智利诗人加里埃特拉尔的话说:”许多需要的东西我们可以等待/但是儿童不能等/他的骨骼正在形成/心智正在发育/对儿童我们不能说明天/他的名字是今天!所以,他在会上呼吁,建议全社会携手培养小学生的10个好习惯,它们是:说了就要做、耐心听别人讲话、按规则行动、时刻记住自己的责任、节约每一分钱、天天锻炼身体、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及时感谢别人的帮助、做事有计划、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作为”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成功计划”的具体实施机构,为了给父母更多的服务和指导,《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特别开设了”好习惯好人生”栏目,在2002年陆续以专题形式推出108个好习惯以及一些家庭、学校的成功经验,同时还会向大家介绍各学术领域中专家们对培养好习惯的看法、杰出人物具有哪些好习惯、习惯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在2001年的第10期杂志上,作为试刊已经推出了9个好习惯、家庭的成功经验以及对专家的访谈。
与会者们一致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少年儿童德育工作的加强与改进,建议各级团队组织以及有关部门能够重视习惯培养,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形成合力,共同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少年儿童培养成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一代新人。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家长学校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少年儿童德育的核心是培养良好习惯,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家长惩罚孩子要讲究方法 |
下一篇文章: 规则对养成习惯非常重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