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拓展 师:(伸出左手五指)小朋友的一只手共有几个手指? 生:(齐)5个。 师:下面就请同桌的两个人一起来分手指,想5的分与合,把你们想出来的结果写出来(出示方格图5)。 生1:5可以分成4和1,5可以分成3和2,5可以分成2和3,5可以分1和4。 生2:5可以分成1和4,5可以分成2和3,5可以分成3和2,可以分成4和1。 …… 师:再看看我们的教室,你能用教室里的东西来说一说5的分与合吗
一、教学内容 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减法(一)” 二、教学目标 1、 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问题意识。 2、 在有效的互动对话中,经历从现实世界到符号世界的过程,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发展数感。 3、 在有趣的观察比较中,经历纵向数学化的过程,感悟两步运算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提出问题 我拿起“乘车图1”,微笑着询问孩子:“你们能从这个情景图中提出一个连加的数学问题吗?”这个问题对孩子有一定的挑战性,他们思考了起来。 赖锟泉腼腆地说:“车上有2个人,地上有5个人准备上车,上车后,车上有多少人?” 苏奕鹏插嘴道:“他的问题不是连加的问题,应该这样问,车上有2个人,先上车3个人,再上车2个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我以“你们听明白了吗?谁来解释一下。”继续启发孩子的思维。 傅俊雯满怀信心说:“其实这个问题就是,2加3再加2等于多少?” 俊雯的表达很简洁,值得欣赏。孩子们给予热烈的掌声! 解决问题 掌声过后,我指着“2加3再加2等于多少?”引导学生:“这个问题怎么列式呢?” “这个简单,2+3+2”。 “2+3+2=?”我在黑板上写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现在,请同学们结合‘乘车图1’说说你的想法,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说开了,我走在他们的中间,除了认真倾听,更多的是感动,因为他们的交流出乎我的预料。 “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我先摆2根小棒, 再摆3根小棒, 最后摆2根小棒。 2根小棒加上3根小棒就是5根小棒, 再加上2根小棒就等于7根小棒”。 “我是用画图的方法:先画○○、在画○○○、最后画○○,我一共画了7个○”。 “太麻烦了。直接5加2就等于7”。 “你的5是怎么来的?” “车上的2个人加上要上车的3个人不是等于5个人吗?”。 小组的同学给予热烈的掌声!我也被深深地吸引住,在班级汇报中,这种方法得到一部分同学的认可,但大部分孩子认为应该先算2+3=5,再算5+2=7。 解决完这个问题后,孩子们的心情是愉悦的。大家以同样的方法去探索“乘车图2”(加、减混合),“乘车图3”(连减)的两个问题。整个探索过程比较顺利、有效。我适时地为孩子们的智慧涌动而喝彩! 探索规律 尽管有的孩子还是借助情景图(或摆小棒、画图形)来解决问题,但是已经有更多的学生认为列式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加简洁明快。 于是,我指着黑板上的题目(2+3+2=7,7-5+2=4,7+2-5=4、7-2-4=1)询问孩子:“从这些算式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第1题是连加,第2题和第3题是加、减混合计算,第4题是连减”。 “第1题先算加、再算加,第2题先算减、再算加,第3题先算加再算减,第4题先算减、再算减”。 “他说的太麻烦了,四道题都是从左往右算的”。 “以后,遇到这样的算式,都可以从左往右算”。 孩子们的交流在不断地深入,听课老师在频频地点头,我沉浸在幸福与快乐之中。离下课还有5分钟的时间,孩子们在主动、积极地进行练习、反馈与探索着……,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