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学期教学打算:
下学期我们会进一步探索劳技课程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进一步开拓视野,并有所收获。继续开展技能教育,让劳技课上得有声有色,加强自身业务训练,使用更多教育手段,让学生喜欢劳技课。
四(2)班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 成绩 2009. 一、填充。(16分) 1、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更好地与他人( )。 2、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 3、抄袭是学不到真本领,还会失去大家对你的( )。 4、被世界公认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 )爷爷,他研制的杂交水稻比常规水稻增产20%以上。 5、每年的5月2日是美国威斯康星州的( )。 6、树连树,根连根,衣食之源在( )。 7、世上无难事,只要肯( )。 8、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 二、选择题。(10分)(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小明和小庆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又是同班同学。有一次,小明身体不舒服,呕吐了,身上桌上一塌糊涂,小庆看见后,他会( ) A用手捂着鼻子,远远地走开了。 B赶紧帮小明清理污秽物 C装作没看见,离开教室 2、有人说早晨听到乌鸦的啼叫,这一天会倒霉,你( ) A相信 B不相信 C无所谓 3、老师对你试卷上的一道错题没扣分,你会( ) A装不知道 B让老师重新扣分 C高兴 4、刘小刚和几个同学负责布置元旦教室环境,在合作中出现了意见不统一的问题,这时他们应该( ) A分成两派吵架
B放弃合作,各干各的 C讨论协商出一个最佳方案 5、乒乓球台上的有两个低年级的同学在玩,你会( ) A威胁他们,把他们赶走 B在旁边故意捣乱,让他们玩不成 C等他们结束再玩或者和他们一起比赛 三、判断。(对的打钩,错的打叉)(16分) 1、不管做什么事,我都要找别人共同完成。 ( × ) 2、我们不应该用自己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 ( √ ) 3、我做作业,一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就去问老师或家长。 ( × ) 4、我们小学生要养成节约水电的好习惯。 ( √ ) 5、在超市买到过期的食品扔掉算了,不要找麻烦。 ( × ) 6、中午我在学校就餐,不对胃口,倒了算了,反正我交了饭钱。 ( × ) 7、废旧塑料回收利用是一项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措施。 ( √ ) 8、在用完水后,要随时拧紧水龙头。 四、 简答题。(8分) 1、 为什么塑料能得到人们的广泛应用?(3分)
2、 举例说明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如何节约用水?(3分)
3、请你写出一句节约用水的益广告语。(2分)
四年二期科学教学总结 2009.6
转眼间,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未能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先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一、认清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从思想上重视课程改革目标的能动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具体做法: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实施科学新课程标准,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最重要的是在科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时培训材料,明确目标和任务,理清新课程的结构、理念。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把科学课程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
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真正做到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严格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学生实验与课堂演示实验。 实验是探究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的最主要的载体之一,依靠实验,一些客观的科学现实能够转变了学习探究的科学规律,从而使学习在科学的实验操作过程中体会着科学规律有存在,体验着科学知识的形成。 4、创造性的挖掘课程教学资料,布置探究式的课外作业。 为了结合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要求,转变评价方式与知识的形成的方式,我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课外作业尽可能地有探究性的课题。虽然那些课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题,但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在科学学习的兴趣与探究能力上有长足的进步。 通过努力,本学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惑,以待于以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解决:一是知识的全面性问题,特别是一些原有教材中没有而新增的内容,有待于进一步去学习;二是如何更好地把信息技术与新课程进行整合的问题;三是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更多的外界条件的支持,但是学校的条件往往达不到这方面的要求,如何去合理地解决好这一问题。四是如何把新课程的实施与学生升学更好的融合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去思考。今后我将继续保持,并争取更大的进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