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图]莫桑比克概况
|
[国名] |
莫桑比克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Mozambique) |
|
[国旗] |
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靠旗杆一侧为红色等腰三角形,其中有一颗黄色五角星、一本打开的书和交叉着的步枪和锄头。旗面右侧为绿、黑、黄三色的平行宽条,黑色宽条上下各有一白色细条。绿色象征农业和财富,黑色代表非洲大陆,黄色象征地下资源,白色象征人民斗争的正义性及所要建立的和平事业,红色象征争取民族解放的武装斗争和革命。黄色五角星代表国际主义精神,书本象征文化教育,步枪和锄头象征广大劳动者和武装部队的团结及其共同保卫、建设祖国。 |
|
[国徽] |
呈圆形,圆面上有打开的书本、步枪和锄头图案,寓意同国旗;下方的波纹象征海洋;中间有放射光芒的太阳图案,象征革命和建设的新生活。圆周由齿轮和玉米、甘蔗环饰,象征工业和农业;顶端有一颗红色五角星,象征国际主义精神;底部的红色绶带上写着“莫桑比克共和国”。 |
|
[独立日] |
6月25日(1975年) |
|
[国庆日] |
6月25日(1975年) |
|
[政府] |
总理受总统的委托召集并主持部长会议。部长会议是国家最高执行机关,向共和国议会负责。本届部长会议于2005年2月组成,共有25名部长。成员有:总理路易莎·迪奥戈( Luisa Diogo,女),外交与合作部长阿尔辛达·阿布雷乌 (Alcinda Abreu,女 ) ,国防部长托比阿斯·若阿金·戴(Tobias Joaquim Dai),司法部长埃斯佩兰萨·马沙维拉 (Esperan?a Alfredo Machavela,女),总统府议会事务部长伊萨贝尔·恩卡瓦德卡 (Isabel Manuel Nkavadeka,女 ),总统府外交事务部长弗朗西斯科·马德拉(Francisco Madeira),国家管理部长卢卡斯·绍梅拉 (Lucas Chomera),财政部长曼努埃尔·郑 (Manuel Chang),内政部长若泽·帕切科 (JoséPacheco),发展和计划部长阿尤巴·库埃伦西亚 (Aiuba Cuerencia),教育和文化部长艾雷斯·阿里 (Aires Bonifácio Ali),能源部长萨尔瓦多·南布莱特 (Salvador Namburete),矿产资源部长埃斯佩兰萨·比亚斯 (Esperan?a Bias,女),卫生部长保罗·加里多 (Paulo Ivo Garrido),农业部长托马斯·曼德拉特 (Tomás Mandlate),青年与体育部长戴维·西芒戈 (David Simango),公共工程与住房部长费利西奥·扎卡里亚斯 (Felício Zacarias),交通和通讯部长安东尼奥·穆关贝 (António Francisco Munguambe),工业贸易部长安东尼奥·费尔南多 (António Fernando),旅游部长小费尔南多·松巴纳 (Fernando Sumbana Júnior),劳工部长埃莱娜·塔伊波(Helena Taipo,女),环境保护协调部长卢西阿诺·卡斯特罗( Luciano André de Castro ),妇女及社会行动部长维吉利亚·马塔贝莱 (Virgília Matabele,女 ),科学与技术部长维南西奥·马辛格 (Venancio Massingue),渔业部长卡德米尔·穆藤巴(Cadmiel Muthemba),老战士事务部长费利西亚诺·贡达纳 (Feliciano Salom?o Gundana)。 |
|
[政党] |
1990年改行多党制。1991年“政党法”正式生效。“政党法”规定,各党派必须遵循维护国家统一、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巩固莫桑比克民主三项原则,强调各政党必须具有全国性质,不得以个别地区、部落、宗教为基础;必须有利于国家的和平与稳定,不得谋求通过暴力改变国家的政治与社会秩序;不得搞分裂主义;每省至少有100名党员方能登记,其总部必须设在首都。全国有20多个合法政党。(1)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党(Partido Frelimo),简称解阵党。执政党,1962年6月25日成立。原名莫桑比克解放阵线,1977年2月改为现名。党员110多万人(1995年),1977年解阵党“三大”确定为“马列主义先锋党”。1989年“五大”改为“全民党”。该党主张“尊重人权,维护和平与进步,缩小国内社会和地区差别,更加公平地分配财富”,目标是“建立以民主社会主义、平等、自由和团结为基础的莫桑比克社会”。2002年解阵党举行“八大”,审议并通过新党章、党纲,选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希萨诺蝉联党主席,格布扎当选总书记。2004年12月解阵党赢得莫第三次议会和总统选举,格布扎当选总统。2005年3月,解阵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接受希萨诺辞去党主席职务,选举格布扎为新主席,格仍兼任总书记。(2)莫桑比克全国抵抗运动(Renamo),简称抵运。系莫第二大党,主要反对党。1976年初成立,其后长期从事反政府武装活动,曾拥有部队一万余人。其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以自由选举为基础的由全体莫桑比克人民参加的民主政权”。1994年,抵运正式宣布由军事组织转变为政党。同年被批准为合法政党。在1994年10月举行的首次多党大选中,该党获得37.78%的选票,在议会中占112席,成为莫第二大党。在1999年12月举行的第二次多党大选中,由该党联合其他10个较小的反对党组成的“抵运―选举联盟”获得38.81%的选票,在议会中占117席。2001年10月,抵运“四大”通过了新的党章和党纲。主席阿丰索·德拉卡马(Afonso Dhlakama)。总书记维亚纳·马加良埃斯(Viana Magalhaes)。较有影响的政党还有和平、民主与发展党(PDD)、民主联盟(UD)和工党(PT)。 |
|
[司法机构] |
设有最高法院及省、县、区级法院及共和国检察院。最高法院院长马里奥·曼加泽(Mario Mangaze)。总检察长若阿金·马德拉(Joaquim Madeira)。 |
|
[军事] |
根据莫政府和抵运1992年签署的和平总协议,莫国防军应有编制3万人,由政府军和抵运部队等量人数组成,截至2003年实有1.4万人。莫军队设有陆海空三军和后勤部队。实际兵力为步兵营5个、特种兵营3个、宪兵连1个、工兵连1个、海军陆战连2个及少量的后勤、通讯、管理人员。总统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总参谋部是军队的最高指挥机构。总参谋长拉戈斯·利蒂莫(Lagos Lidimo)。国防军下设北部、中部和南部军区,其司令部分别设在楠普拉、贝拉和马托拉。实行义务兵役制,服役期2年。莫国防部拟于2006年完成3万人的编制目标。近年来,莫积极参与执行联合国的维和任务。曾先后向东帝汶、刚果(金)、科摩罗及布隆迪派兵参加联合国或非盟的维和部队。 |
|
[国家政要] |
总统阿曼多·埃米利奥·格布扎(Armando Emilio Guebuza),2005年2月宣誓就职。 |
|
[自然地理] |
面积79. 9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东南部,南邻南非、斯威士兰,西界津巴布韦、赞比亚、马拉维,北接坦桑尼亚,东濒印度洋,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马达加斯加相望。海岸线长2630公里。高原、山地约占全国面积3/5,其余为平原。地势从西北至东南大致分为三级台阶:西北部是高原山地,平均海拔500-1000米,其中宾加山高达2436米,为全国最高点;中部为台地,高度在200-500米之间;东南部沿海为平原,平均海拔100米,是非洲最大平原之一。赞比亚、林波波和萨韦是三条主要河流。马拉维湖是莫同马拉维之间的界湖。热带草原气候。
|
|
[人口] |
1940万(2004年),有60多个部族,绝大多数属班图语系。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主要部族有自己的语言。大多数人信奉原始宗教。 |
|
[首都] |
马普托 (Maputo),人口114万。 |
|
[简史] |
公元13世纪,马绍纳人在现津巴布韦和莫桑比克一带建立莫诺莫塔帕王国,16世纪初国势渐衰。1505年遭葡萄牙殖民者入侵,1700年沦为葡的“保护国”,1752年葡设总督进行统治。1884—1885年莫被划为葡殖民地。1951年葡将其改为“海外省”。1891年巴卢埃族举行起义,坚持了25年之久,1964年9月25日莫解放阵线领导人民开展反葡殖民统治的武装斗争。1974年9月7日莫解阵同葡政府签署了关于莫桑比克独立的《卢萨卡协议》。1975年6月25日正式宣告独立。1990年11月改国名为莫桑比克共和国,实行多党制。
|
|
[行政区划] |
全国行政区划为省(市)、县(市)、区(乡)。现有10个省,1个直辖市,128个县。十省是:德尔加杜角省(Cabo Delgado)、尼亚萨省(Niassa)、太特省(Tete)、楠普拉省(Nampula)、赞比西亚省(Zambezia)、索法拉省(Sofala)、马尼卡省(Manica)、伊尼杨巴内省(Inhambane)、加扎省(Gaza)、马普托省(Maputo)。直辖市:马普托(Maputo)。全国有23个城市,主要城市有马普托、贝拉、楠普拉等。 |
|
[政治] |
现行宪法于1990年11月30日生效。宪法规定:以多党制取代一党制,实行党政分开和司法独立;总统由全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五年,只能连任两届。 |
|
[经济] |
莫为农业国,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因受连年内战、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经济长期困难。1992年实现和平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1994年大选后,政府以国家重建和经济复兴为中心工作,调整经济结构、恢复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农业、加大私有化力度、改善投资环境,经济重建取得初步成果,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
|
[人民生活] |
工资标准由国家统一制定,最低月工资约为40美元。2001年失业率达50%。人口年自然增长率为2%。新生儿死亡率为每千人101人。莫是艾滋病问题较严重的国家。2005年15至49岁人群感染率16.2%。由于战争的破坏,医疗卫生机构仅覆盖全国人口的30%。内战结束后,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出资帮助莫恢复或重建医院和医疗站。据莫卫生部统计资料,2002年全国共有医疗机构1211个,其中医院45所,卫生中心665个,卫生所501个。共有病床16081张,其中妇产床4788张,其他病床11293张。共有医疗卫生人员8060人,其中初、中、高级医师分别有3970、1791及350人,准医师1949人。据世界银行2003年统计数据,莫人均期望寿命是41岁。2003年,莫绝对贫困人口指数为54.1%。 |
|
[文化教育] |
国家的教育方针是:确保教育制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保证劳动者及其子女能够接受各级教育”。“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983年改革教育制度,分为普通教育、成人扫盲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培训和高等教育。小学实行义务教育。1990年再度实行教育制度改革,鼓励社会团体和私人办学。1995年8月部长会议决定扩大教育事业,提高入学率并大力培养各级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全国人均受教育1.6年。蒙德拉纳大学是唯一综合性大学。1996年,成立了贝拉天主教大学和马普托理工科综合高等学院。由于内战影响,自1983~1992年间约有60%的中、小学校设施遭受破坏,致使50万学生无法入学。1992年和平总协议签署后,国际社会资助莫政府陆续恢复和建设了一些学校。据莫教育部统计数据,2002年全国有小学8611所,小学教师46183人,小学在校生约294.7万人;中学144所,中学教师3491,中学在校生约13万;技校39所,教师911人,在校生约2.2万人;高等院校9所(其中蒙德拉内大学、师范大学、高等国际关系学院及警察科学学院4所为公立高等院校),教师1797人,在校生约1.7万人。另外,在全国开设了3461个成年教育(扫盲)中心,3个年级共有学生约31.9万人。2004年,全国文盲率为52.7%。 |
|
[新闻出版] |
全国性报刊十余种。主要有:《新闻报》,1926年创刊,葡文日报,发行量2万多份,系全国最大报纸;《莫桑比克日报》,1902年创刊,1981年改为现名,葡文日报,发行量2万份,该报为私营报纸;《星期天报》,1981年创刊,葡文日报;《时代》,葡文周刊,1971年创刊,发行量2.5万份;《挑战报》,葡文体育周报,1987年创刊;《莫桑比克新闻汇编》,莫通社月刊,英文。莫桑比克通讯社:国家通讯社,1976年成立。莫桑比克电台:官方电台,1975年成立,用葡语、英语和民族语言广播。对内广播19个小时,对外约5个小时。莫桑比克电视台:国营,每周播7天,每天18小时。 |
|
[外交] |
奉行独立、不结盟政策。 |
|
[与中国关系] |
1975年6月25日,莫桑比克同中国建交。2004年4月,希萨诺总统对中国进行工作访问。 |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如有修改意见 请联系我们! E-mail:mail@1-123.com
有关[组图]莫桑比克概况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莱索托概况 |
下一篇文章: 乍得概况 |
|
|
|